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2007-04-29
    4月9日,记者站在阿拉山口,风吹在脸上,感觉有些干燥,虽然风不大,却让我事先确定的“逆风北疆行”的行程有了一个还算名副其实的结局。迎风伫立,身后是被盐碱滩包围的艾比湖,是静静地卧在准噶尔盆地内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是沙漠边缘一连串宛如翡翠般的绿洲。

    而在沙漠的另一边,是记者此次北疆行走的起点———奇台。    

    生存的代价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是我国第二大沙漠,沙漠内部绝大部分为固定和半固定沙丘,固定沙丘上植被覆盖度40%至50%,半固定沙丘达15%至25%————以梭梭、白梭梭、红柳为代表的多种沙生植物让本来极具流动性的沙丘安分下来。玛纳斯等河流又成为沙漠与绿洲天然的边界,人与沙漠和谐共处。但这种平衡有时却会被打破,为了生存的人们会走进沙漠,采樵放牧,这样做的后果如何,在一位沙漠边缘长大的作者笔下得到更充分的说明,他记述自己13岁第一次进入沙漠砍柴的经过:“远处一片梭梭林,郁郁葱葱非常茂密,简直可以用森林来形容,它们就像忠诚尽职的士兵一样从诞生那天起就守卫着古尔班通古特沙漠。那时幼小无知的我是不懂得梭梭存在的意义的,于是从那一次的涉足后一次又一次地装满驴车兴奋地把它们拉回家,然后为了碗里的饭菜而付之一炬。后来长大了才知道,正因为它们的存在才使得我们的村庄生机勃勃,正因为它们的存在使得我们生活的无忧无虑的村庄才不被沙漠所吞噬,而我们却一点儿一点儿毫不手软地吞噬着它们……”

    若干年前,沙漠吞噬村庄的情景便在奇台上演了。    

    为了绿色家园

    奇台在乌鲁木齐以东,位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东南角。西北风掠过古尔班通古特,将失去植被固定的流动性沙丘推向东南,奇台正当其锋。由于采樵和过度放牧等原因,沙漠前缘植被破坏严重,流沙以每年2.8米至3.5米的速度向南推进,造成6万多亩农田和10多万亩草场沙化,一度出现了沙进人退的局面。记者跟随县林业局的李剑凌工程师来到距离县城18公里的西北湾牧场,这里受沙灾侵害最为严重,许多牧民因受风沙威胁不得不多次搬迁,村小学就被迫搬了3次,原址只留下一段土墙的残垣。

    面对流沙的严重威胁,奇台县出台了“不新打一眼井、不新开一亩荒、不伐一棵树”的管理办法,在国家林业局的支持下,采取政策约束机制、生态优先机制、扶优扶强机制和全民义务机制加快造林步伐。他们大胆应用无灌溉造林、抢墒造林、雪面人工播种造林、网格造林等技术,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成功栽下了30万亩梭梭。运用科学监测手段,他们在人工梭梭林里设置了3个生态监测点,对风蚀沙化严重地区、人工治理区和天然荒漠林区的生态因子进行监测、对比和分析,为评估防沙治沙成果提供科学依据。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奇台沿沙漠外缘建成宽65公里、纵深3至5公里、近30万亩的防风固沙林带,让沙漠边缘的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改善,目前沙丘基本已为零移动。据统计,奇台完成封沙育林80万亩,农区防护林总长度达7083公里,全县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2.34%提高到现在的5.83%。同时,他们还注重了林业工程建设与农业产业结构的有机结合,大力推广高效经济树种与优化栽培模式,营造经济林近3万亩,人工接种大芸2万亩,培育各类苗木6000亩,林草间作6万亩,依托林业增收已成为农牧民致富的新亮点。

    挡住了流沙的奇台又重新恢复了经济活力,与沙为邻的他们计划到2010年完成退耕还林60万亩、“三北”四期防护林工程20万亩、封沙育林100万亩,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大漠边缘的生态圈

    离开奇台,沿着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南缘,记者开始西行。在石河子,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防沙治沙报道西线北疆组的大队人马不期而遇。虽然这里也在沙漠的边缘,但我们共同的感觉是:此地无风沙。当地人告诉我,4月1日那次袭扰了内地许多城市的沙尘天气,对此地并无影响。4月2日,气象部门也曾预报新疆北部有沙尘暴天气出现,而石河子垦区虽然出现了五六级大风,却不见沙尘暴的踪影。这是该地区大规模栽种沙漠植被和防风林的结果。据林业部门介绍,目前石河子垦区绿化、呵护沙漠林达到3000多万亩,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腹地的亿万亩国家级梭梭林自然保护区接壤,形成植被覆盖沙漠、绿色压制沙尘暴、大风难以起恶浪、沙尘不跟大风跑的景象。

    地处莫索湾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150团对生态的改善有着最深的体会。新疆有四大风沙区,其中之一为准噶尔盆地南部,包括乌苏的托托至精河、玛纳斯河下游的莫索湾,东至奇台,这里面又以三面环沙的莫索湾地区危害最重。从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150团就拉开了大规模植树造林、重建良好生态环境的序幕;经过近50年的努力,构筑起以荒漠防风固沙林、防风固沙基干林、农田防护林、人居绿化防护林为主的4级生态防护体系。生态环境的好转,极大地改善了局部环境和小气候,降低了风沙的危害程度。莫索湾气象站的统计资料显示,与上世纪80年代前相比,如今该地区的沙尘暴、扬沙日、浮尘日、蒸发量均有大幅减少,年平均湿度及降水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绝迹多年的野生动物数量开始不断增加。  

    由于地处沙海半岛,人们在谈到150团防沙治沙的成果时总会提到“进军沙漠”。和150团政委朱耘随意地聊起来,他说,进军沙漠不是人类进入沙漠,更不是要去征服沙漠,而是通过营造防沙林带,让流动的沙漠固定下来,形成人与沙漠和谐共处的生态环境。

    朱耘的这番话也反映了新疆防沙治沙方面的新认识,尽管新疆的绿洲面积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4万平方公里扩展到现在的7.07万平方公里,但在水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向沙漠进军”的防沙治沙方式导致部分地区出现了“绿洲搬家”现象————流域上中游绿洲在扩大,而下游绿洲却在萎缩。现在,新疆已作出规定:在沙漠边缘和绿洲类型区,将以保护现有天然荒漠植被和绿洲为重点;在干旱荒漠地带,将通过草场围栏退牧休牧恢复荒漠植被,增加林草密度;沙漠区,暂不具备治理条件的,依法划定封禁保护区。    

    探访艾比湖

    通往阿拉山口的列车,车窗外闪过无尽的盐碱滩,在晨曦中泛着白光。从地图上看,火车应该是傍着艾比湖西行。“艾比湖在哪儿?”我问列车员。得到的回答是:“这就是艾比湖。”

    怎么会这样?我从资料上看到的艾比湖过去是仅次于罗布泊、现在仅次于博斯腾湖的新疆第二大湖,有大大小小的河流从四面八方汇入,每年鸟类繁殖和迁飞的季节,湖波荡漾,水鸟啼鸣,风吹芦苇,花飘万里,令人心仪神往;丛生的白梭梭、红柳、胡杨、勿忘我、紫罗兰等植物和四周的茫茫戈壁形成鲜明的对比,堪称“准噶尔沙漠中的明珠”。

    于是想起了罗布泊。《汉书》记载,罗布泊“广袤三百里,其水  居,冬夏不增减”。上世纪50年代,我国科学家在罗布泊还见到有数百平方公里的水面,并曾在水里捕获过一米多长的大鱼。可现在的罗布泊水面安在?难道艾比湖也在追随罗布泊的脚步?

    艾比湖保护区管理站副站长高翔告诉我,艾比湖一旦干涸,后果将比罗布泊的干涸更糟,因为艾比湖正好在阿拉山口的大风口下面,在同样风力条件下,盐尘的飘浮量是沙尘的16.7倍。一旦有风,可能被吹出四五千公里,影响到黄河中下游甚至更远。艾比湖也因此被称为中国四大沙尘暴之一的主要发源地。虽然丰水期的时候艾比湖的湖水也曾推进到铁路路基附近,但由于它的形态像个浅浅的碟子,一旦干旱少雨,湖水就迅速地蒸发,湖面随即急剧萎缩,去年就曾降到历史最低点。我随高翔来到湖滨,想看一眼深藏在盐碱滩后面的湖水,但直到脚下十分泥泞了,依然看不见波光涟漪。

    艾比湖就像准噶尔盆地忧伤的眼睛,但却看不见深藏的泪水。

    风中的感悟

    仿佛是一眨眼的工夫,风突然大了起来,越吹越猛,风力已在8级以上,阿拉山口终于显露出狂暴的一面。这风吹下去,艾比湖的盐尘会不会漫卷而起,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绿洲又是什么样子?大自然就是这样充满了变数,我们能不能与它更和谐地相处?努力在现在,答案在将来。

图为防沙固沙的“利器”———梭梭。 

    百度一下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找到相关网页约53,600篇,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于北纬44°15′~46°50′,东经84°50′~91°20′。是中国第二大沙漠。玛纳斯河以东及乌伦古河以南地区,位于准噶尔盆地的中央,面积4.88万平方公里。海拔300~600米。由4片沙漠组成,西部为索布古尔布格莱沙漠,东部为霍景涅里辛沙漠,中部为德佐索腾艾里松沙漠,其北为阔布北—阿克库姆沙漠。准噶尔盆地属温带干旱荒漠。 年降水量70~150毫米,沙漠内部绝大部分为固定和半固定沙丘,其面积占整个沙漠面积97%,形成中国面积最大的固定、半固定沙漠。固定沙丘上植被覆盖度40~50%,半固定沙丘达15~25%,为优良的冬季牧场,沙漠内植物种类较丰富,可达百余种。植物区系成分处于中亚向亚洲中部荒漠的过渡。沙漠的西部和中部以中亚荒漠植被区系的种类占优势,广泛分布以白梭梭、梭梭、苦艾蒿、白蒿、蛇麻黄、囊果苔草和多种短命植物等;沙漠西缘有甘家湖梭梭林自然保护区,为中国唯一以保护荒漠植被而建立的自然保护区面积上千公顷。

来源:经济日报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