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表明:节能减排难度大
严循东 2007年4月30日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课题。要实现“十一五”规划提出的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这两个约束性指标,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分析节能减排面临的。
以下的数字展示向国人表明了,节能减排难度大。
近年来,我国的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单位GDP能源消耗,2003年较上年上升4.9%,2004年较上年上升5.54%,2005年又较上年上升0.16%;二氧化硫排放量,2003年较上年上升12.04%,2004年较上年上升4.47%,2005年又较上年上升13.06%;化学需氧量,2004年较上年上升0.4%,2005年又较上年上升5.6%,都呈现持续上升态势。节能减排形势严峻,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经济持续较快增长
2002年至2006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10.02%,较1978年至2001年年均经济增长率提高0.42个百分点。较快的经济增长,带来了较大的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
● 工业比重特别是重化工业比重提高
2005年与2001年相比,第二产业在GDP中的比重由45.2%提高到47.5%;工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由39.8%提高到42%,分别提高了2.3和2.2个百分点。在工业增加值中,食品、饮料、纺织、化纤等轻工业的比重由13.36%下降到10.89%;黑色及有色金属冶炼、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等重化工业的比重则由12.87%提高到16.76%。工业生产对能源需求较大,其中重化工产品生产对能源的需求尤其大。根据2005年的数据计算,亿元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耗为2.05万吨标煤;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水泥等)、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重化工业亿元增加值能耗为5.67万吨标煤,分别为亿元GDP能耗的1.68倍和3.58倍。工业比重特别是重化工业比重提高,必然导致单位GDP能耗提高;受结构变化的影响,经济增长率提高1个百分点,单位GDP能耗提高0.085个百分点。同时,工业污染物排放也会较快增长。
● 消费结构升级,城市人口增长较快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迅速升级,住、行、通讯以及新一代消费品的消费增长很快。2001年至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增长了28.6%,家用电脑数量增长了3.3倍,家用空调器增长了1.6倍,家用汽车增长了5.7倍。农民家庭的彩电数量增长了72%,电冰箱增长了63%,洗衣机增长了40%,移动电话增长了10.6倍。与此同时,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城市人口较快增加。2000年至2005年,全国城市建成区面积由22439平方公里增加到32521平方公里,城市人口密度由每平方公里442人增加到870人,住宅建筑面积由44.1亿平方米增加到107.7亿平方米。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城市人口的增加,加大了能源资源消耗,增加了生活污染物排放。2003年至2005年,生活能源消费量较上年的增长幅度依次为13.1%、7.3%和9.9%;生活污水排放量较上年的增长幅度依次为6.5%、5.7%和7.7%;生活类化学需氧量较上年的增长幅度依次为4.9%、1%和4.8%。
这些情况的出现,与我国当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国际比较表明,人均GDP1000美元—3000美元期间,是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推进时期。2001年我国人均GDP为1038美元,已经进入这一阶段。从社会再生产的内在联系看,居民收入增长累积到一定水平,必然推动消费结构升级。从2001年开始,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趋势已比较明显,住、行、通讯等方面新的消费点成长较快。消费结构升级必然通过市场带动多种消费品的生产,并通过产业间的联系进一步带动相关产业快速发展。其中,通讯、住房和汽车等产业的生产技术大多比较复杂,产业的前向和后向关联链条较长,对各产业的影响度系数较高,特别是对钢铁、水泥、有色金属、石化等重化工原材料产业的需求和带动力度很大。正是产业之间的这种内在联系,引起了工业结构由轻到重的转变和工业制造业规模加快扩大。工业结构重型化、企业规模扩大、生产过程复杂,使工业在农村发展的空间不断缩小,工业化和城镇化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工业化步伐不断加快并更显著地带动了城镇化步伐加快。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经济持续较快增长以及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增加。
从消费结构、生产结构、城乡结构的变化及其内在关联看,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经济较快增长还会持续很长时间,在这一过程中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与经济增长一般呈现正向关联。这意味着在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难度非常大,任务异常艰巨。实现“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到2010年单位GDP能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降低10%的约束性目标,需要我们作出艰苦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