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荆”两年前因科研取卵命在旦夕,赴京疗养后体重增至450公斤
■另一尾野生中华鲟在同一时间放流 她们正奋力游向长江下游
昨日是世界地球日,当日上午,长江荆州段亲水码头,随着水槽闸门的打开,野生中华鲟“公主”——“荆荆”、“楚楚”欢快地摆动着尾巴,顺着塑料滑道游向浩淼的江水。两尾野生中华鲟终于完成了它们的回家之旅。据了解,野生中华鲟的放流在中华鲟放流史上尚属首次。
昨日下午,记者获悉长江水产研究第一次监测到了放流中华鲟身上的声纳发声器发出的信号,确定中华鲟游向。两尾野生中华鲟正奋力游向长江下游,预计最终会游向大海。
2005年,这两尾中华鲟因伤住进北京海洋馆疗养至痊愈。此次放归主要是让中华鲟回到自然条件下,为促进其性腺成熟,从而拥有繁殖能力。
·准备·
码头周围被十艘船围成弧形
昨日,在放流的码头周围已被近十艘船围成了一个弧形。中华鲟的放流活动就在那里进行。“荆荆”“楚楚”被分别装在两个放流箱内,放在码头边的一艘驳船上。
这是长江水产研究所专为此次放流设计的放流箱,放流滑道内光滑无痕,中华鲟不会在放流过程中因摩擦而受伤。
此前,为让两尾中华鲟适应长江水的温度和水质,有关方面在运输过程中和到荆州之后,多次为中华鲟换水,让其提前感受长江水。
·放流·
一声令下 中华鲟滑道入江
9时30分,随着一声令下,农业部副部长范小建、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高金榜等推开放流箱,“荆荆”“楚楚”先后顺着滑道奔腾入江,江中溅起一片水花,它们一头扎进江水中,圆满完成了它们的回家之旅。现场响起一片掌声和欢呼声。
在完成最受关注的两尾野生中华鲟放流后,在长江水产研究所中华鲟试验基地已生活了10年的8尾中华鲟也在此放流。另一艘驳船上,停了6辆大货车,车上装着数万尾人工繁殖的子一代中华鲟。其中1000尾为18个月龄的中华鲟,另外近5万尾为7个月龄。
在那艘船上,事先放置好4台新式放流机,这些放流机是长江水产研究所专为放流中华鲟设计。玻璃制成的水箱,可以让观看者看到中华鲟入江情况。长江水产研究所工作人员按下按钮,小中华鲟奔腾入江。
由于此次放流中华鲟数量较多,整个活动持续到12时30分才结束。
·游向·
两尾中华鲟正游向长江下游
昨日下午,长江水产研究第一次监测到了放流中华鲟身上的声纳发声器发出的信号,确定了中华鲟的游向。正如他们事先所预料的,“荆荆”和“楚楚”正在奋力游向长江下游,预计最终会游向大海。另外10尾放流的10年龄中华鲟中的5尾身上也安装了声纳发声器,昨日下午,长江水产研究所检测到了其中3尾的游向。它们其中两只游向宜昌方向,另外一尾还在放流水域活动。研究人员说,它们在熟悉水情后,最终会游向下游,游向大海。长江水产研究所陈细华博士称,鱼体内的声纳装置将在三年内不断发出信号,今后科研人员不但能确定鱼的具体位置,而且还能获悉其所在水域深度,为保护中华鲟的科研工作者提供大量一手资料。
■“荆荆”日记之三
近乡情更怯,一夜无眠
4月22日凌晨
天亮之后到家
夜里,天忽然下起了雨,打着水箱“啪啪”作响。
我和“楚楚”被停在了长江边的驳船上,天亮之后,我们将被放回长江。一直贪睡的“楚楚”竟也和我一样一夜未眠,在水箱里摆动她的大尾巴。
夜里,江上很静,凉飕飕的江风吹得身上很冷,但很舒服。偶尔,江上驶过的轮船按响了汽笛,那是我熟悉的声音。
尽管雨很大,但是,驳船上还是有工作人员来回工作,他们是在为天亮之后的放流做准备。你们辛苦了。
困了,打了个盹,脑子里出现的都是从前在长江生活时的情景。“楚楚”倒学会了安慰别人,它说,不要太激动了,天亮之后我们就到家。可是,它自己却比我更沉不住气。
4月22日9时30分
再见了,亲爱的朋友们
写这篇日记时,我已回到我向往很久的家——长江。
9时30分,我听见一声令下,站在放流箱旁边的几位官员迅速推开放流箱的门,我沿着滑道顺流而下。虽然,我很想家,但是,在那短短的滑道中,我还是忍不住回头看了看岸上那些可爱的人们。再见了,亲爱的朋友们,我在心里默念着。
再次回到长江,我才知道家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自由和独立甚至是责任。
一会之后,“楚楚”也来了,我们围着驳船游了一圈,然后看到很多“小朋友”也来了,它们让我和“楚楚”带它们到大海。好的,我会带它们游向大海……
■同一日
40万尾珍稀鱼类入长江
昨日是世界地球日,为拯救长江珍稀水生野生动物,增殖和养护日趋衰退的长江渔业资源,中国“长江珍稀水生动物增殖放流活动”正式启动,云南、贵州、四川、重庆、湖南、湖北、安徽、江苏和上海等9个省市的渔业部门在沿长江12个放流点,同步放流中华鲟、达氏鲟、胭脂鱼等40万尾国家重点保护鱼类,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约11万尾。 昨日,15万尾胭脂鱼在长江安徽段被放流。
据了解,这是中国近年来在全长江段同步进行的最大规模的鱼类放流活动。农业部副部长范小建表示:“此次放流活动对拯救珍稀濒危水生动物,养护水生生物资源,保护长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花絮
提前放流 电视台错过直播
按照事先计划,两尾野生中华鲟的放流时间是在22日上午10时整。国内某电视台相当重视此次放流事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来到荆州。
昨日上午,该电视台工作人员很早来到放流点,并占据好位置,准备对两尾野生中华鲟的放流瞬间进行直播。
让他们始料未及的是,由于协调方面出了问题,大约在9时30分,相关领导已经到场。伴随着一声令下,中华鲟顺流入江。此时电视台工作人员还未回过神来,从而错过了两尾中华鲟放流的时间。
■回顾
入京治疗两年 “荆荆”长了230公斤
2005年,5条野生中华鲟在荆州被人工取卵后,不吃不喝,奄奄一息。危急时刻,科研人员将它们送到条件优越的北京海洋馆疗养,如今幸运地康复。
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曹文宣院士说,人工取卵后的野生中华鲟存活,史无前例。
科研取卵 中华鲟命在旦夕
环境污染、过度捕捞、葛洲坝水利工程的建设等因素,严重影响了中华鲟的洄游路线和繁殖场所,使其种群数量急剧减少,并濒临灭绝。为挽救中华鲟灭绝命运,从2005年开始,长江水产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对中华鲟进行人工繁殖试验。
2005年3月,一条重300公斤的中华鲟被取卵后也不进食,奄奄一息,体重很快减了80公斤。
为救治这条奄奄一息的中华鲟(后取名“荆荆”),经多方联系,长江水产研究所决定将它送到条件最好的北京海洋馆疗伤调养。
2005年4月2日,这条中华鲟在众人的呵护下,乘汽车走了23个小时,住进了北京海洋馆的“豪华包间”——由鲨鱼馆改造而成的中华鲟馆。
为安全将它从荆州运到北京, 长江水产研究所发明了一种专用运输箱:内空长4.5米、宽2米,可装水9吨。箱体四壁有0.1米厚的海绵,底部是光滑的不锈钢,防止鲟鱼与箱壁、箱底产生碰撞磨擦而受伤。箱内还有专用供氧系统和水质监测设备。“荆荆”装进鱼箱前,经过了轻度麻醉处理。
运抵北京后开始主动摄食
“荆荆”运抵北京后,又有4条约3米长、被挤过卵的中华鲟,以同样的方式从荆州运到北京疗养。
刚住进北京海洋馆的几个月,“荆荆”仍不吃不喝。后来,采用诱导摄食技术,潜水员可为它喂一点食物;再后来,它终于主动摄食,体态也开始变丰满。而主动摄食,是中华鲟能否成活的关键。
目前,“荆荆”体重已超过从前,达到450公斤,两年内长了230公斤。
■本报特邀25名小朋友见证中华鲟放流一刻
“尾巴像鲨鱼,身上还有好多角”
本报讯 (记者 王晴) 伴随着水花飞溅,两尾野生中华鲟,五万尾人工繁殖的中华鲟共同放逐到长江之中,放逐瞬间,激起了观看人群的惊呼。
为让武汉小朋友见证此次中华鲟的大规模放流,本报特邀25名小朋友赴荆州观看。昨日,小朋友们在家长的陪同下目睹了中华鲟的放流过程。
为看中华鲟,四点半起床
7岁的张韵怡是第一个到达集合地点的小朋友,提起观看中华鲟她兴奋地蹦蹦跳跳。“我害怕看不到中华鲟,昨晚特意上了两个闹钟,你看我,比太阳起得还早呢。”张韵怡调皮地指了指窗外的天空,她到达集合地点的时候刚刚5时30分,天还没亮。
“这孩子从昨天晚上就一直吵着要我们一定叫醒她,今天早上4点半就把我们都叫起来了。”张韵怡的妈妈摸了摸孩子的头,打了一个呵欠。
3小时车程,小朋友像春游
昨日凌晨6时,7台客车从本报报社出发,武汉华晨汽车公司提供的客车将把所有读者免费送到中华鲟放逐地,为确保读者安全,泰康人寿保险公司为这次活动提供了300万的意外保险。
“妈妈吃薯片。”“爷爷来喝可乐。”出发不到半小时,车厢内的小朋友开始按捺不住了,拿出自己包里的零食互相分享起来。不一会,车厢就热闹起来。
“昨晚就拖着我和他奶奶到超市买零食,感觉他是出来春游的。”陈爷爷一边帮孙子撕开薯片的袋子一边笑着说。
经过3个小时的跋涉,25位小朋友在家长陪伴下来到荆州江堤边。
“它的肚子又软又滑”
由于车程时间过长,客车到达江堤边时,两条野生的中华鲟“公主”已经被放逐到长江中,没有看到最大的中华鲟放逐,小朋友们沮丧万分。
“我还给它们起名字,能不能把它们抓上来,重新放一遍?”一位8岁小男孩,听说中华鲟“公主”已被放逐,急得不停跺脚,小手使劲抓住一位志愿者的衣角。
“快点别闹了,不然小鱼宝宝也看不到了。”一位年纪稍长的工作人员提醒小孩。
“它的尾巴像鲨鱼一样,身上还有好多角。”看到水中的中华鲟宝宝,7岁的吴珊珊惊讶地叫起来,她的爸爸用手将一只中华鲟托出水面,小姑娘赶忙用小手摸了一下,“它的肚子又软又滑,身上的角却是硬硬的。”
“以前都是在电视里看到,这次看到真的,还可以摸到,好神奇啊。”吴珊珊轻轻捏着中华鲟宝宝的尾巴舍不得放开,“这样的活动不仅能让孩子认识珍稀动物,也能锻炼他们的观察力和描绘力,挺有意义。”看到女儿认真的模样,吴爸爸高兴地说。
档案
荆荆:28号,雌,28-30岁,身长3.68米,重450公斤。曾被称为“中华鲟女王”。
楚楚:32号,雌,18-20岁,身长2.88米,重150公斤。
历程
·2005年 两尾中华鲟在长江葛洲坝段被捕捞、在荆州中华鲟养殖基地接受人工取卵后,身体极度虚弱。
·2005年12月 28号中华鲟人工繁殖后因身体虚弱被送往北京海洋馆疗养。
·2006年1月 32号中华鲟人工繁殖后因身体虚弱被送往北京海洋馆疗养。
·2007年4月9日 28号和32号中华鲟,从北京海洋馆的5尾野生中华鲟中被遴选出来,进入第一批回家名单。
·2007年4月20日上午10点 两尾中华鲟先后被捕捞,并麻醉之后进入转运箱。
·2007年4月20日下午1点 两尾中华鲟开始了“回家”之旅。
·2007年4月21日上午9点 两尾中华鲟安全抵达荆州,身体状况良好,适合放流。
·2007年4月21日下午 它们身上被装入了4种身份认证和定位系统。
·2007年4月22日上午9点30分 它们在荆州市沙市区亲水码头被放流长江。
■释疑
为何选择此时放流正值长江禁渔期
目前长江水温为10-16摄氏度,适合放流。当前正值长江禁渔期,放流后被误捕的可能性较小。4月22日还是世界地球日,选择这天放流,更具象征和纪念意义。
中华鲟当初是由位于荆州的长江水产研究所捕捞的。现在把它运回荆州放流,该所众多的科研人员,可为放流提供技术支撑。
再回长江能否适应
各种指标显示:适合放流
此前,还没有放流野生中华鲟的先例,何况,两尾野生中华鲟已经人工养殖1年多,再回长江,它们能否适应长江的生活。
对此,长江水产研究所所长张显良说,这两尾中华鲟原本就是从长江来,尽管在北京海洋馆已经人工养殖1年多,但是,北京海洋馆设备先进,能为它们尽量模拟接近长江的水环境,它们的野性并未完全消失,因此,适应长江的可能性很大。再则,这两尾中华鲟是从5尾野生中华鲟中遴选出来的,根据各种指标,是最适合放流的。
为何中华鲟数量没增加
长江污染严重 成活率仅3%
放入了大量的人工繁殖中华鲟,为什么长江里中华鲟的数量还是没有明显增加?长江水产研究所中华鲟试验基地负责人李罗新,他已经负责养殖放流中华鲟近10年。据他介绍,多年的统计数据显示,这些人工繁殖的中华鲟在长江里的最终成活率只有1%-3%。而造成这个原因的正是长江水污染以及人为的捕捞。
来源:长江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