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丢弃了“乡土”中国? 乡土建筑保护刻不容缓
2007-04-17


 
刘  琼   2007年04月16日08:1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世界文化遗产——安徽宏村一角。几位村民在水边洗衣,不远处有二三游客驻足流连,一派自然和谐景象。鸢尾花 摄

  日前闭幕的以“乡土建筑”为主题的“中国文化遗产保护论坛”,是一个迟到了近20年的会议。

  用北京大学遗产研究中心主任谢凝高的话来说,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山乡发生巨变之初,以民居形制为代表的中国乡土建筑的保护细则就应该着手制定,保护的整体规划就应该了然于心。然而,时至今日,有关乡土建筑的保护几乎还是一笔“糊涂账”――20年来,虽有零星呼吁和局部调研,但学术的整体参与、研究和有建设性的建议不成气候;20年后的今天,甚至连一张有关全国乡土建筑分布的详细可信的地图还无处可寻!这不能不令人震惊。

  近20年来,推土机的声音日日隆隆作响,遗存在“秀丽山水”中的中国乡土建筑,早已被辞旧迎新的巨轮“碾”落成泥。即便有幸没有“成泥”者,或者在风雨中飘摇不已,或者便由于“周庄”般的过度和不合理的开发,人不在,物亦非,村落成为大集市,民居不复为民居,徒余似是而非的外壳,造成乡土建筑信息另一种形式的丧失。有专家呼吁,中国乡土建筑保护的“当务之急是摸清家底”,孰不知,现在都快无底可摸了。

  板子通常要打在建设的粗暴武断之上,这是家底被败落的始作俑者。没错,建设与发展是历史的客观进步,它让老百姓得到了生活品质提高的实惠。但是,在历史信息的永久丧失、文化遗产价值的不可估量与眼前利益、局部利益的抉择中,一些地方长官显然答错了题。无论是把两者关系截然对立,还是把两者过度结合,都是同样性质的短见行为,是“政绩考评”的数字在作祟。

  板子还必须打在学者和专家的身上。学术调查研究的严重缺席,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中国乡土建筑大规模消亡的命运。

  这些年来,关于文物保护和文化遗产研究的学术投入不可谓不多,专业队伍不可谓不大,但是具体到中国乡土建筑保护这么大的一个课题,却没有基本的把握,更谈不上具体保护的细节,甚至于对一些基本概念比如古民居的定位都还模棱两可,学术调研的缺失可想而知。可能存在经费短缺问题,也可能存在建议不被地方政府重视的问题,但无论出于何种理由,学术调查研究的整体缺席,不仅意味着话语权的自动放弃,也呈现了学术眼光的急功近利。

  学术的调查研究应该是常态的,是自觉的,是坚持的。知识传播和文化普及,只有建立在调查研究基础上,才有价值和说服力。乡土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通过有说服力的解释,不间断地传播,才会对决策产生影响力,普通民众才会在“有知”中产生保护的冲动,而学者也才能真正成为传承文化的“推手”。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在农业文明悠久、农民占人口主体的我国,不仅要叫停“第一祖龙”之类的伪文物,更应该关注那些阅历社会变革、经受风雨考验的历史遗存的命运,它们是我们文明的载体。

  从这个意义上,尽管“乡土建筑”论坛是一个迟到的会议,但在令人痛心的背后,也有一点点欣慰。我们不曾未雨绸缪,我们至少应该亡羊补牢。

    《人民日报》 (2007-04-16 第05版)

 

相关文章:

保护还是倒卖?皖南古民居遭遇"外卖"之痛

  近期,上海宝山区罗店镇正在建设卫斯嘉生态休闲园,大量图片证实该公园从皖南黄山市的休宁、歙县、屯溪等地整幢“搬迁”了12幢徽派建筑。

  据知情者介绍,罗店镇生态休闲园内收购的的12幢徽派建筑不是普通民房,都是具有一定历史和建筑艺术价值的徽州古建精品。其房屋构件每一件都让人大开眼界,既使在原产地徽州也难得见到。更令人震惊的是,此公园还从皖南“搬去”了古牌坊和石桥。同样的情况,在浙江杭州、临安等地也大量存在。

  不少黄山市民在市政府网站的“市民心声”上呼吁,希望政府能通过立法和干预等手段,制止徽州古建筑外流,使徽州文化的完整性免受破坏。与此同时,国内众多媒体也对徽派古民居频遭异地收购的现状分外关注。



    
整体保护皖南古民居,不仅是在保护文物,更是在保护文化

    皖南徽州有着浓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五千多个大小村落中处处弥漫着古朴犹存的沧桑感。据估计,以古徽州为核心的皖南地区,现在仍拥有徽派古建筑5000处以上,其中仅黄山市就有4700多幢。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文化厅副厅长李修松说,徽州古民居的数量之多,建筑风格之美,是全国任何一个地区都无法比拟的。在我国有史以来的民居建筑中,徽州民居是一座当之无愧的高峰。从一定程度上说,对其进行保护,就是在保护中华文明的缩影。

    尽管公众对古民居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颇有微词,但黄山市文化部门的工作人员在谈到该市的文保工作时还是如数家珍:对17处已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市保”、“区保”、“县保”等具有较高历史和艺术价值的地面文物,黄山市已采取重点保护的办法,有效地进行了修复保护。

    但安徽黄山学院徽文化研究所所长吴兆民却认为,这是决策者以保护少数有名文物来敷衍大众的行为,令人无法接受。              <全文>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