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湘江防洪大堤
水利万物而不争。但是,水也可能毁万物于无形。在中国的版图上,我省是河流、水库、渠道最多的省份之一。汛期到来之际,本报记者对我省水利建设的一些问题,进行了采访调查,勾勒对水利建设的思考,分上、中、下三篇刊出。
河流静静地从我们身旁流过,养育着生命,催生着经济的发展,我们毫不吝啬地将它比喻为“母亲”。“母亲”的无私,也正考问着,我们对一条条母亲河的报答。
对于大江大河的治理,无论是堤防建设还是环境治理,近十年来我们下了很大的工夫。国家和省里对一些重点地区、重点城市的河流,投入数以百亿计的资金进行整治。长沙、常德等重点城市的大堤已加高加固,长沙市中心城区可抗御100-200年一遇的洪水,常德、岳阳、益阳三座城市的抗御能力提高到100年一遇,17个县级城市可提高到20年一遇;即使流经乡村的一些大江大河的大堤,如华容的洪山头、岳阳麻塘等地,经过加固整治后,也是巍然挺立。洞庭湖区的一线防洪大堤,经过两次34米以上的高洪水位考验,没有出现一处重大险情,城陵矶防汛水位也因此进行了调整,原来32.0米的防汛水位改为现在32.5米的警戒水位,所节约的人力财力不可估量。我们对江河关爱,江河也报答我们以厚爱。
但并不是所有的河流,都能有这样的厚待。
4月1日,我省入汛第一天。记者来到浏阳河湘江交汇处采访。河道外,已是高楼林立,城市的繁华尽收眼底。新开楼盘能卖到每平方米3500元,问津者络绎不绝。而河道内,浏阳河一派杂乱景象:新造出来的采砂船横七竖八地躺在河滩上,砂石尾堆如座座小山堆积在堤防一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