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望不到边的滔滔江面,数百个用网兜装着泡沫塑料的渔网浮子逐浪起伏,每个浮子的直径都有1米左右。而在浮子的下面,则是长达上百米的渔网,最小的网眼细如米粒……前不久,农业部东海区渔政局、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组织了“长江口联合巡航检查行动”,这是记者在此次检查行动中看到的场景。
从2002年起,每年从4月1日12时到6月30日12时,葛洲坝以下长江水域均实施禁渔。在此期间,除恰逢鱼汛的刀鲚、凤鲚实施捕捞限额专项管理外,别的鱼类一律禁捕。不过,近年来长江口违禁捕捞刀鲚(俗称刀鱼)等名贵经济鱼类的现象仍然屡禁不绝,严重破坏生态环境。
●“大捕网”通吃一切,小刀鲚赶尽杀绝
“没有一条鱼能通过这些网。刀鲚是要从长江口洄游到江苏、安徽江面产卵的,长此以往岂不是要‘断子绝孙’?”
长江入海口素有“黄金渔场”之称,其中刀鲚、鲥鱼、河豚并称“长江三鲜”,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在这次检查行动中,记者看到的那些渔网浮子,大多是逾期遗留的捕鳗网。这种网眼细小的网具,会让许多其他鱼类误入其中,无法脱身。不过,只要在合法期限内使用,捕鳗网还不是鱼类的主要杀手。“大捕网”(又称“深水张网”)才是鱼类“不共戴天”的敌人。
“每年4月是许多重要经济鱼类往长江洄游的季节,长江口是鱼类洄游的大门,它的畅通对鱼类的繁殖成长具有重要作用。”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庄会柏说,“即使对于允许捕捞的刀鲚、凤鲚,也要留出足够的洄游通道。”
“每年4月以后,长江刀鲚开始洄游,‘大捕网’马上就会多起来,甚至能把长江口从江面到江底完全封住,没有一条鱼能通过这些网。”庄会柏说,“刀鲚是要从长江口洄游到江苏、安徽江面产卵的,长此以往岂不是要‘断子绝孙’?”
上海市崇明县渔政管理检查站站长陶汉周说,用“大捕网”深水作业,可说是一种竭泽而渔的捕捞方式,会造成大量幼刀鲚被捕获,严重破坏渔业资源和渔业生态平衡。
“水污染了还能够治理,一个物种如果灭绝了,就永远从地球上消失了,”农业部东海区渔政局副局长马毅说,“由于违禁捕捞,滥捕酷捞,当前长江口,乃至整条长江的生态环境,用‘毁灭性’‘不可逆转性’形容都不为过。”
●基层渔政居然还在“以费养政”
江都市渔政管理检查站有20名工作人员,全年需要运转经费六七十万元,竟然全部靠收管理费等办法维持
禁渔期间,国家对刀鲚捕捞实施专项管理,只有持捕捞证的专业渔民才能用许可的网具捕捞,而“大捕网”这种深水网具则属全年禁用的网具。但是,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仍有不少渔船在长江口用“大捕网”捕捞鱼。
然而,面对猖獗的违禁捕捞现象,渔政执法力量还显得十分薄弱,行政执法体制也不顺。陶汉周说,面广、量大、点多、线长是崇明渔政工作的特点,工作任务相当繁重。崇明渔政有两条70吨重的执法船,动力185匹马力,根本无法将江中重达1.5吨的整张“大捕网”拉出。此外,渔政船抗风性差,安全系数低,稍遇恶劣天气,就无法查处违禁捕捞者,执法效率低。
更糟糕的是,不少基层渔政执法队伍是“混岗”编制,执法人员中有公务员编制,有事业单位编制,更有不少是“自收自支”人员,国家不给一分钱。如崇明县渔政管理检查站属于执法的事业单位,共有52名职工,其中21名职工的工资属自收自支,靠的是收取管理费、资源费。
江苏省江都市渔政管理检查站站长薛庆昌告诉记者,检查站有20名工作人员,全年需要运转经费六七十万元,竟然全部靠收管理费等办法维持,“以费养政”。陶汉周说:“国家应该将执法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彻底改变‘以费养政’的管理模式。”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