窘困的艺术 尴尬的国粹
2007-04-17

 藁城-北周卦  乱弹  
    
曲艺是各种说唱艺术的统称,它是由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以“说、唱”为主要的艺术表现手段。相声、评书、评话、京韵大鼓、山东快书、快板书、二人转、莲花落等均属于曲艺。我市有不少民间曲艺,如乱弹、评剧、哈哈腔、木板书等。有的我熟知,有的也不太了解。而拉碌碡、二鬼摔跤、抬皇杠、霸王鞭等属于民间花会的范畴。这里先把乱弹介绍一下如何?
 

民间稀有剧种之一的北周卦乱弹
 
  

目前,全国戏曲剧种有350余种。乱弹,做为独存我省藁城市北周卦村的民间戏曲稀有剧种之一,受商品经济大潮和文化娱乐现代化、多元化的冲击,已到了非抢救不可的地步。 
笔者曾访问了一些老艺人,并查阅了《中国戏曲志河北卷石家庄分卷》、《石家庄地区文化志》、《藁城县志》及藁城市政协编的《文史资料选辑》等资料。关于乱弹,据说是从南方流传过来,也有的说是由板腔衍变而成。传入年代最早一说为明朝嘉靖年间,但无文字记载。据《石家庄地区戏曲资料汇编》查证,乱弹在清乾隆、嘉庆年间传入,距今已有200余年历史了。
 
自清道光五年(1825)至清光绪十三年(1887),除藁城市北周卦乱弹同乐会及南大章等八个村有乱弹戏班外,还有晋县周头梨园会、元氏牛房庄槐阳古郡梨园会、高邑贾村乱弹班、赞皇县田村庆和班、赞皇县许亭泰和班、赞皇县千根村八成班等。1911年-1936是乱弹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主要班社有:藁城北周卦同乐会、藁城南大章周老太乱弹班、赵县北王村“赵州旦”乱弹班、高邑南岩村田永奎乱弹班、获鹿南隆贵村“母老虎”乱弹班等。此期,藁城北周卦学唱乱弹的人日益增多,遂由杜老润于1929年发起新建了义和班。其它嗜好班也纷纷出现,如藁城马邱王洛彦乱弹班、黄庄张席温乱弹班、马村谷大喜乱弹班、冯村乱弹班、元氏东正村乱弹班、赞皇花林乱弹班、高邑东北营王和尚乱弹班、后王村乱弹班及田村乱弹班相继产生,由此确定了其独特的地方剧种地位。1937年后,爆发了全民族的抗日救国战争,连年战乱,民不聊生,戏班受挫,乱弹演出每况愈下,渐趋冷落。乱弹的再次复兴是1947年后,众多班社又恢复了演出活动。不少外地的职业乱弹艺人,受邀到一些乱弹班社任教传艺,为乱弹戏的提高质量起了很大作用。
 
乱弹戏大致分两路,即东路乱弹和西路乱弹。流行于石家庄附近的藁城、赞皇、高邑、元氏、晋县、赵县、获鹿、正定、无极等地的均属西路乱弹(以下简称乱弹)。
 
乱弹系多声腔剧种。其唱腔基本保持着清代的音调,演唱以乱弹腔为主,其主要板式有头板、二板、慢板、原板以及不能独立存在的大过桥板式(属过渡性板式)等十二种,属板腔体系。有时也唱昆腔、高腔、扬州调、唢呐二簧和杂曲小调等。
 
乱弹的男女声腔均为真声咬字而假声托腔,十分强调力度。特别是旦角唱腔,除音调较高外,假声时常带“吼”出的喉音,为乱弹的重要特征之一。乱弹腔的唱法是先摆字后托腔,待唱完最后一字时旋律立刻翻高延续托腔,紧接着是乐器(吹管乐器),演奏花过门,其过门的伴奏旋律华丽流畅,比演唱的旋律更为俏丽而富于魅力,也为西路乱弹之特征。
 
乱弹的唱词为上下句结构,以七言和十言为基本句式。但乱弹戏中昆腔部分唱词却是长短句句式。
 
乱弹的行当亦分生旦净末丑五大行。除末行外,其他行当又可细分。如生行中又有老生(白髯)、须生(亦称大生、黑髯)、小生(又有大小生、二小生、三小生之分)、武生(大武生、小武生);旦行中有青衣、花旦、刀马旦、武二旦、彩旦和老旦之分;净行中又分大花脸,二花脸、三花脸(不指丑行)、摇片子花脸(唱工花脸)、蹦达花脸(光蹦达不唱);丑行中分文丑、武丑、四花脸(主要扮傻子一类角色);其末行已由老生代替。
 
乱弹的乐队体制,内行称三文四武。三文即大笛(唢呐)、小笛(曲笛)、笙二支。大、小笛一人兼吹,笙二人,故称三文。大笛为文乐之首,故称“上手”,笙在次,为“二上手”。两支笙又分正副,正者为“下手”,副者为“二下手”。武乐有皮锣(单皮鼓)、大锣、大镲(即大钹)和旋子(即手锣),共四人,称作四武。
 

 藁城曲艺介绍之一----北周卦乱弹  

 乱弹乐队位置,其早期文武乐均在守旧(天幕)前,以鼓师为核心,文东武西呈八字雁队形。民国以后文乐在下场门,武乐在上场门位置。解放后受京梆之影响,文武乐均置于下场门。 
乱弹开戏“打通儿”,即武乐开始敲打,并不演唱,意为招徕观众,表示戏马上开演了,同时提醒演员做好上场准备。其“通儿”分“头通儿”、“二通儿”,具体又分为老虎通儿、七五三通儿、一封书通儿、嘉兴通儿、河南通儿、大翻眼、小翻眼通儿、大一风锤和小一风锤通儿。
 
乱弹剧目不下200余出,袍带戏占大多数。如《棋盘会》、《銮天带》、《高平关》、《走马荐诸葛》、《全忠孝》、《西岐州》、《马武取洛阳》等140余出。三小戏《顶灯》、《变羊》、《吊山》等40余出。神话故事剧《桃花洞》、《吴氏下神》、《天仙配》、《天河配》等20余出。另有酬神、婚嫁丧葬戏10余出及移植剧目20余出。
 
藁城市北周卦乱弹久负盛名,素有“乱弹之乡”之称。清咸丰四年(1854)建立了乱弹同乐会。192632528日,曾参加三简良(东、西、南简良)12台大戏对唱的圆经大会(庙会)。1929年同乐会一分为二,东片的班名仍为同乐会,西片的班名为义和会。每年的冬、春两季为演出旺季。经常活动在本地及晋县、赵县、宁晋、栾城、元氏、高邑、井陉、获鹿、新乐、无极、束鹿等县,也曾多次在石家庄同庆、新新两个剧院演出。
 
1949
12月,藁城县政府以北周卦村两个戏班骨干为主成立了县兴华乱弹剧团,1954年更名为日新乱弹剧团,团长聂英俊(民间艺人),演职员共60人,实行评分分红制。19553月,石家庄地区对所有民间剧团进行登记,日新乱弹剧团正式改为“藁城县乱弹剧团”,由县文化科先后派张正明、马跃南、冯英奎充实剧团领导工作,成为石家庄专区该剧种唯一的专业艺术团体。
 
1958
2月,该团以剧目《烈火扬州》参加了石家庄专区职业剧团汇演,获锦旗一面。19593月,参加了石家庄专区青年演员汇演,以《马武取洛阳》获演出二等奖,并获匾额一块。
 
1960
年,藁、栾、无三县合一。926,全团人员下放到系井农场劳动。1961年,剧团正式解散,艺术骨干重回故土,成立了北周卦乱弹剧团。
 
“文革”期间,乱弹戏的传统剧目被当作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赶下了舞台。在破“四旧”中,“贫协会”查封了剧团的衣箱,使服装道具免遭破坏,得以侥幸保存。
 
1976
年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北周卦乱弹这一传统艺术重整旗鼓,风光再现。在1978年和1985年藁城县戏剧汇演中,分获业余剧团演出一、二等奖。
 
北周卦乱弹剧团历遭磨难,几经沉浮,但艺术永存,人才辈出,涌现了六代艺术精英。其代表人物分别为第一代的“活曹操”聂宝德,第二代的“获鹿红”曹洛贵,第三代的王洛尊、刘洛会、刘爱物、何计顺,第四代的聂玉亭,第五代的齐钦镯、张小梅、彭荣盛,第六代的刘香俊、聂翠敏、杜玉英等。
 
北周卦乱弹演出伴奏讲究,文场乐器有笛子、唢呐、曲笛,武场有单皮鼓、大铙、小锣、大锣。后文场乐器又增添二胡、板胡、三弦等,武场乐器将大铙改为铙钹。上演的剧目有120多出,剧目按年代划分成系列,自周代始至明代终,可按年代整本大套系列演出,也可摘出其中一段演出折子戏,全以帝王将相为主角,别无其他剧目,实为独特。主要保留剧目为《岳飞传》、《烈火扬州》、《反五关》、《文天祥》、《銮天带》、《王怀女》、《调寇》、《临潼山》、《小放牛》、《顶灯》、《刘海砍樵》、《煤山》等40余出。
 
北周卦乱弹作为民间戏曲稀有剧种之一,现仍活跃于农村舞台。该剧种剧目健康向上,是非常独特和宝贵的传统文化遗产。二百年来以口传手教为主要传艺手段,全无曲谱、唱词文字记录,有的唱段已失传或残缺。再加上商品经济大潮和文化娱乐现代化、多元化的冲击,生存环境非常困难,如不加以抢救,将面临失传的危险。这决不是危言耸听。
 
为抢救北周卦乱弹,特提出我的见解如下:一是要认识到,乱弹戏是独特、独有的传统文化项目,保存乱弹剧种是当今民族意识和时代审美个性的挽留,各级政府要切实加以重视,给予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二是充分发挥文化职能部门的作用,加强指导,对传统优秀剧目进行录音、录像整理;三是文化职能部门与剧团相结合,改变口传手教的传统传艺手段,搞好剧目唱词与曲谱的挖掘整理,查缺补全,以文字、曲谱形式记录下来,提高剧目和演出质量;四要培养新生力量,壮大演出队伍,使乱弹事业后继有人;五要强化自我造血功能,开拓演出市场,创造存活和发展的条件。
 
 

 
【附】北周卦乱弹剧团团长张小梅小传
 
  

张小梅,女,1940523日生于藁城市常安镇北周卦村。她上过小学,但识字不多。小时候村里有乱弹剧团,深受影响。16岁上,到剧团学戏,是村里第一批学艺的女子。乱弹的传承是手传口教,她聪明,记性好,老演员教不了几遍她就能大段大段地唱下来。因此落下个“戏贼”的别号,一直到现在上年纪的人还有人这样叫她。 
当时剧团白天外出演出,她晚上到戏坊学戏。演员们累了一天,谁又能长时间地教她呢?好在她聪明,又学得十分用心,很快学会了唱老旦、小旦、青衣 ,一年多就能上台演出了。并且哪个角缺了人,她就补上。经常在藁城周边县区演出。
 
18
岁时,她所在的日新乱弹剧团归了县里,改叫藁城县乱弹剧团,该剧种成为石家庄专区唯一的专业艺术团体。张小梅正式拜乱弹老艺人窦洛亮为师,边学习,边演出。1960年剧团解散,张小梅回到了村里。文革期间,乱弹戏的传统剧目被当作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赶下了舞台。乱弹戏不能唱了,但兴唱新戏,唱样板戏,张小梅“改行”后,仍活跃于农村大舞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北周卦乱弹这一传统艺术重整旗鼓,风光再现。张小梅动员起那些老艺人,挑头恢复了日新乱弹剧团,自任团长。1978年、1985年在藁城县戏剧汇演中,张小梅分获演出一、二等奖。她多次向上级有关部门反映剧团的生存状况,呼吁对乱弹这一民间稀有剧种的保护。为了培养新生力量,在村里,她看谁家小孩有唱戏的天份,就到其家中做家长的工作,让孩子到剧团学戏。为了吸引孩子们学戏,曾经有一段时间每天给学戏的发5角钱。一批年轻演员涌现出来。她的女儿聂翠敏成为新生代的代表人物。现在剧团有20余人,常年在周边县市演出。
 
2001321,《河北教育报》发表了对她和她的剧团的专访《乱弹之乡听戏》。 
2002
3月,石家庄电视台录制并播放了她和剧团的演出录相。
 
2003
年在省民俗文化协会成立大会上,张小梅率团进行表演,受到与会代表的热烈欢迎。                                                                                            [转载]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