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现黄河文化的源头——武安傩
在我们张灯结彩,嬉闹元宵节时,地处太行山脚下的武安市固义村,却以古老而隆重的傩艺表演,吸引了四邻八乡的万余观众和一大批国内外的专家学者。
傩是远古时迎神赛会、驱逐疫鬼的一种仪式。它起源于夏、商时期,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傩的记载,是古老黄河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傩文化保留了人类童年的社会风尚,它因其历史的救援和文化形态的原始性,至今只在一些偏远、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有所发现。而武安傩的发现一改河北及中原无傩的说法,使中原与西南、华东成三足鼎立之势,展示了中华文化在漫长岁月中相互融合的历史。
固义村旧称顾义,坐落于古老的南洺河北岸,与太行山隔水相望。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中型村庄。其东北
古义傩是以“捉黄鬼”和傩戏表演两条线索来进行的,从而把“ 娱神”与“ 娱人”有机地结合起来。
“捉黄鬼”以正月十四的上山请神为开始,包括驱邪、捉鬼、审判、斩鬼等仪式。在捉鬼过程中和斩鬼之后,又穿插进行大规模的戏剧、花会表演。两条线索时分时合,相互交织,环环相扣,即神圣庄重而又热烈欢快,在惊心动魄的锣鼓声和震耳欲聋的礼炮声中,逐步将整个活动推向高潮,充分反映出农民除邪恶、盼丰年的永恒主题。
据村中的老者回忆,古义的傩表演可追溯到明代中叶,但它那古老的仪式和内容,则可以推进到历史的更深处。傩中的“黄鬼”是一种邪恶的象征,洪水泛滥时的滔滔浊浪,瘟疫、痨病使人面黄肌瘦,他们认为这都是“黄鬼”在作祟。这反映出明朝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反展和正统儒家学说的透,而使“黄鬼”的所指由自然灾害转向人本身的邪恶。
“捉黄鬼”中的各种人物角色,大都以脸谱和面具为扮相。他们身着古装和各种配饰,面目或庄重和狰狞。这些角色大都是世袭的,辈辈相传,不派不选,使其久演不衰。全村戴面具的约有三、四十人,画脸谱的多达四百多人,几乎是家家有角色,户户都参与。
历史上,固义村傩戏演出共有四大班社,其中刘庄户、东王户、南王户三大族均有户首,因没有杂姓人等参加,较好组织和掌握。但具体到西大社,主要有(丁、马、李)以及何、暴、董、付等其他杂性家族参加,于是好事者就筹备起西大社的组织机构。经议定:出席的25家社首,每年有5家常任社首,负责当年演出中的全部工作,采取轮流执政的形势,社首一年一换,一换5家。社首人选一般自认,毛遂自荐。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惯例,现时已不复存在了。
西大社的组织着重是两大块,一块是业务组,一块是后勤组,业务组分四个小组:排练组、鼓班组、演员组、化妆组。后勤组又设六个小组:烟火组、搭神棚组、搭台子组、供茶水组、保管组、财务组。演出时间的确定,首先有五家常任社首研究,再经25家社首一致通过方能生效。规定十月初八这一天,所有参加演出的人都来会餐。会餐的规定是,把苇席一张一张铺在地上,围成圆圈吃饭,名日坐席。
坐席时,社首借机同大家议事,就如何搞好这一活动,充分发扬民主,征求大伙儿意见,然后在集思广益,研究决定。
固义村的傩戏演出,演员、后勤人员包括扮演的角色、安排的活计,都是祖上传下来的,不许讲价钱。一旦自己有特殊情况,有病或外出,必须找人顶替,经5家常任社首同意方可。
十月初十以后,各个小组按西大社分配给自己的任务,开始案头工作,积极筹划,为排练节目做准备。
与此同时,傩戏的集中点一一指挥部也开始忙碌起来。屋内盘一土坯大火炉,25家社首轮流值日,每天有一家社首自备柴禾、煤,负责看火,坚持昼夜值班,照料各方面的国内工作,一直到腊月二十八放假过年。
可以说整个腊月里,是他们秣马厉兵的紧张时期。鼓乐班的锣鼓练习终日不断,演员们练功做戏念台词忙个不停,后勤组也紧密配合不断,不敢懈怠。
每年正月初五,社首们开始验收各个方面工作,好的表扬,差的善意指出,对于存在问题,限其采取措施迎头赶上,不能影响大局。
正月初十,后勤人员开始上工,挖土坑,埋木桩,搭台子,搭神棚。焰火组负责购料,放神枪的备足备好火药。检查神枪(即三眼枪)有没有毛病,准备到时“一鸣惊人”。负责牵骡马的“马夫”,挑选马匹,被选中的马,都牵到村中旱池边梳洗打扮,并在马尾巴上系上红布条,回去后把圈棚打扫干净,圈内垫上干黄土,并对所养马匹不准打骂,而且还须让马吃得好些。负责磨供香面的有三人,五斗小麦(合150斤),要求人推,自磨自筛,一天完成任务。绝对不能投机取巧用驴来拉,更不能动用机器。这一惯例也一直流传至今。
正月十二晚上,大鬼、二鬼、跳鬼、玉皇、阎王、判官、四值、四尉的扮演者,开始“压身子”,回来后和妻子隔离床铺,直到演出结束。
为了使演出热闹而有序,正月十二午前,由四个社火班班首到指挥部抓阄,以此来确定元宵节期间每天演出的排列次序,各社首还要共同查看地形,规范演出中的行动路线。正月十三开始用油炸供香,炸好由专人看管,直到十四日凌晨。
正月十四凌晨,固义村笼罩着一层神秘的色彩。全村两千六百口人,有近一千人已经进入了角色。大幕即将拉开,没有舞台,全村每一个街道巷尾都是表演区,或者说,整个村庄就是一个外景地。
“哐哐”一阵低沉而又沙哑地筛锣声划破了固义村黎明前地宁静,大幕徐徐拉开。。。。。。
两个武士打扮的农民,各执一盏大红灯笼,迈着缓慢而有节奏的步伐,出现在街头。后面跟着两个人,同时鸣锣开道。旗、牌、伞、扇、五执事、红油棍、金瓜、钺斧、朝天镫依次而行,他们将玉皇、龙王、三清三官诸位神仙请到仙殿,焚香、摆供。此时掌竹吟诵:
昨日天空降值神,马蹄踏碎四方云。
前有小鬼来引路,后有判官紧随跟。
土地、五到值神司,本县城隍来情神。
然后,供奉《观棚文》。稍顷,众人诚地将《观棚文》焚燃,顶礼膜拜,依次告退。至此,请神结束。
正月十四的夜晚,村里的人都彻夜不眠,扮脸谱、试服装、整道具,出出进进,忙忙碌碌。十五日凌晨一时,寂静的山村就响起了嘈杂的脚步声。他们装扮着“大鬼”、“二鬼”和“跳鬼”,身着单衣,摆弄着刚劲的舞姿,在众多手持柳棒的更夫的簇拥下,高声呐喊着,串遍全村的大街小巷,去驱邪赶鬼,在奔跑中一个个大汗淋漓,直至清晨七时,“黄鬼”被缉拿归案。这不禁使人联想起古时期先民们围猎野兽的情景。扮演“黄鬼”着,头发、四肢和身上全呈黄色。在隆冬严寒中,只穿着薄薄的无袖衫和短裤,裸露着胳膊和小腿上捆绑着四把明光闪闪的道具刀,刀口处鲜血淋淋,预示着村中的“黄鬼”被擒,吉祥如意。
上午七时以后,气势更为壮观,铺满山石的街道上,领街的房顶上,以及高大的树杈上,挤满了前来观看的人群。披甲戴盔的探马在人群中往来开道,铃声急促,蹄声得得,惊得观众直往后退。押着“黄鬼”示众得队伍浩浩荡荡,直贯长街首尾。前有鸣锣开道得衙役,手持旗牌、伞扇、金瓜斧等全套仪仗以及饰有各种民间花会队伍,边走边演,热闹非凡。队伍按照规则,走走退退,退退走走,历时三个多小时,把小山村闹得沸沸扬扬,酣畅尽兴,仿佛要将一年得喜悦都倾泻在这欢庆的气氛之中。
队伍出村后,在村南干涸的南洺河滩上,分成四个球场进行赛戏活动。宽阔得河滩上,人头攒动,锣鼓喧天;蓝天作幕,高山大河作舞台,奔放而跳跃的节奏;传达出生命与自然的交融和活力,展现出一副雄浑壮阔的太行赛戏的巨幅画卷。
斩“黄鬼”是整个活动的高潮。临时搭起的“开斩台”,高筑于河滩之上。当“黄鬼”被押上台时,群情激愤,礼炮震天,透过弥漫的烟雾,“黄鬼”被剥皮抽肠,象征着人类对邪恶的胜利。
“黄鬼”被斩后,使欢庆户动进入以个新高潮,傩戏是元宵节活动的又一重头戏。从正月十四,一直持续到十六晚上,分为赛戏和社火活动。傩戏是由祭祀时的舞蹈演化来的,后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说唱与表演相结合的戏剧形式。
固义村迎神祭祀和队戏演出中,有一个重要人物一一长(掌)竹。他是迎神、祭神、送神和镇宅等议式中各种唱词的因吟唱着,又是队戏开场词、剧本全部或部分唱词的吟唱者。他手拿一根2尺长、鸡蛋般粗细的竹子,上半截劈成30根细篾,用红绸子束住;利用这根竹子指挥角色商场演出。另据专家考证,这根竹子还有辟邪、净场,保证演出顺利的作用。长(掌)竹是唐宋乐舞“引舞人”和宋金杂剧“引戏人”“竹竿予”在当今的遗存,保留了戏剧发展的原始形态,有中国戏剧“活化石”之誉。
固义的社火表演丰富多彩,傩剧均由锣鼓伴奏,说唱半吟半唱,声腔古朴浑厚,念词多为七字句,大都押韵处于由吟咏向唱腔发展的过渡阶段。
固义的傩表演,从“捉黄鬼”到傩戏连台,整个活动浑然一体,高潮不断,一些专家学者看到这气势恢弘的场面激动不已。中国傩戏研究会曲六乙先生兴奋地说:“几十年来,我在全国各地看到不少傩艺、傩技和傩工地表演,但这一次却使我所看到地最为丰富、最令我激动地一次,它与西藏、吴越、西南、巴蜀的傩文化相比,具有独到之处。固义的傩文化具有浓厚的文化意蕴,很值得在这里召开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韩国的姜春爱小姐是国外教早研究傩文化的学者。她说:“中原是傩文化的发源地,过去只在宫廷中有较完整的形式,而固义的乡傩表演,其场面和表演背景都是其他地方的傩所无法比拟的。日本、韩国以及越南都有傩文化现象。可以相互交流,使傩文化为往来的纽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官员,日本的吉田治郎先生说;“固义的傩文化不仅是固义人的骄傲,也是中国文化得骄傲,这一传统文化现象,能延续几千年流传至今,这是固义村对文化的一种贡献。它不仅使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我将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打报告,建议将固义作为民俗文化村保护起来。”
由于停演年限过久,技艺失传,加之时间仓促,经济力量和人力限制等原因,武安傩处境濒危。
固义村长(掌)竹唱词和赛戏、队戏都本,历来由李起来家保管,放在一个专柜里。每年雨季时,都要择好天晾晒,以防蛀虫霉烂。到李起来时,虽然四十多年没有演出,中间又经历了“十年内乱,”这些都本竞完好地保存下来,足见李起来老人把他们当成无价之宝保存了。1992年李起来老人不幸去世,保管都本的任务就落在其儿子李长生身上了。李长生和他的子侄们也都当成传家宝收藏。
现在急需办理的是把都本复印下来。原本和复印件都保存几份,演出使用时只用抄件和复印件。
服装道具,包括面具,都保存在西大社的专门仓库中,届时又专户晾晒透风,以防潮湿霉烂。
另外,还有一些队戏、赛戏剧目,没有恢复起来。如队戏《祭鹿台》从读本文字上来看,应时一出哑队戏。读本文字是角色表演动作提示,没有歌词。关于祭鹿台的角色,固义村丁德玉先生说应是殷纣王。还有一剧目《随歌庆年》不知是什么艺术形式,只留又诗3首,其一日:兆丰年玉烛花开,朝圣德稳固天台。众文武随身属(束)带,一个个跟驾上来。
赛戏剧目从“队戏(包括脸戏)、赛戏”之三“固义赛戏”中可以看出,还有《幽州全部》、《战船》、《城大会总》、《衣带诏》、《封官拜印》、《巴州》等剧目没有恢复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