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缘起】
一处占地3亩的古宅藏在西山堂里古村几百年;一所古宅集聚了清代四朝的建筑风貌;一栋古宅遍布3000多件雕刻构件,而且无一雷同……修缮工程不断推进,犹如光圈调焦,将岁月冲刷得模糊不堪的老照片,越来越清晰地展示在公众面前,被誉为西山雕花楼的徐氏仁本堂,让所有欣赏到她的人都为之惊叹!
人们细细品味这一深藏太湖的历史瑰宝,无不疑团重重,浮想联翩:太湖中的西山岛上怎会藏有如此庞大的建筑群?这栋神秘大宅背后有多少鲜为人知的故事?仁本堂又是如何浮出水面的?濒临危境的古宅又将如何抢救修复?
带着这些疑问,近日,记者专程前往西山镇堂里村调查。
仁本堂为何藏在堂里?
沿着西山镇环山公路前行,两侧是绵延不断的果树和茶树,徐氏仁本堂就隐蔽在西山岛西端的堂里古村。仁本堂的大门并不显眼,掩映在一片民宅中。走进大门,却是豁然开朗,宽阔的中庭,亭台参差,曲桥相接,湖石交叠,漏透皱瘦,过中庭,对面则是一片庞大的建筑群,高墙飞檐,气势不凡。
仁本堂大门正对着太湖第一峰———缥缈峰,整个院落高出周边民宅几个台阶,站在庭院中心,放眼四望,但见青山环抱,满目流翠,煞是赏心悦目,这样的庭院,即便在号称园林之都的苏州,能有几座?
仁本堂分老屋和新屋两块,占地约3亩,建筑总面积4000平方米,目前对外开放的是首期修缮部分。仁本堂老屋规模较大,最多时达五进七落七天井;新屋与老屋用一条备弄隔开,三进五落,二十底十六楼。仁本堂的规模和气势通过“走马回廊”可见一斑,“走马回廊”建于清咸丰年间,呈正方形,
是建筑群中独立有顶的通道,四周连通,起连贯整个建筑的作用。“走马回廊”通道楼上楼下相加总长80多米,沿廊共有64扇木雕大花窗。这里还是主人茶余饭后散步的地方,即使下雨天也不会湿鞋。
我国著名文物鉴定家史树青先生评价仁本堂:“非一般民宅,具有皇家气派”。
西山岛上怎会隐藏着如此巍峨壮观的深宅大院?
仁本堂的始祖是南宋官宦徐吉卿。徐吉卿原籍浙江衢州,是宋十大抗金名将之一徐徽言的侄子。徐吉卿乾道五年(1169年)任平江府(今苏州市)太守。徐吉卿喜好山水,曾多次到太湖洞庭西山游玩,这里的好山好水让他深深迷恋。后来他的原配夫人毛氏病故,他就选了西山的堂里做坟地,挖了两个墓穴,右边一个葬毛氏,左边一个留给了自己。他多次叮嘱儿子,将来一定要把他葬在这里。乾道六年(1170年)4月,徐吉卿去世,七年后,他的儿子把他安葬在堂里的墓穴,他的次子徐大本带妻儿老少落户堂里,守墓祭祀。从此,徐氏家族在堂里繁衍生养。
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徐氏后代在康熙年间建造的祖屋地基上扩建住宅。道光元年(1821年)正厅竣工,取名“仁本堂”,即现在的老屋。咸丰三年(1853年),徐吉卿后代徐敬之在仁本堂左侧建起了新屋。
据说,唐朝时,堂里叫“塘里”,因为这里池塘、水塘特别多。正是因为徐氏等一批名门望族到此建造大宅,高堂多过水塘,“塘里”遂改成“堂里”。鼎盛时,堂里有七十二堂。仁本堂里多少宝?
4000多平方米的仁本堂是香山帮建筑的代表,整个建筑群楼连楼、楼套楼,楼楼相通、房房相连;满眼砖雕、木雕、石雕,是一件罕见的美轮美奂的建筑艺术品。
仁本堂里究竟藏有多少宝贝?
四朝建筑风格集一堂仁本堂是清代康熙、乾隆、咸丰、道光四朝陆续建成的,从中可以欣赏到清代由俭而奢,由盛及衰四朝的建筑风格流变。
仁本堂始建于清康熙年间,至今保留有“见峰楼”。见峰楼地理位置独特,从楼上可以远眺西山第一峰缥缈峰以及次高峰霄峰。随后,仁本堂不断翻建、扩建。老屋的厅堂建于乾隆年间,现保留着的砖雕门楼上清晰地刻有“乾隆四十四年”字样。仁本堂大厅是道光年间建造的,只可惜建筑已经全部被毁,只有地坪仍保存完好。新屋的大部分建筑建于咸丰年间。
不同时期建造的建筑,深深镌刻着时代印记,这种差异从仁本堂不同时期楼角纹饰这一简单的构件上就能看出,康熙年间是“柳叶”,乾隆年间用的“茄纹”,而咸丰年间则为“如意”。
仔细欣赏还会发现,仁本堂旧楼没有雕梁画栋,雕刻以线条为主,简洁流畅;柱子底下的磉板比较大,有一平方米;古墩凸出的地方正好是古墩高度的二分之一,出檐椽子头部是削过的,这些都是明朝建筑的特点。
清代建造的仁本堂为啥会有明朝遗风?古建专家分析,仁本堂是由香山帮匠人建造的,清初的香山匠人是从明朝延续下来的,手艺也是明朝的式样。同时,西山偏远闭塞,工匠们接受外界的造房风格比较慢,也是一大因素。
3000多件雕刻无一雷同走进仁本堂,整堂建筑里满目充斥精美的雕刻,凡有木结构的地方,梁柱上、门楣上、落地长窗上,处处是精雕细刻的木雕花饰;门楼上、照壁上、墙体上凡是有砖的地方,又布满了秀逸精美的砖雕。大到数尺的砖雕匾额,小到盈寸的木雕花窗,或山水风云、花鸟鱼虫,或典故轶闻、戏文故事,每一件雕刻都与建筑浑然一体。砖雕、木雕、石雕,全部雕刻件有3000多件,堪称为一座雕花艺术殿堂。令人叫绝的是,这3000多件雕刻没有一件是雷同的。
新屋的东花厅是个“无处不雕”的花篮厅,落地屏风镂雕着梅、兰、竹、菊等图案;横梁的三面是卷云、牡丹、如意图案的浮雕,梁端垂挂着花篮,花篮里有牡丹、水仙、如意等,一缕一缕的花瓣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厅里楼上楼下有十多扇落地大花窗,整扇花窗上的花架、花格、花栏杆上雕满图案和线条,有十多个层次,楼下窗上雕的是山水风光,楼上窗上雕的是瓜果蔬菜。
木撑上的雕花特别精致,框所在的地方及位置,安装时对号入座,以防混淆。 仁本堂如何浮出水面?
时轮转到2003年,被誉为深闺瑰宝的仁本堂碰到了前所未有的尴尬:老屋已被毁坏2000多平方米,只剩下两个大厅,两层的书房破损严重,楼下三分之一的建筑已经倒塌,楼上已经无法站人,椽子腐烂,瓦片掉落;后大厅白蚂蚁泛滥,许多白蚁从地下的大方砖下爬了上来。2500平方米的新屋因长年无人居住、年久失修同样岌岌可危,漏雨严重,附房等几处建筑几近倒塌。
了解仁本堂历史的人无不为之扼腕痛心!
2003年,苏州民营企业家黄涛被这座恢宏的建筑群深深吸引。他说:“不抢救、不保护就有可能消亡。”他决定出资修缮仁本堂。
由于历史的原因,仁本堂老屋和新屋被一分为二,老屋的产权是集体的。新屋的产权比较复杂,主体建筑分属徐氏四脉后裔,周边建筑归徐氏三脉后裔。黄涛要整体修复仁本堂,首先要得到所有户主的同意。徐氏新屋的户主现在大部分在外地工作生活,尽管不在西山居住,但对老宅转让给外姓人修缮,大部分还是投了反对票,因为古宅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产业,将之转让给外姓人,就是人们常说的败家子,是对祖宗的不忠不孝。
黄涛向徐氏后代承诺:一,保持仁本堂的原生形态,不拆除、不移建;二,保持仁本堂的传承称谓不变。经过三年耐心说服。2006年,仁本堂主体建筑以大部分房产转让小部分房产租赁的形式,完整地交给了黄涛。
2006年7月,黄涛请来古建筑巧匠,制订修缮方案。修缮的原则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修旧如旧。为保证修复的质量,他还专门请了一位古建工程师日夜盯在工地上。
古建专家对仁本堂老屋进行抢救性修复。从地上到屋顶,所有毁坏的构件全部整修,屋顶拆光重修,腐败的木头全部换掉。新屋则进行保护性修复。为保护建筑原样,拆下的每一个构件都拍照编号,寻找相同的构件,按原样复位。
仁本堂的老屋与新屋尽管只有一条备弄相隔,但由于产权一个属集体,一个归个人,而且建筑保留的完好程度完全不一样,因此,长期以来,老屋与新屋已经人为地一分为二。黄涛打破这一传统概念,将老屋与新屋整合在一起修缮,不仅使徐氏的文脉得到了延续,更重要的是,这一整合使仁本堂成为西山最大的古建筑群。同时,黄涛还将新屋后的平顶山一起修复,自然山水与人文资源融汇在一起,仁本堂更加完美了。
采访中,黄涛告诉记者,他最感激的是各级政府,“没有他们的全力支持,抢救仁本堂只能是纸上谈兵。”但他也向记者透露了心中的忧虑。他说,“仁本堂对外开放后,慕名来参观的游客是不少,其中不乏远道而来的外地游客。然而游客来到堂里,抱怨的也不少,交通不便,从村口公路到仁本堂还有一段近千米的村道,道路狭窄,两侧环境不尽如人意,大的旅游车交会相当困难;自驾车一多,找不到停车的地方;另外村里连个像样的饭店也没有。堂里古村要形成旅游大环境,这些外部环境的综合改造如何做?谁来做?”
还有一个问题让黄涛很头痛。他说,仁本堂周边还住着三脉徐氏后裔,要修复这些建筑,必须让住在里面的户主搬迁出来。但户主搬出来,按照现在的政策无法解决宅基地。
每根木撑上都雕满了花,奢华繁茂。这种木撑有个好听的名字,叫“琵琶撑”。
密室不仅藏宝还有逃生秘道仁本堂老房见峰楼边上有间小房,叫“耳房”,是仆人呆的地方。主人在见峰楼说话,仆佣在此要竖起耳朵,听候主人的吩咐。耳房里有只非常普通的壁橱,打开橱门掀起层层搁板,轻轻一推,后面的壁板竟然是活的,推开壁板发现,里面是间小房间,原来这里是主人藏宝的密室。密室里有几块地板,翻开地板下面是一个洞,通过木梯下楼,下面是一条通道,直通后山。原来古时太湖强盗较多,为了安全,仁本堂主人就在不被人注意的耳房里设密室,密室里再套“机关”,一旦遇到不测可以从此逃生。
山茶花有五种颜色仁本堂新屋内有个别致的天井,这个十来平方米的小天井里藏有五色山茶花、峰高20多米的整块太湖石、方竹三件宝贝。最有名的是那株五色山茶。五色山茶学名“十八学士”,是山茶花中的上品。这棵树高五六米的山茶花,已经有200多岁,1855年移进仁本堂。如今每到开花季节,树上仍然开满五色山茶花,白、黄、粉、红,茶花的花瓣是复瓣,大红色的花朵里有几瓣是白色的,白色的花瓣上有几丝是粉色的,有的花半瓣黄色半瓣闪金,五彩斑斓。
落地花窗内框可以拆卸仁本堂有无以计数的雕花落地长窗,这些长窗十分考究,不仅通体雕花,中间花格上的木框还分外框和内框。轻轻一拉,内框被拉了出来,原来内框是可以拆卸的。随意拉出一只来看,内框边上写有“东花厅左次间前廊二上”。原来建造仁本堂是个庞大的工程,许多构件不是一日两日可以完成的,据说建造新屋足足花了三年时间。因此工匠在建房时在每只内框上都记好这个木
【调查者说】
民资保护古建筑步子再大点!
民资投资抢救、保护古建筑,仁本堂已经开了一个好头,让我们看到了民资参与古建筑保护与开发的魄力和潜力。
环太湖地区还有许多像仁本堂这样的古建筑。这些古建筑目前或多或少面临年久失修、无力维修等窘境,抢救、保护这些古建筑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目前,古建筑保护面临的一大“瓶颈”是资金,而且投资古建筑不可能马上产生多少经济效益。目前的古建筑较多是由政府出资全盘收购、整体修缮,显然是杯水车薪,要在较短的时间内抢救出这些深闺瑰宝,只有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特别是民资来参与。
近年来,我市已出台了《苏州市古村落保护办法》以及相关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古建筑保护。但在实际操作中步子却不快,原因之一是民资对投资古建筑心存顾虑,目前,“两证”、宅基地等实际问题还没有具体的解决办法;古建筑修缮后,作为景点对外开放,但周边的旅游环境却不尽如人意,市场化运作难度很大,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于出台具体的配套政策来化解。
来源:苏州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