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旧版
|
设为首页
要闻
视点
观察
专题
机构
培训
教育
助残
环境
动保
低碳
能源
智库
明星
城市
企业
行动
“普氏野马”在新疆之谜
2007-05-08
在新疆放野的“普氏野马”。
“普氏野马”被认为是目前地球上唯一还存活的野生马,而中国新疆又被认为是目前地球上唯一还存有“普氏野马”行踪的地方。“普氏野马”的祖先是地球上最早的马——始祖马,它保留着地球上唯一马的原始基因,具有别的物种无法比拟的生物学意义。为解开我国新疆到底还有没有“普氏野马”之谜,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科学院新疆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曾组织庞大的考察队,与此同时,新疆林业厅也先后组织了中国科学院、新疆大学、新疆八一农学院等单位,沿中蒙边境北塔山一带,连续进行了三个夏季的考察搜索,均无功而返。这期间,笔者作为中国青年报记者,曾详细追踪、报道过这一事件,引发了读者极大的兴趣。而今,20多年过去了,“普氏野马”找到了吗?一直留意于心。“普氏野马”的由来
“普氏野马”原名叫蒙古野马。在人类有史之前,蒙古野马就栖息于现在的蒙古、中国一带。到了十九世纪末,由于其它种类的野马彻底灭绝,蒙古野马成了世界上唯一仅存的野马。1883年至1885年,俄国著名探险家、旅行家普热瓦尔斯基率领探险队,在蒙古、中国新疆、西藏之间的山区,作第四次中亚旅行。当行至新疆阿尔金山山麓附近,“第一次见到这里有一种野马”,于是就捕杀了一匹,带回了这种野马皮,制成标本。经研究发现,这是一个新种类。从此,“蒙古野马”名声大噪,被命名为“普热瓦尔斯基野马”,简称“普氏野马”。从那时起,中国新疆发现野马的消息迅速传开了。西方国家对野马产生了浓烈的兴趣,纷纷派出考察队、探险队,远涉中国新疆、蒙古大量捕获野马并运回国内。据1985年的统计,现在仅存于德、英、美等世界各国动物园和私家养殖场的大约1000匹野马,都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从我国准噶尔盆地和蒙古西南边境捕捉过去的“普氏野马”的后裔。
“普氏野马”系草原野马的代表种。它体高102—135厘米,头粗大,鼻端广,两颊和下颌骨下有刺状长毛,鬃毛稀疏,鬣毛短硬直立,微垂于侧方。尾似驴尾。毛短而粗刚。颈短,躯体宽大。胸腹部充实。背毛呈淡黄至淡褐色,背中有暗色背线。口唇、耳内侧及下腹呈白色。尾鬣及四肢下部均为黑色,足无距毛,蹄狭小。这些都是干燥草原与大陆性气候条件下,草原野马所特有的结构与体质。
“普氏野马”在新疆的最后记录
新疆还有没有野生的“普氏野马”?如果没有,那么地球上就再也没有野生的野马了;如果在新疆原野上发现还有“普氏野马,无论其现实价值还是学术价值,都不在珍贵的大熊猫之下。因此,全世界动物学界都异常关注这个问题。
从“普氏野马”被命名到如今,仅仅100年左右的时间,“普氏野马”就遭遇灭顶之灾!据记载,直到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仍然可在新疆荒野上遇见野马群。但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便只能见到单个或小群野马了。在蒙古境内,考察队最后一次见到野马的时间是在1969年,1971年仅有猎人见到过单个野马,此后便销声匿迹了。故此,蒙古学者正式对外宣布,野马在其境内已经绝迹了!
所以,从那时起,人们便将视野移至最后一个地点——中国新疆,“普氏野马”在新疆到底还有没有呢?以下是笔者当初查到的记录:
1973年,解放军驻军军官在将军庙(东经90°15',北纬44°50')见到一次一匹;
1979年,解放军驻军军官和战士一起,在大、小哈甫提克山之间(东经90°02',北纬44°04')见到两次两匹;
1980年夏,新疆地质工作者在卡拉麦里山南麓(东经90°00',北纬45°00')前后半个月遇见8次。同年秋,当地民兵在小哈甫克山黄羊泉附近(东经91°02',北纬45°58')见到一次一匹;
1982年春,解放军驻军军官、战士在汉泉附近(东经90°02',北纬44°58')于50米距离内,见到雄性野马一匹。同年夏,中蒙边境联合勘测大队中方人员,在边境旁(东经90°30',北纬45°00')见到一次一匹。同年秋,解放军驻军军官二人在中蒙边境旁(东经93°40',北纬44°55')约300米距离内见到一次一匹;
......
上述来自野马故乡的目击者见到野马的报告,使全世界动物学界为之大振!1980年夏季,一支由中国科学院新疆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组织的考察队,向野马原分布区进发了。
野马原分布区大部分位于我国境内,这里自然条件异常严酷,区域内主要为沙漠、砾漠、灌木荒漠和半灌木荒漠所占据。并分布有条块状的真草原、荒漠化草原、河流、泉水等隐域性景观。正是这荒漠中的“湿岛”,为野马的生存提供了较适宜的环境条件。但是,近几十年来,人类的经济开发,侵占了野马原分布区两翼,改变了原有的生态条件,野马被迫逃之夭夭。只有分布区中段中央的北塔山一带,因山峦重叠,沟谷环绕,地形复杂,没有被人类破坏过、装潢过、改造过,故生态环境基本保持原生状况。所以,“普氏野马”很有可能在此残存。
经过三个夏季的艰苦卓绝地努力,考察队涉足了总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的范围之后,终于将野马可能生存的范围由原记载的野马分布区,逐渐收缩到中蒙边境北塔山一带的狭小范围内。1986年6月,笔者曾专门走访了时任中国科学院新疆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动物室副主任谷景和、助理研究员高品宜两位先生,他俩均系当时考察、研究“普氏野马”的主将。
谷景和说,我们是坚信新疆有野马存在的,不然的话,我们就不会这样拼力去寻找野马了。通过考察,我们获得了野马分布区及栖息地生态地理环境变迁的第一手资料,并对其生存状况作出了推断。考察越深入,我们越有一种强烈的紧迫感。因为种种考察迹象表明,如果“普氏野马”还存活于世,那么最多是一个数量已十分稀少、分布区已相当狭小的处于绝灭边缘的残存种。亡羊补牢乎?
掐指算来,笔者离开新疆迄今已整整15年了。岁月已久,但并未随时间的流失而淡忘。新疆的一草一木、一鸟一兽,愈加在我的惦念之中,这当中亦包括“普氏野马”的“下回分解”。时至今日,新疆还有没有野马依然是一个未彻底解开的谜。说它有,但直到今天始终没有捕捉到一匹活野马或拍到一张野马照片来证实;说它没有,可野马恍恍惚惚的踪影,又不时被人撞见。
然而,许多人宁可信其无,不愿信其有。这是因为大自然的“原版”和“原色”正在急遽消失,人类创造出比上个世纪更多更多的财富,却是以透支和加速耗尽地球上那些不可再生的资源为前提的。“普氏野马”的消亡,恰恰是此种悲剧的一个缩影。为了不使后人对我们这些既不瞻前也不顾后的当代人,产生“绵绵无绝期”的长恨,1986年中国从美国、英国和德国引进了18匹人工圈养了上百年的“普氏野马”,在其故乡新疆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县境内建立了野马繁殖研究中心,开始了野马的繁育和科研工作,最终目的是将其放归大自然,使其成为野性十足的真正野马,再现其祖先纵横大漠草原的雄姿。
截至目前,“中心”记录在册的野马已达300匹,并逐渐度过了适应关、繁殖关,现已成功繁殖了第四代野马,繁殖成活率达80%以上。2001年8月28日,这个野马繁殖研究中心终于首选了27匹野马放回大自然,这是人类第一次“放马归山”的壮举。经过专家、技术人员近5年多的跟踪研究,野马在野外适应性和野性正在逐渐恢复。眼下,野放的野马共45匹,分成5个群体,其中野外繁殖成活马驹共18匹。
凭借着上述“成果”,似乎“普氏野马”“复野”有望了,也可能有一天还会与藏匿已久的真正野马不期而遇,共同“再造”祖先的辉煌。
但是,人们且慢庆贺!即便未来“普氏野马”可以重塑,可野马赖以生存的“原版”环境却一天天消泯,再造的野马亦无回旋的余地。我想说的是,人类在想方设法恢复野马种群的同时,别忘了更重要的是,保护好野马赖以生存的环境。
来源:人民网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
相关新闻
旅美大熊猫乐乐离世,丫丫皮包骨,我
流浪猫旺仔和桃子的故事:万家灯火,
两岁金毛眼睛被挖遭多次遗弃后离世:
南京红山动物园又双叒叕穷得揭不开锅
35万一只小熊猫,都是可爱惹的祸?
爱心行动
成都彭州市仁爱志愿者:第一批40余吨
新雷锋青年志愿者协会:结核宣传落实
新湾镇志愿者应急救援队:暴雪“五必
湖北武当山消防救援大队筑牢冬季“防
一元罐爱孩子成长
旅美大熊猫乐乐离世,丫丫皮包骨,
流浪猫旺仔和桃子的故事:万家灯火
两岁金毛眼睛被挖遭多次遗弃后离世
共
0
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公益访谈
公益中国网创始人王生成:公益和慈善急需进一步
【SRC·2022】公益中国网负责人曹胜利:公益,
【SRC·2022】北工商郭毅教授:以负责任的企业
【SRC·2022】北师大中国公益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SRC·2022】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会长黄速建:
【SRC·2022】全球报告倡议组织董事吕建中:低
【SRC·2022】原农业部副部长刘坚:勇担社会责
聋人律师谭婷:让法治之光点亮无声世界
董强:社会组织进入乡村服务乡村迎来时代机遇
金锦萍:互联网公益的共生共创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