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并不如烟
据正在撰写《话剧院院史》的哈尔滨话剧院老艺术家李长麟介绍,哈尔滨话剧已有90多年的历史。哈尔滨话剧在1917年-1957年很鼎盛。1917年,哈尔滨的第一部话剧是东华学校与长春的一个话剧团共同排演的《实业魂》。1957年以前,哈尔滨最多曾有73个小剧团,分别活跃在工厂、学校和居民区。1953年,著名的戏剧家刘相如来哈后,导演了苏联名剧《曙光照耀着莫斯科》、《尤利乌斯·伏契克》,开创了哈尔滨擅长演“苏联话剧”的时代。1957年,黑龙江省话剧团和哈尔滨市话剧团合并,成立了哈尔滨话剧院,50年的风雨历程中,哈尔滨话剧院五代人呕心沥血,励精图治,形成了融外国剧、经典剧和具有现实主义特色剧于一身的话剧表演风格,50年共创作演出了话剧《赫哲人的婚礼》、《千万不要忘记》、《蛾》、《夜幕下的哈尔滨》、《纯真年代》、《雪落有声》、《秋天的二人转》、《赵一曼》等400多部原创话剧。
早在上世纪60年代,哈尔滨话剧院曾经与北京人艺、上海人艺、辽宁人艺一起,并称中国四大话剧院,也因为排演《千万不能忘记》而名震全国,并以排演《以革命的名义》、《乐观主义的悲剧》等苏联戏剧而闻名全国。
然而,面对时尚文化的挑战,面对着社会浮躁气候的侵袭,上个世纪末期以来话剧精品佳作还是越来越少了,话剧院的生存危机也是越来越重了,多少编剧、导演、演员因生活压力转入其他行当,另谋生路……
2000年,车承滨接任哈尔滨话剧院院长,当时正是话剧走入最低谷的时候,账面上有上百万元的债务。车承滨的“话剧救赎”首先就从整顿演员的职业道德和严肃纪律开始。从此,哈尔滨的话剧开始重振雄风,把市场放在“小剧场”上,春节期间公演的贺岁话剧《别闹了,好好过日子》,场场爆满,一票难求。
话剧请你来说“话”
哈尔滨话剧院艺术严谨全国闻名,即使在话剧最低潮时也一直延续着基本功训练,演员的专业化程度高,艺术功底厚。近几年,哈尔滨话剧院相继有十几名演员“外流”。前年,根据有关政策,话剧院又一次性内退了51名演员,大多是表演经验丰富的老艺术家,他们的相继离开使话剧院遭到人才重创,年轻演员的舞台经验又相对较少,出现了艺术人才断档的现象。为了克服困难,拿出精品,话剧院开始了严格的岗位练兵。
昨天上午,记者来到哈尔滨话剧院,眼前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为迎接中国话剧百年诞辰和哈尔滨话剧院建院50周年,这里正在进行2007年度演员基本功考核,在话剧院艺委会的考核下,演员剧团所有演员都在进行汇报演出,其中最精彩的还是中外名剧话剧《杜十娘》、《麦克白》、《嘉尔曼》、《雷雨》、《复活》、《女店主》的经典片段表演,被剧院第4代和第5代青年演员重新诠释,而本报记者创作的话剧《新编辑部的故事》又被另外一组演员演得喜笑颜开,整个排练场充满笑声。哈尔滨话剧院则想借话剧百年之机,举办演员基本功考核,以鼓励中青年话剧演员苦练基本功、提高演艺水平。
城市名片话剧院
今年是中国话剧百年诞辰,也是哈尔滨话剧院建院50周年,哈尔滨话剧院再次迎来话剧的春天,为了纪念这一话剧界的盛事,哈尔滨话剧院将全力排演精品剧目,以各种形式为中国话剧百年辉煌增色。
车承滨院长介绍,今年,话剧院将从哈尔滨话剧院走出的前辈精英彭玉、杜雨露、程煜等请回剧场,为观众倾情奉献。今年话剧院将推出原创大型话剧《哈尔滨之恋》,特邀剧作家杨利民和作家阿成联合创作,描写百年哈尔滨的历史沧桑;青春话剧《寻找生命的恋歌》描写当代大学生生活,《绿荫上的红塑料桶》表现大学生的军训生活,举办“大学生话剧展演及研讨”活动等。本报记者刘国民、王履臻创作的情景喜剧《新编辑部的故事》,都市情感剧《离别也是爱情》,还要复拍小剧场话剧《眉间尺》和经典剧目《蛾》、《秋天的二人转》,为了纪念话剧百年,全国23省31台优秀作品将汇聚北京展演,其中《蛾》要代表哈尔滨话剧院进京展演,其中新拍美国剧作家爱德华·阿尔比的小剧场话剧《屋外有花园》和《动物园的故事》,法国剧作家的《女仆》,大戏小戏连台,在纪念话剧百年及哈尔滨话剧院建院50周年的同时,让哈尔滨观众一饱眼福。车承滨院长还重点强调了他的“五个一工程”,要聚集哈尔滨话剧院的5代艺术家,打造一台经典剧目组成的晚会,出版一本记录哈尔滨话剧院建院50周年历程的画册和艺术创作评论集,拍摄一部记录哈尔滨话剧院建院50周年的大型纪录片,做哈尔滨话剧院演出剧目的美术设计和海报展览。
哈尔滨话剧院还将建成6个大小不同的演出剧场,其中,可容纳60名观众的“戏剧空间”和只有10名观众的“迷你空间”,将架起观众和舞台的互动平台,话剧院还将排演不同题材风格和流派的剧目,形成都市情感系列、喜剧系列、世界名著系列、荒诞派系列等。因为热爱话剧的观众一定是在乎精神层面的东西的,他们必定对文学很感兴趣。从这个意义上讲,戏剧不是所有人都能欣赏的通俗艺术。
明天我们是否还爱看话剧
从《蛾》到《秋天的二人转》,从《夜幕下的哈尔滨》到《别闹了,好好过日子》,哈尔滨话剧院在变革中求生存。从1957年到2007年,哈尔滨话剧院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经典的剧目,伴随着哈尔滨的观众走过了半个世纪。
百年来,话剧作为艺术领域中来自异国的奇葩,已经在中国的土地上傲然盛开,并散发着独特的民族魅力。从最初东京那闪耀着动人光芒的《茶花女》到曾经的老舍、曹禺、郭沫若,再到今天的北京人艺、国家话剧院和哈尔滨话剧院,到那么多青春的面孔和名字,中国话剧经过百年的洗礼,并未随着岁月而老去,反倒在如今舞台格局多元化的当代,成熟为一种兼具时尚与魅力的艺术品种,并始终拥有着比喧嚣热闹的影视艺术更为深沉的精神内涵。本报记者 申志远
2007年,中国话剧走过了100年的艰辛历程,从1907年的李叔同开创“春柳社”开始,100年的物换星移,中间也曾经历浩劫磨难,但中国话剧的舞台却从未落幕,戏剧创作者们的热情和灵感也在不断地酝酿和释放。50年前成立的哈尔滨话剧院,从《千万不要忘记》到《秋天的二人转》,已经演出的几百部中外话剧给了我们关于话剧艺术的启蒙和最直观的记忆,哈尔滨的话剧走过火红的年代,经历过坎坷和艰难,在新世纪更显示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来源:哈尔滨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