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环境:代表委员呼吁尽快遏制农村环境日益恶化现象
2006-03-14

    “一条街,两排房,后面臭水塘,到处垃圾场”。

  “70年代‘淘米洗菜’,80年代‘可以灌溉’,90年代‘垃圾覆盖’,现在则是‘生态破坏’……”几天来,记者在采访代表、委员时,没少听他们讲这些顺口溜。不过这并不是他们原创,而是带来的农民心声。

  “村里的公共卫生最让人头疼。”安徽旌德县洪川村党支部书记余的娜代表说,农民收入高了,盖了新房子,可村里连下水道都没有,污水直接往水沟里排,一边排着污水,一边在水沟里洗菜、洗衣服。

  “村庄脏乱差是个普遍问题。乡镇工业污染引发的民事纠纷事件时有发生,环保信访量不断攀升。” 环保总局副局长吴晓青委员说,农村如今面临的污染主要包括畜禽养殖污染、农药化肥污染、生活垃圾污染、废水污染和工业“ 三废”污染等,特别是人口稠密的东中部农村地区环境日益恶化。

  世界卫生组织最近发表的一份报告称,饲养家禽方式的改变,带来了禽流感威胁人类的隐忧。在欠发达国家,人禽混居的方式,亦使病毒有机会侵害人类。吴晓青委员对此认为,不少农村根深蒂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及脆弱的农村公共卫生防控体系,为禽流感以及其他疫情暴发埋下隐患。

  化肥农药污染方面,目前全国每年的化肥使用量有4637万吨,按播种面积计算达每平方公里40吨,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土壤和水体造成危害而设置的22.5吨的安全上限。

  生活污染也不可小视:因为基础设施和管制的缺失,生活垃圾一般都直接排入周边环境。全国每年产生约1.2亿吨农村生活垃圾,几乎全部露天堆放;每年产生超过2500万吨的农村生活污水,几乎全部直排。

  “值得注意的是,在农村现代化进程较快的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落后于经济和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现象并没有改善,这为我们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提了个醒。”吴晓青说。

  综合部分代表、委员建议,今后新农村建设中应当在以下方面加大力度:加大宣传力度,并结合农村特点对农民进行环境知识的宣传与教育,特别要重视青年一代的环保教育,使农民养成良好的生产生活习惯;建立适当的利益引导机制与监督机制,加强对农村环境的监控与治理,防止农村“经济发展了环境变差了”;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引导农民形成“绿色”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完)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