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合作开发 避免“夺水战”
一直以来,专家学者都预测,人类对水资源的争夺会越来越激烈。有人担心,随着人口增长和发展需要的增大,水资源丰富的国家将与水资源匮乏的国家终有一天会爆发战争,尤其是在大河流域,因为上游民族可以控制下游民族的水资源。对于悲观主义者而 言,全球暖化导致的降水减少和部分地区蒸发作用加剧只会令人们对水资源的争夺更加激烈。
这种观点不无道理。尼罗河就曾经引发过冲突。埃及就多次威胁肯尼亚等国,一旦干扰作为埃及主要水源的尼罗河的流动,就会对它们采取军事行动。1975年,伊拉克也曾在幼发拉底河建小水坝问题上与叙利亚发生冲突。
然而这适用于部分地区。过去10年内,莫桑比克境内的赞比西河两次洪水泛滥。更北的加拿大、斯堪的纳维亚和西伯利亚等地降水量也
十分丰富。这些国家已开始作出应对。例如,莫桑比克计划在赞比西河上建一座发电量达2000兆瓦的水力发电站,用于向国内外发电。
就算在降水量少的地区,冲突也不是必然的。因为许多干旱地区正通过新建大坝和水库或开展合作项目适应变化,保证受影响的地区获得所需的水量。【以湄公河为例,中国控制其源头,并计划在该河上游建八座大型水坝,其中两座已完成,两座在建。一旦完成,这些水坝将为云南省提供电力和灌溉用水,但也可能会影响下游地区珍贵鱼类的繁殖,因此引发了泰国、老挝、缅甸和越南等下游国家的担忧。幸运的是,柬埔寨、老挝、泰国和越南正在采用明智的方法保护自己。1995年,它们建立了湄公河委员会,该委员会制定了开发该河流的共同目标并研究水工程的潜在影响,希望防止上游项目的发展损害下游地区的生活环境。中国已成为该组织的观察员国。】
2 种植替代作物 复兴古代技术
长期以来,印度人民都生活在极端的气候条件中。由于季风的影响,农作物可以在拉贾斯坦邦沙漠中生长。【但去年,那片干旱土地上的降雨突然比以往多了2倍,村民们都惊慌失措。怎么办?种植小麦,芥菜和辣椒这样的喜水作物。结果怎么样?巴尔梅尔地区过去曾是拉贾斯坦邦沙漠中极为干燥的地区,而去年,这片洪灾区却获得了300万美元的大丰收,收成比以往高出了近90%。】巴尔梅尔地区副长官苏比尔·库玛鼓励村民种植替代作物,他说:“我们不能够改变自然规律,但我们可以开拓新思路,使其为我所用。”
【在各种非政府组织和本国政府的帮助下,印度一些古老的农业技术得以复兴,例如,集水技术和建立缓冲地带来应对变幻无常的季风。拉贾斯坦邦沙漠地区的一个部落已经成功建造了4500个土坝上的蓄水池。在该地区北部1000公里处湿润的乌塔拉卡汉德省农村,水果、海产和金盏草的生意也蓬勃发展。】
印度季风的反复无常说明气候变化已经发生。如果巴西内陆炎热的天气仍旧无法缓解,阿根廷将会开始种植更多的喜寒咖啡作物。这些例子说明,气候变化给经济造成的影响不完全是负面的。
到目前为止,最大的赢家是那些生物燃料的制造商。由于环保团体的倡导,从哥斯达黎加到肯尼亚,种植能源作物(玉米、棕榈和甘蔗)的土地过去曾一片沉寂,而现在却变成了梦幻的田野。墨西哥的玉米农民打算在今年将生产规模扩大20%,加勒比海甘蔗制醇的出口量也预计创下19亿升的新记录。
上图:玉米作为能源作物之一,深受印度农民的喜爱。
上图:肯尼亚农民正在种植耐干旱的芦荟属草本植物。
3 科学政策与资金援助结合
极端的天气并未对世界上最穷的大陆手下留情,但是正确的方针政策却可以减轻打击。
气候变化已经给热带非洲带来了沉重的打击。非洲东部遭受洪灾,而南部又饱受旱灾之苦。这样的局面,即使是富裕的国家也很难应付。
但是,蓬勃兴起的一场绿色革命已在帮助非洲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这场革命使非洲贫瘠的土壤变得肥沃,为农民们进行培训并为其提供耐寒杂交作物的种子,以及与私人企业一道帮助农民打入市场。与过去相比,这些计划项目更加经济高效。
【埃塞俄比亚去年粮食作物的产量翻了一番,并有可能再翻一番。去年,马拉维的邻国出现了粮食短缺现象,而马拉维的玉米却得到大丰收。为什么呢?原因就是这些国家采取了一项科学的全国性政策,它为农民提供肥料来解决土壤缺乏氮和磷元素的问题,另外还专门培育高产且耐虫耐旱的农作物品种。】
过去,我们通过食品和资金援助,或提供单一问题(例如水资源或艾滋病)的解决办法来帮助非洲人民,而现在这种旧方法必须有所改变。帮助非洲人民自力更生,种植粮食才是更加经济且可持续的方法,而且花费仅为食物援助的十分之一。
但是,帮助非洲抵御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还需付出更多努力。一些研究小组和非政府组织为非洲引入了小型水资源管理灌溉技术,例如:雨水集蓄技术。这些机构和组织帮助农民植树创收,改善土壤储水能力以及防止土壤侵蚀。另外,他们还为农民提供先进的设施来储存剩余的粮食,从而减轻气候突变给农民带来的打击。
尽管正确的方针政策花费较少,但并不代表它是免费的。所以,资金仍旧是一个问题。到目前为止,非洲绿色革命的大部分资金都是来自于个人慈善组织。现在,我们需要依靠富国和非洲本国政府共同的力量,来确保现有成果,并逐步发展,使整个非洲大陆都从中受益。
绿色领跑城市
弗莱贝格(德国):利用太阳能
德国城市弗莱贝格建了很多单车道并大力发展城市周边的非限制性用地,并规定新建筑必须符合相关的能源标准。它最新的举措是:鼓励当地居民为新建筑配置太阳能设备。在这个有20万人居住的城市里,居民的屋顶装了很多太阳能设施,面积达到了11233平方米,这比1996年足足增长了40倍。位于Vauban新区,于2006年完工的2000间经济适用房就有50间“太阳能房间”,这些房间使用的太阳能所产生的能量远大于它的耗能,因此弗莱贝格享有“欧洲太阳之都”的称号。
常熟(中国):减少污染气体排放
近年来,中国领导阶层积极倡导环保,北京政府在常熟这个拥有180万人口的海岸城市采取了进一步尝试。最近,当地市政府官员否决了包括水泥、化学制品和电子制造在内的高污染工业的16个厂房的兴建计划,同时也关闭了很多不符合气体排放标准的工厂。当地政府推行锌回收计划和废品转化计划。
常熟也从《京都议定书》中的洁净发展机制中直接受益,该机制创造了一个温室气体贸易的市场。去年11月,常熟三爱富中昊化工新材料有限公司与政府签订了一份价值5.3元人民币的合同,合同允许该公司排放HFC-23等温室气体,常熟政府将会利用得来的这笔收入中的65%来提高能源的有效利用,煤矿业改革以及其它绿色发展计划。
库里蒂巴(巴西):把城市当作一个整体
以全球特大城市的膨胀标准,库尔蒂巴算是比较落后的城市。但是,这个拥有170万人口,地处巴西南方农场带的城市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中最适宜居住的城市之一。
库里蒂巴是整洁的,人均绿色植物面积高达54平方米,是世界卫生组织要求的2倍。它的废料再循环和收集系统是拉丁美洲最先进的。库里蒂巴市市长、建筑师杰米勒纳创建了“表面地铁”。乘客们预付车费,然后输入目的地等相关资料信息,然后直达所要乘搭的公车的站台上。乘客不用“登”上公共汽车,而是直接走进公共汽车,就好像乘搭地下的汽车,这样可以将所需要的运输时间减半。这个系统减少了在街上奔跑的汽车,减少了空气污染。
城市规划咨询服务杰出代表勒纳指出,“如果一个城市没有可行的公共交通,以全球变暖的名义要求居民把他们的汽车留在家并不合适”。他说:“节能的建筑是非常重要的,生物燃料和循环利用也是很重要的,但是维持环保的最关键的因素是把城市当成一个整体,齐心协力。”
来源:金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