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例 人工育出桃花水母
2007-05-13

  被誉为生物进化研究“活化石”的桃花水母,在西华师大生命科学学院实验室里被人工培育出来了!据负责研究培育的王旭副教授介绍,首批诞生出的15只水母幼体是目前国内外最早出现的人工饲养结晶,它为随意繁殖并保护这一珍稀物种提供了基础。目前,王旭已和他的助手陈玉龙就桃花水母人工繁育技术,向国家知识产权局递交了专利申请书。

  显微镜下水母欢畅游动

  昨日,记者在王旭的实验室里看到,一只中型玻璃器皿摆放在桌上一角,玻璃器皿里的水呈深绿色,一些水生植物漂浮水面。记者睁大双眼也没有看见一只水母,只闻到器皿里散发出的异味。

  王旭笑称,千万别小看这个平常的器皿,它里面装的可是全国首批15只人工饲养条件下诞生的水母哟。“现在,它们还非常小,肉眼不可能看见,只能通过高倍显微镜才能目睹其芳容。”记者借助显微镜仔细观察,果然发现几只水母在水中欢快地游动,它们不时离开水螅体,一张一弛地向水面上方缓缓游动,或摆动着细小的触角,慢慢向水下钻去。

  营养液催生“水母娘娘”

  去年6月6日,南部县人武部内“状元桥”下水池里发现桃花水母。当日,王旭在“状元桥”下的水池中提取了原水,并从水池里捕获了50余只伞径大于0.5厘米、活动能力强的水母,决定人工培育水螅体。为加强营养,王旭在原水中加入了10余种营养液,不久,从南部带回的桃花水母开始进食,走过人工饲养最艰难的第一步。

  经过近1个月的培育,“南部水母”的生殖腺发育成熟,雌雄分别排出了卵子和精子,在水中受精后发育成浮浪幼虫。同年7月24日,浮浪幼虫形成水螅体并固定在水底。至此,国内第一个人工饲养条件下的“水母娘娘”———水螅体宣告诞生,且长势良好,完成了人工培育中最关键的步骤。

  人工培育有利物种繁衍

  经过近9个月的细心培育,今年3月初,“水母娘娘”产生了水母芽,3月15日,国内第一个人工饲养条件下的桃花水母幼体挣脱母体“蹦”了出来。截至昨日,已有15只水母幼体横空出世。这些水母幼体目前已被转到一个专门的培养池中,1个月后将长成直径2厘米左右的成年水母。

  据王旭介绍,桃花水母自1880年于英国被定名以来,生活史一直不清楚,也未人工培养成功。“对桃花水母进行人工繁殖与培育,不仅能使这一珍稀物种得到更好的衍续,而且还能将其作为人文旅游价值非常高的资源进行开发,一举多得。”

  相关链接

  桃花水母比恐龙还早

  桃花水母是地球上最低等级生物的一种,它是一种最原始、最低等的无脊椎腔肠动物,距今已有15亿年生存历史,出现时间比恐龙早几亿年,被喻为生物进化研究的“活化石”,属濒危动物,与大熊猫、金丝猴等成为《中国濒危动物红色名录》中的一级保护动物。由于桃花水母多在早春桃花盛开时节出现,有的为粉红色,在水中游动,状若漂浮在水面的桃花花瓣,因此,我国古代称它们为“桃花鱼”。

来源:华西都市报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