这是一座城市回归科学发展的华丽轨迹:厂房破旧、烟囱林立、“三废”突出的地区,变为环境优美、商业繁华的城区。
这是一个老工业区凤凰涅槃的经典案例:年亏损6000多万元的传统企业群,变为实现年利润22亿元的现代企业群。
2007年初春,省委主要领导莅临考察,对成都“东调”高度评价:体现了“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四川”的有机结合,是“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四川”的成功范例。
当时光的脚步悄然迈进2007年,成华区的发展就翻开了新的篇章。
5月11日,成都二环路东二段成华SM广场,车水马龙,人潮涌动。“这块地以前是宏明厂。搬走才几年,就变成这么大一个商场了。”50多岁的李师傅饶有兴味地向人们解说SM广场的“前世今生”。李师傅是原国营锦江电机厂的退休职工,对东郊的情况很熟悉。
2001年,成都实施东郊工业区结构调整,宏明厂搬迁,成华区引来SM城市广场项目。SM这家菲律宾最大的商场营运集团企业为什么独垂青成华?中国区副总裁叶昌坦言,15年前,集团公司总裁办公室一张中国地图上,成都就被总裁用一颗大头针锁定。总裁说:“成都才是中国地理上的中心。”为何选定成华?叶昌不解。总裁告知:“成华是成都未来开发潜力最大的地方。”
成都东郊,这个曾经机器的轰鸣、烟囱林立的地方,如今已被繁华的商业气息、良好的人居环境所取代。“东调”之后,一个正在升值的成华正逐渐浮现出来。
20世纪八十年代看深圳,九十年代看浦东,无论对一个国家而言,还是立足一个城市来看,开发的热潮总在不断改变。对成都而言,未来几年的开发热潮,将在沉寂多年的成华区掀起。
资本的逐利性决定了投资商投资兴业的方向,成华区美好的前景成为吸引商家落户的关键砝码。可以佐证的事实是,建设路一带房地产正以“井喷”的形势爆发,“变脸”后的沙河渐成人们逐水而居的理想归宿,猛追湾高高耸立的电视塔成为成都人心中的“东方明珠”。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最关键的却只有几步。”人生如此,一个城市的发展又何尝不是这样。作为东郊工业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东调”正是成华区凤凰涅槃的一个“人生拐点”。
新阶段,新跨越,激荡时代风云。2007年,成华区,一幅美丽的画卷徐徐展开。
东郊结构调整:城市发展的华丽转身
温暖的阳光透过梧桐树叶照着大地,成华区居民周体仁正在建设路附近的沙河畔闲逛。作为沙河今昔的变迁的见证者,周体仁感慨万千:“以前的沙河就是一条臭水沟,河水都是黑的;现在水清了,绿化好了,我每天吃完晚饭都来这里逛。东调为我们带来的实惠说不完。”市民李小东也有同样的感受,没有“东调”,就没有东郊的今天。
成都东郊曾经无比辉煌,方圆40平方公里的区域里布局了约200户机电、冶金等大中型企业,这些企业大多建于建国初期和头两个五年计划期间。“一五”时期国家安排的156个重点项目,就有8个落户于此;1990年,东郊工业企业的总产值占全市工业的52.4%,占全市国有工业的75%。
斗转星移,辉煌渐成“包袱”。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东郊成为市区的一部分,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老工业区,城市功能单一;老旧的工业企业造成“三废”污染严重,“热岛”效应突出;相当一部分企业由于体制和机制问题,厂房破旧、设备老化、工艺落后、经营困难,发展后劲严重不足。
更深层次的矛盾已开始凸现。老工业区体制性、结构性问题逐步积累,制约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日益突出;历史形成的“企业办社会”的社区功能,割裂了东郊与城市社会和城市功能的有机联系,阻碍了城市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如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文化娱乐、体育、医疗卫生、教育科研等配套滞后。
形势发生变化,发展期待变革,对东郊老工业区进行结构调整已刻不容缓。2001年8月,成都以壮士断腕般的决心,做出实施“东调”的决策。
胸怀发展大局:走出困境的明智选择
在成都市“东调”的企业名单中,成华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115家,重点区域内有56家。这样的现实注定,成华区将迎接更多挑战,面对更多困难。但没有选择,因为“东调”是成华区华丽转身、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
为配合“东调”的顺利开展,成华区配合相关部门开展各项工作。成华区成立了领导小组,负责全区东郊工业区结构调整日常工作,并按照市上下达目标,进行层层分解,年年完成了市上下达的目标任务。
“5年时间,我们都在为东调奔波劳累。”虽成过往,成华区一位干部谈起这段难忘的岁月,仍唏嘘不已。
这些事件,清晰记录了成华区干部群众为“东调”付出的艰辛和汗水。
2002年1月,对成华区内115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重点调整区域内56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沙河沿岸26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进行了摸底调查,掌握了企业土地、资产、负债等大量基础性资料,为市上制定规划和出台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2002年9月,区政府组织14个相关部门、分三个组,分别对成华区域内市属以上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情况及相关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包括企业子弟校、医院、生活区房屋能源使用、环境卫生管理、劳动社会保障、党员等基本情况,并对企业办社会职能剥离移交地方政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全面分析,提出了解决“东调”中企业办社会职能问题的建议。
2003年3月,对42家区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进行了摸底调查,根据“东调”四种模式,结合企业实际,对企业进行分类梳理,并争取保留部分无污染企业。
2003年6月,区委、区政府组织召开全区区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东调工作动员会。会上,参会企业负责人汇报了企业发展及搬迁改造的思路、方案;区委、区政府领导对区属企业实施搬迁改造提出了具体要求。
2005年3月,配合市东调办召开全市加快“东调”工作动员大会,向企业宣传有关政策,推动“东调”快速进行。
“东调”是一个老工业区脱胎换骨的巨大变革,为了全市的发展大计,也为了自身的未来,成华区展示了一位勇者的“亮剑”精神。
反观现实,我们不难发现,“东调”不仅为成华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还为成华区带来短期阵痛,使成华区经济发展陷入低谷。
GDP增长减慢。企业迁出成华区,其产值纳入迁入地统计,成都卷烟厂迁出成华后,全区的GDP总量减少约22亿,仅在2004年,成华区就有5家企业的工业增加值不再计入该区GDP,影响GDP 的增长。其间,由于“东调”进展缓慢,部分企业搬迁不彻底,致使房地产业、商贸业、休闲旅游产业无法快速发展。
财税收入降低。企业异地搬迁造成税源流失、财税收入降低。由于“东调”时间长、进展缓慢,老的企业无法顺利迁移,新的产业项目就无法及时入驻,再加上企业搬迁后的发展需要时间,使得新增税收效益要在更长年限后才能体现。
投资建设放缓。纳入搬迁的企业停止原定在成华的项目建设和技术改造;搬迁企业实施的项目建设和技术改造基本属于异地投资,不在成华区统计。
发展压力增大。“东调”造成部分企业无法正常生产,只能采取减产、甚至停产等方式,造成大量的产业工人短期内无法正常工作,甚至有人因此短期失业;企业搬迁后,基础设施落后、破旧的职工生活区,下岗失业人员和弱势群体、不良资产和债务、教育卫生事业,社会保障等原由企业承担的负担转移到成华区。
“从短期来看,东调使成华区的局部利益受到损害;但从长远来说,‘东调’为成华区发展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成华区发改局一位负责同志这样概括“东调”与成华区的关系。
正是因为对“东调”有正确的认识,成华区才没有因短期的不利,而放弃长远的发展机遇,而是迎难而上,于艰难困苦中走出了一条康庄大道。
东调完满收官:迈向明天的崭新跳板
2007年12月29日上午8时27分,攀成钢成都厂区屹立了半个世纪的最后两根烟囱轰然倒地,历时5年的成都东郊工业结构调整基本完成,宣告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的到来。
成都工业从此突围体制、机制、地域之困;成都城市发展也从此迈开大步;成都市民从此拥有纯洁的一片蓝天白云。
流经成都东郊的沙河长22公里,原是为东郊工业企业的取水河,但由于沿线有250个排水口,年流入污水3788万吨,因此垃圾堆积,大量工业废水、废渣和生活污水排入河道,河水从入口处仅流经几千米即由清变浊,取水河变成了排污河道,严重影响东郊的城市环境和人居环境。
2001年11月起,伴随着“东调”的进行,成都市投入32.48亿元进行沙河整治。沙河水资源的质量得到显著改善,沿岸绿地面积由12.9公顷骤增至279公顷,植物种类由23种增至140余种。2004年,沙河工程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2006年沙河再获“澳大利亚国际舍斯河流奖”。
沙河整治只是“东调”为普通市民带来的好处之一。而对于成华区的长远发展,意义就远不止于此。
腾出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从2002年到2006年,共调整推出“东调”企业用地3690亩;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后,成华区共有建设用地33.84平方公里,拥有的土地数量居五城区之首。
拉动了基础设施大建设。在道路建设方面投入资金13.4亿元,是前一个5年的3.4倍,新改扩建成华大道、驷榭路等道路107公里,道路交通网络基本形成;112.12万平方米旧城得以改造,新建了5个农贸市场,维修改造31所学校,新建小学1所。
使招商引资取得突破。房地产开发品牌、专业化大市场、大中型都市工业企业、中高档写字楼宇、现代物流企业等纷纷入驻。为配合好“东调”进行,一个规划面积约11000亩的新型都市工业园———龙潭都市工业集中发展区在成华启动,其定位为总部基地(企业研发、销售、结算中心)。仅今年1-3月,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9.63亿元,同比增长5261.6%,实现税收1322万元,同比增长381.7%,共引进项目9个,其中总部项目6个,投资上亿元项目5个。5年内,工业区销售收入将达到300亿元,税收突破10亿元,成为立足四川、辐射西南、影响全国的工业总部基地。
升值的城东成为资本的舞台。东郊的城市定位,配套进行的沙河整治,使土地升值,为企业异地搬迁筹措大量资金,破解了资金难题。以成都市前锋电子集团公司为例,企业原址土地与搬入地土地价格比较,企业获得近20倍的价差收益,企业搬迁后原址开发时引进民间资金转化为民间资本。
激活了老企业的新机制。发挥电子科大、理工大学、电子十一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和科技优势,投入专项资金1000余万元;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着力提升存量工业,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塑造了“城市复兴”的典范。成华区“老东郊”的起飞,是“探寻中国城市复兴之道”的一个范例。“复兴”后的成华,将是成都最生态、最具活力的城区,是一个提升成都城市品牌、展示城市形象的良好平台。
新成华,新机遇,铺平发展道路。成华区放开步伐,向更好、更快的目标迈进。
宏伟蓝图绘就:“三三”战略谱写新篇章
在大成都的经济版图上,成华区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成华如何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成华的城市经营能否另辟蹊径,走出一条个性化之路?成华需要什么样的城市定位?
诸多“?”如何变成“!”,成华区在思索。看现实,“东调”结束后,成华区面临一系列的选择,尽管还有诸多难题等待破解,但有选择就意味着有发展的机遇;谈发展,要走的路还很长,正如成都市领导对成华区现状的评价:正进入一个拐点;经过了一条小河,还要翻一座大山。
思索很快化为行动,“春天的故事”以党代会开篇。2006年12月15日,成华区第五次党代会上,区委书记、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宋朝华面对全区300多名党代表,作了题为《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为实现新成华新城东新跨越而努力奋斗》的报告。
“三新目标”、“三翻”任务、“三大战略”、“三大举措”、“七区三带”(下称三三战略)———在这次党代会上,成华区未来5年的发展战略正式亮相。
从发展的大局着眼,“三三战略”高屋建瓴。“三新目标”———新成华、新城东、新跨越,是成华区发展方向突破性的战略目标,是对成华区发展的理性探索向系统推进转变的重大方略和重要指针;“三大战略”———大房产、大商贸、大总部,是推进成华发展、实现“三新”目标的产业支撑,是对成华原有四大主导产业在发展方向上的提升;“三大举措”———大思维、大手笔、大动作谋划,高标准、高品质、高速度建设,集中成片、集中规模、集聚品牌发展,是具体要求和保障;“七区三带”———是重点和抓手。
从理论的高度审视,“三三战略”是一个完整、系统、科学的区域发展战略体系。它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是落实成都市“新三最”奋斗目标和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的战略部署;是提升城市地位、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的现实需要,对成华区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时代的特征落笔,“三三战略”充满远见卓识。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成渝经济区、成都平原经济带、成德绵经济带建设扎实推进,外资西移、内资西进步伐加快,这有利于成华更好地实施区域合作发展,拓展资源配置空间,并为加快经济结构重构、提升城市发展水平、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难得的契机。
思路既定,目标随后出台。
前三年助跑式追赶,后两年奋力式跨越。2007年的奋斗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4%,工业增加值增长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5%,地方财政收入增长40%。
“我们必须找准位置,早谋划,抓落实,以城乡统筹为核心,以项目产业为抓手,思谋、思进、思变、思干,为‘三新’突破年做出积极贡献。”2007年1月16日,成华区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集中传达学习、贯彻落实市委十届七次全委会精神,作为决策者,宋朝华表露出极大的紧迫感。
“三个打破”成为成华区干部的刚性要求。“打破上班与下班的界限,打破白天与夜晚的界限,打破工作日与休息日的界限”,新一届区委、区政府向广大干部发出号召:对工作,要说了算,定了干,干就要干出效果;对干部,要有所思,有所想,有所为。
新精神,新面貌,激发凌云壮志。成华区万众一心,开始了第二次创业。
抢先机着先鞭:谋划未来的远见卓识
2007年3月30日,成华区一块113.5亩地块被龙湖地产与荷兰某地产商联合以9.2535亿元高价竞得,其单价达到了815万元/亩。此举在业界震动极大,公司有关负责人认为,“成都的发展有两个方向,一个就是向外扩张,一个就是市区内的扩张。市中心的发展,成华是最具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的区域”。
“非常茂密的树林里,沿着尺度舒适的道路,人们从容地到达中央公园和其他园林空间,或散步或聊天。不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就来到社区外围繁华的商业区,享受城市的便利。这个区域因为多种功能的复合而显得生机勃勃,丰富多彩。”世界最大的规划公司———美国HOK的副总裁Steven Townsend这样描绘“大房产”战略下,打造出的魅力成华。
有魅力才有吸引力,万科、龙湖等地产大鳄相继来到成华投资兴业,成华区成了众多商家逐鹿成都的首选之地。树立生态人居、绿色房产理念,大品牌、大手笔、高标准推进房地产开发,同步推进基础设施大建设、城市功能大配套。这是成华区大房产战略的核心所在。
一片片楼盘在东郊拔地而起,一批批城市移民涌向了东郊,沉寂多年的成华区迈开了新的步子。“房地产业的高速发展,为东郊带来了人气和商气,我每天都在享受着‘东调’带来的商机。”成华区市民李玉说,商贸的发展,各种商业配套设施的逐步完善,让居住在东郊的市民享受到了以往没有想到的方便。
放眼今日成华,已建成512建材市场、SM城市广场;呈祥东馆、大蓉和等品牌餐饮也正式营业,一些高档的酒楼也瞄上了他们曾经冷落过的东郊;“东调”腾出地块实施的商贸项目完成投资2.14亿元,实现税收上千万元。这是成华区坚持以大商贸为支撑,构建以现代商贸、现代物流、生态旅游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新格局的效果。
2006年10月20日,SM广场盛大开业,10多万人涌入,一睹成都第一MALL的风采。已满82岁高龄的施至成,在亲友的搀扶下,亲临现场,见证了他的卓越判断。这是SM集团在中国设立的第一个地区总部。坚持以大总部为基础,发展都市工业、楼宇经济、总部经济,是成华区既定的发展目标。
新蓝图渐次着墨。
集中成片开发、集群规模建设,集聚品牌发展,成华以组团出击的形式,形成了产业发展的七大区域:
一是在猛追湾休闲商务区,以成都RBD项目为载体,打造“成都会客厅”。二是在建设路商业集中发展区,以SM城市广场为龙头,打造成都第三商圈。三是在二仙桥片区,以普洛斯项目为龙头,打造现代物流中心。四是在保和万年片区,以东方新城、三是地块、二十四城等为重点,打造东部新城。五是在龙潭都市工业集中发展区,以欧盟工业园、省中小企业示范园、宁波工业园为平台,打造总部基地。六是在北郊风景区,以大熊猫生态公园、北湖为龙头,打造城市名片。七是在城北片区,以地铁一号线建设为契机,打造城北新区。
另外,成华还将与锦江共舞的沙河经济带沿河开发,打造成华的“金腰带”;占据区位交通优势的“三环经济带”将成为成华经济的“大走廊”;“成华大道经济带”将建成成华经济的“主动脉”。
新时期,新目标,千帆竞发,百舸争流。成华区正以一流的精神状态,投身于伟大的发展大业。
一个新的成华,正如东方的太阳,冉冉升起在成都的地平线。
来源:四川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