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追逐着看它时,那个褐色身影却远远跳闪开来,迅速消失在高低起伏的丛林中;而当你静心屏气接近时,即使只有几米距离,它们也只是竖起耳朵,转着眼珠卧在草丛里好奇地瞅你……獐子,这个在上海消失百年之久的可爱生灵,数年后有望重现在上海城区。记者昨日获悉,“浦东新区獐子重引入试点种群的建立”项目已正式启动,大城市市区重新引入中型哺乳动物,这在国内尚属首次。专家表示,人为干涉可能成为影响野外放养的关键。
胆小的獐子又回来了
昨天,记者在华夏公园见到了这20头胆小机警、活泼可爱的獐子。
据负责照看它们的奚师傅介绍,这12公8母獐子是今年3月初从舟山引进的。“它们很胆小,当初刚来时,由于受到惊吓,一个个都撞得头破血流。”为了避免让獐子受到惊吓,工作人员喂食时也尽量轻手轻脚。
这些獐子都是1岁的亚成年体,体重18-20斤,主食是三叶草。母獐子中有的已怀孕,为避免伤害,暂时和公獐子分开饲养。据悉,獐子在野外雌雄比1:1,现引入3:2的雌雄比例主要是为了提高繁殖率,如果顺利,明年獐子有望达到40只左右。
据悉,早在100多年前,青浦区就曾有獐子的分布,獐子是上海原有物种,后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环境改变和偷猎而逐渐消失。引回原有物种对于上海建设生态城市非常有必要。
对于为何首选引入獐子?专家表示,外环绿化面积大并有水域,适合獐子生存,此外獐子的高繁殖力以及不进攻人的特点,都有利于将来野外放养。
人为干扰是獐子的最大敌人将中型哺乳动物重引入城区,此前国内尚无大城市做过尝试。浦东新区副区长、野生动物保护专家张恩迪教授坦言,实验刚开始,还存在两个担心:一是担心会被偷猎人盯上;一是担心獐子受到惊吓,慌乱中跑上公路,带来交通问题。但他同时表示,项目是唤起人们对野生动物的爱心、培养环保意识的一个尝试。项目承担方———浦东新区环城绿带建设管理署也表示,獐子的种群容易建立,但野放需排除人为干涉因素。
“相信上海也能看到这种景象,当黄昏来临时,找个地方坐下来,悄悄地观察,和它们有一种交流,那将是非常美的情景!”张恩迪对项目的未来充满信心。
獐子生活区将被逐步扩大
据介绍,等獐子的种群扩大到一定数目后,就将考虑逐步放大其生活范围至外环林带,尝试恢复上海周边的生态环境。
华东师大生命科学院科研人员对每头獐子都建了档案,并不断观察纪录。项目技术牵头人陈珉博士介绍,近年来随着上海绿化面积增加,生态逐渐好转,一些消失过的动物也纷纷被发现。獐子的重新引入项目一旦成功,将对城市及周边地区生物多样性恢复起到示范作用。但对獐子而言,至少三年后才可能被放入野外。
“如果实施野放,獐子将被进行跟踪观察。”陈珉说,它们有可能从林带跑到周边的农田,甚至从上海跑到苏州等邻近的地区,并且会面临不法分子的偷猎……这些问题的出现都有可能。据悉,课题组还要根据试验进展,并综合各方面因素进行论证,但是目前已经迈出了第一步。
相关链接:獐子
獐子,哺乳动物,外形像鹿而较小,毛较粗,黄褐色,腹部白色,没有角。雄的上犬发达,外露。也叫牙獐、河麂。
獐子是我国二级濒危保护动物,也是目前沿海广大滨海平原唯一野生的鹿科动物,有特定的食物链,对上海生态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来源:新闻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