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植物园大会在汉开幕 专家纵论全球植物未来(图)
2007-04-17

 

大会现场。

与会外国代表认真聆听大会讲话。

●专家称:华中地区是中国植物资源的核心地带    ●植物保护国际将在中国设办公室,可能落户武汉

 世界植物园大会在汉开幕 携手护植物就是保护人类

荆楚网消息(楚天金报)(记者胡彩丽 于丽娟 刘蔚丹 万多 通讯员 蒋厚泉 刘颖 实习生 杨曼丽)昨日,第三届世界植物园大会在武汉科技会展中心开幕。 来自世界89个国家和地区的726名境外植物、园艺专家,以及252名中国国内代表,将围绕《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植物园的作用》这一主题,展开深入交流。在植物物种以高于自然消亡1000倍的速度灭绝的背景下,保护和有效利用植物资源,成为维护人类生存环境的神圣使命。

  植物保护国际主席琼·沃姆斯莉表示,地球面临的生物多样性危机是人类自己造成的。为了孩子们的未来,必须减少有害物质排放,确保生物资源能够支撑这个脆弱的星球。

省长罗清泉致词说,湖北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为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作出应有的贡献。

    图片说明:4月16日,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理事会主席琼·沃姆斯利在大会开幕式上致辞。新华社记者 程敏摄

      国际植物园联盟(BGCI)秘书长莎瑞·欧菲德表示,在5天的会议中,专家们将通过回顾世界各大植物园履行《全球植物园2010年目标》所取得的成就,推动《全球植物保护战略》在全球实施,同时为全球植物园界在2007年—2010年的工作提供框架和指导作用。

    据悉,中国政府相关部门根据《全球植物保护战略》16项措施制定的《中国植物保护策略》也将在本次大会上予以发布。

为什么一定要保护植物

“既然地球上有30万-45万种高等植物,物种减少不正说明优胜劣汰吗?恐龙灭绝了也没怎么样!”会议召开前,有普通市民问。

参加第三届世界植物园大会的专家们,正为植物灭绝速度加速而忧思时,却也发现并非所有人都认同植物保护这一观念。

“植物活得好,人,才能活得好。”美国密苏里植物园主任说,植物可净化空气、水域和土壤,其优化环境的功能得到公认。但别忘记植物在生物链最底层,植物的生存影响到动物,植物和动物又直接影响到人类,破化其中任何一环都会破坏生态平衡。可以说,植物的生存环境,就是人类的生存环境。如果植物都灭绝了,人类也将难以生存。

保护植物多样性也是保护基因多样性。举例来说,中国3万多种高等植物,约有11000种植物用于中药;原产于中国的主要观赏花卉,超过了2000种。植物基因是地球给人类的最珍贵的礼物,任何一种基因的消失,都是不可逆转的损失。

中科院副院长李家洋说,由于人类的负面活动,地球上高等植物物种有1/3左右因各种因素影响濒临灭绝。我国野生植物的多样性也受到严重威胁,3万种高等植物,濒危物种约达15%-20%,即4000-5000种。

BGCI在华办公室有望落汉

在昨日的世界植物大会上,BGCI(植物保护国际)主席琼·沃姆斯莉宣布,今年内,将建立该机构的中国办公室。

琼·沃姆斯莉称,在植物保护国际的内部会上,基于大家对中国对植物保护的认同,以及中国对植物多样性做出的重大贡献,该组织临时决定在中国设立一个办公室。但具体地点还有待进一步讨论。

武汉植物园主任黄宏文告诉记者,虽然该办公室具体的设立城市还没确定,但该园会争取将其设在武汉,且有一定希望。若申请成功,那么这个权威组织提供的植物保护技术、理念,将会使中国、湖北和武汉的植物保护水平得到提升。

华中是中国植物核心地带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副主任许天全说,华中地区是中国植物资源的核心地带,华中地区植物资源无论是物种数量还是区系成分,在世界上均具有极强的典型性、代表性和特有性。

许天全说,真正有中国特色的植物在华中地区较为集中,像三峡、神农架一带就是许多中国特有植物的原产地。华中地区被列为世界上25个植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区域之一。

许天全说,一百多年来,一些发达国家以各种手段掠夺了不少中国植物资源,尤其是华中地区的宜昌、鄂西一带,如1904年被新西兰人采走的猕猴桃,又如国际花卉市场上的西洋杜鹃就是江西、湖北两省的映山红。如今,国内市场上的洋水果、洋花卉、洋蔬菜有60%以上的原产地是中国。因此,我国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意识有待加强。

呕心沥血完成《中国植物志》

被誉为植物学巨著的、一百多卷的《中国植物志》编制工作已完成,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完成编撰植物志的国家之一。下一步,我国将在此基础上,加强中国的植物保护。

昨日,国家林业局野生植物保护司副司长贾建生称,我国已经编制完成了《中国植物志》,是我国植物学的重大研究成果,是我国几代植物学家花40多年呕心完成的。

他同时指出,尽管我国已收录有3万余种野生高等植物,约占世界总数的10%,但还有很多物种尚未被发现,有4000至5000种植物生存受到威胁,濒危植物的比例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贾建生称,植物的价值不可估量,中国已经制定了与《全球植物保护战略》相一致的《中国植物保护战略》。

武汉“种子银行”已起步

除迁地保护外,建立“种子银行”被称为一种保护植物多样性的有效途径。目前武汉已经启动了“千年种子库”工作。

据了解,种子库被称为“种子银行”,是通过烘干、冷冻等各种先进技术来保存一些濒危、特有以及具备重要经济价值的植物种子,并确保在尽可能长保存时间内,使其能重新发芽繁殖。

武汉植物园主任黄宏文告诉记者,当前武汉已建立种子库,还希望融入我国西南部的种子。另外,武汉植物园还通过活体栽种、保留DNA、提取植物化学资源来保存植物。

除武汉外,我国昆明植物园也在建设世界一流的种子库,目前已保存2000余份种子,预计要在15年内,使保存的种子达到1.9万份。

专家急着想看三峡“移民”

保护濒危植物的方法之一就是进行移植。南澳大利亚专家PhillipAinsley在自己的专题讲座上介绍了较为“经济”的做法:尽量保护濒危植物的种子,从而保护物种。

听说为了保护三峡最濒危的植物之一疏花水柏枝,我国花了700万元移植了7000株,他觉得很惊讶,当即表示,迫不及待想去看看那些三峡的植物“移民”。

他说,能够成功移植正在生长的濒危植物是最理想的,但工程很大。现在他们通过采集濒危植物的种子,然后分批地把种子种下去,从而保证植物种类的多样性。

他还表达了自己的一个愿望,希望能够从武汉带些种子回南澳大利亚。

 武汉植物园可“夜游”

荆楚网消息(楚天金报)昨起至20日,在第三届世界植物园大会期间,武汉植物园将开展“火树银花”夜游活动。目前,武汉植物园的景观温室、科普馆、花径广场、中心草坪等主要景观,都安装了灯光设备,夜景十分绚丽。

专家访谈

  琼·沃姆斯莉男爵夫人

  植物园不应只是植物博物馆

  人们通常把植物园当做游览的地方,其实,植物园更是一个开展植物保护教育的重要平台,可教育人们树立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观念,促使大家自觉保护植物。

  另外,植物园不应该是植物的博物馆,要通过植物学家和社会公众的努力,让植物园里的珍稀濒危物种最终能走出植物园,回归野外。(记者梅军)

  美国密苏里植物园主任彼得·雷文

  建立全球植物数据库

  如果再不采取行动,很多珍贵的植物物种可能在尚未发现前就会灭绝,人类迫切需要建立一个全球的植物数据库,所有植物及生长的地区可从数据库反映出来,对稀少的、濒危的、灭绝的植物更应该建立数据库供人类认识研究。这个数据库应尽可能在未来六年内完成。(记者宋效忠)

  石家庄植物园党总支书记狄乐向

  城市道路改造要“把根留住”

  在城市道路的改造中,应将一些高大的行道树保护起来。尽管行道树算不上是古树名木,但也是一个城市历史的见证。武汉具有数千年历史,城内也有很多高大的行道树,这都是宝贵的历史财富。目前,武汉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在改造过程中,应合理规划,有意识地保护这些树木。(记者王成琛)

  花絮

  自学成才的“洋中医”

  金发碧眼,一身休闲装束……谁能想到,这位年轻漂亮的美国女士,居然是一位“中医”。

  吉尔·李查逊,是美国夏威夷可爱岛植物园的一名社区企划员,她的另外一个职务是医术治疗师。吉尔说,她的工作和中医差不多,主要是利用针灸和草药为居民治病,她的“医术”大多来自互联网和中医书籍。

  吉尔说,在夏威夷中医远比西医受欢迎,当地人生病后更愿意找中医。她谦虚地说,中医博大精深,她目前只能算是“略懂皮毛”,希望有机会到中国来,系统地学习中医。(记者王成琛)

  相关报道

   男爵夫妇:顺便来次浪漫旅游

    男爵夫人琼·沃姆斯利女士出生于英国利物浦,从利物浦大学生物系毕业后,到卫生服务部门工作多年,现任国际植物园联盟理事会主席。因其丈夫在1996年得到爵士爵位,琼女士成为英国皇家男爵夫人,现生活在北威尔士。

    植物园大会很适合武汉

    琼·沃姆斯利女士说,中国作为一个植物资源大国,对植物科研和科普知识的教育已越来越重视,这次成功申办大会就是个很好的体现。而且此次大会的召开,对武汉今后的植物产业和资源保护都有积极意义。

    植物园大会成男爵夫妇浪漫游

    志愿者高翔说,此次植物园大会其实也是男爵夫妇的浪漫中国游,所以男爵也特意陪同夫人到汉。来汉前,他们刚去过杭州,刚看过杭州西湖的琼女士显得很兴奋,路上一直夸武汉很“beautiful”(美丽)!

    琼女士称,她来武汉的时间还太短,虽然只在武汉植物园里转了一下,但觉得武汉很漂亮,建筑也都很精致。会议结束后,她还要花上几天在武汉做个短暂旅游,看一下武汉的风土人情。

    男爵很喜欢吃中国食物,如饺子、面条等。当志愿者向他推荐热干面时,他笑着表示一定去品尝一下。

    世界著名植物学家彼得·雷文博士:物种灭绝仅需百年恢复需千万年

    “较1750年前,我们生活的地球,现在平均气温已升高了0.6℃,这一数字以后可能还会变大。”14日,世界著名植物学家、美国密苏里植物园总裁彼得·雷文博士说。

    彼得博士分析认为,目前,全球气候变暖更多是人类本身造成。本世纪末,全球80%的物种将消失,而恢复这些物种需1000万年。

    每年1000个物种消失

    研究过去500年历史发现,全世界每年有近100个物种消亡,但近年来,每年全世界都有约1000个物种消亡,物种消失的速度明显加快。

    彼得博士介绍,目前,全球植物园体系保存了约30万种植物,其中中国约31000种,美国20000多种,欧洲10000多种。

    物种消亡速度加快,彼得分析了原因:农田、森林遭毁坏;人类对动植物的大量猎杀采集;药用植物在国际市场上大受欢迎;植物入侵;全球变暖影响所致。植物园的意义“植物园是一个集展览、教育和研究于一体的对公众开放的场所。”彼得博士指出,当环境变得很恶劣,可在植物园保护物种,当环境改善时,再将其“返还”到自然。另外,在城市中心设立植物园供市民观赏,能培养人们的环保意识,人们也可学到各样植物知识。     

    国际植物园联盟秘书长莎瑞·欧菲德: 植物情结深入生活

    珍稀植物平时又看不到,它们跟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国际植物园联盟秘书长莎瑞·欧菲德女士以自己的生活作“教材”,告诉大家保护植物,尤其是珍稀植物的重要。

    不保护植物将会“天下无食”

    采访中,莎瑞刚好走到水生植物培养园,她指着一种水草说,如果没有这种植物在海洋中,也许只需数十年,我们就没有鱼可吃了。她解释,大多数污染物都是含氮物质,这种植物就能吸收和处理水中的含氮物质,一吨这样的水草可处理7~8吨污染物。

    她说,所有的植物种类组成一张大网,如果网中间的部分绳索断了,整个网还能存在,但如果太多网绳断了,网就会彻底崩解。珍稀和濒危植物就像快断掉的网绳,不注意保护,我们很快会看到网崩解的那天。

    植物情结深入生活

    莎瑞的饮食习惯以素食为主,而且常对其他人宣传绿色环保。在水生植物园中,有一种叫“苦草”的植物很像她见过的一种蔬菜,她问身边一位加拿大专家:“这个可以吃吗?”不料加拿大专家也未见过这种植物,只好说:“既然这个东西叫苦草,我想味道应该不怎么好。”

    赞叹武汉市民养植物传统

    植物园中的一片区域,是前不久一次植物展中,武汉市民捐献的自己培养的植物品种,其中有很多造型新奇,生长旺盛,莎瑞对此大加赞赏。她称,有些植物的培养水平已超过了民间爱好者的水平。工作人员解释,提供作品的人,有些也是专业工作者,有些是业余爱好者中的突出者,展示的作品是经过筛选的精品。莎瑞说,真想不到,中国民间养植物也有这么专业的水平。 (原载来源:武汉晨报)

新闻背景:植物园保护国际(BGCI)

  新华网武汉4月16日电(记者沈翀)植物园保护国际(Botanic Gardens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是全球最大的植物保护网络,联系分布于120个国家超过800家的植物园和植物机构,旨在植物保护、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

  植物园保护国际前身是植物园保护秘书处,隶属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负责开展支援植物园发展的项目活动。1989年,该处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制定了纲领性文件《植物园保护策略》。1990年植物园保护秘书处正式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中独立出来,并更名为植物园保护国际而逐渐为世人所知。

  植物园保护国际在英国获得威尔士亲王及其皇室成员的赞助。除了总部设在英国邱园以外,在美国、俄罗斯、荷兰等设有地区办事处。现在获植物园保护国际支援的网络已遍布世界各个区域。

  目前植物园保护国际的工作包括,启动实用的项目,保护数以万计的受危植物,与各级政策制定者合作,确保植物园在实践国家级和国际级环境协议时担当重要的作用。

   中国首次承办国际植物园界最高规格会议

   “世界植物园大会”是全球植物园界最具学术影响力的盛会,由“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发起,选择世界上有影响的植物园每三年举办一次,旨在为世界植物园科技工作者提供一个交流平台,并明确植物园在植物保护、环境教育、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任务和目标。

    负责承办本届大会的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始建于1956年,是中国三大核心植物园区之一,收集栽培了以华中地区资源植物和中国内陆水生植物为主的各类植物7500多种,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猕猴桃种质资源库和东亚最大的水生植物资源圃,并建立了“三峡植物园”和“华中地区珍稀植物基地”两个重要的植物迁地保护园区。

    据武汉植物园主任黄宏文博士介绍,前两届世界植物园大会先后在美国和西班牙举行,此次是首次在亚洲国家举行。本届大会由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中国科学院、湖北省政府、国家林业局、武汉市政府共同主办。

  (来源:新华网)

   植物园大会侧记     

  这是一次最“天然”的聚会,有包括疏花水柏枝、荷叶铁线蕨等世界珍稀物种在内的7500余种栽培植物作为“盆景”。香枫树下,杜鹃花旁,处处洋溢着芬芳……

  这是一次最激动、幸福的聚会,来自近百个国家和地区、不同肤色的植物保护“发烧友”三年重聚。他们相见的第一句招呼大多是:好久不见……

  昨日傍晚,来汉参加第三届世界植物园大会的近千名与会者,在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的一块小草坪上首次相聚,举行露天冷餐联谊会。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秘书长莎瑞·奥菲德说:“我们来这里,畅谈为植物资源保护建设一个可持续的未来。” >>>>点击详细

    全球34000多种野生植物被列为濒危物种

    新华网武汉4月16日电(记者戴劲松、郭嘉轩)国际植物园联盟秘书长莎瑞·欧菲德16日在武汉召开的第三届世界植物园大会上说,全球目前已有34000多种野生植物被列为濒危物种。莎瑞·欧菲德说,最保守估算,全球现存的30万至45万种野生植物物种中,至少有10%至20%正面临生存威胁。 >>>>点击详细

    中国拟建植物园网络体系加盟世界植物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主任黄宏文说:“参照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的相关标准及规定,中国正规划建立一个国家级植物园网络体系,整体提升植物园物种保护水平。” >>>>点击详细

    许天全:华中地区是中国植物资源的核心地带

    新华网武汉4月16日电(记者戴劲松、魏梦佳) 16日,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副主任许天全在此间举办的第三届世界植物园大会上接受记者专访时说,华中地区是中国植物资源的核心地带,华中地区植物资源无论是物种数量还是区系成分,在世界上均具有极强的典型性、代表性和特有性。 >>>>点击详细

    野黄桂成为世界植物园大会纪念树

    新华网武汉4月16日电(记者王敏、廖君)记者从在此间召开的第三届世界植物园大会组委会获悉,野黄桂成为本届大会纪念树。15日,BGCI(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国际科学指导委员会的14位委员在武汉植物园共同栽下一棵野黄桂作为纪念。>>>>点击详细

    我国已建成200余个各类植物园

    新华网武汉4月15日电(记者戴劲松、黎昌政)我国现已建成200余个各类植物园,但具有科研、植物保护、科普教育等综合功能的植物园仅40个左右。黄宏文介绍说,我国的植物园分布在不同气候带,按其功能可分为4类:科研部门建立的以物种保存和科学研究为主的植物园;城建、园林或旅游部门建立的以植物展示和休闲娱乐为主的植物园;教育部门建立的以植物教学、实习为主的植物园;以其他专门目的或用途建立的植物园。 >>>>点击详细

   外国专家盛赞三峡濒危植物迁地保育

    新华网武汉4月15日电(记者戴劲松、郭嘉轩)15日,在第三届世界植物园大会的会前专题讲座上,“受胁植物移植”会议主持人、澳大利亚植物学者菲利浦盛赞三峡濒危物种的迁地保育做得很成功。 由于自然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很多植物迫于环境压力而成为濒危物种。三峡大坝修建,水位抬升,库区的一些濒危植物将会被水淹没,中国植物保护专家为此将一种名为疏花水柏枝最濒危植物迁移。 >>>>点击详细

    全球仅存1株植物克隆成功 世界独苗扎根武汉

     野生普陀鹅耳枥,目前全球仅存一株,堪称“世界独苗”。中科院武汉植物园吴金清昨日(14日)透露,这一濒危植物的克隆后代,在该园已成活5株。>>>>点击详细

    地球物种名录破百万大关 部分物种或灭绝(图)

   由多国生物学家联合开展的生物物种名录编纂工作取得新进展。美国媒体8日报道,经过6年努力,已编入名录的现存物种突破百万大关,达到100.9万。预计2011年编纂完成时,名册将囊括175万现存物种。>>>>点击详细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