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长江水利委发布《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
2007-04-15

央视国际 2007年04月15日 06:56 来源:长沙晚报
     
    [内容速览]中科院长江水利委发布《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集专栏、照片、表格等多种表现形式,客观系统地介绍了长江“健康”状况。

 

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

    本报讯(记者 岳冠文) 《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昨日下午在长沙首发,据介绍,这是迄今为止最权威、数据最齐全的关于长江的保护与发展状况的“体检”报告。

    据了解,《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由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科学院、长江水利委员会等20多位科研与管理专家编写。报告全书约250页篇幅左右,集专栏、照片、表格等多种表现形式,客观系统地介绍了长江“健康”状况,分析了长江保护与发展的进展和走向,并针对保护与发展的关键问题进行了专题评述。

    报告根据长江水利委员会对健康长江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对长江流域淡水生态系统健康进行评价;分析了沿江各省区社会经济发展、长江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以及长江流域自然保护和生态恢复方面的变化;反映了长江流域综合管理方面的进展,并提出长江保护应采取的重要行动与措施。鉴于第二届长江论坛在长沙举办,报告还增加了“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评估与管理”的专题,对洞庭湖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另据了解,今后《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每两年更新一次,借助两年一度的长江论坛进行发布。

长江保护发展报告发布 称长江水质不断恶化

央视国际  2007年04月15日 07:07 来源: 新京报

     

    [内容速览]长江有了自己第一份整体“体检”报告。体检显示,“目前长江总体基本健康,局部不健康,近年来一直处于不断恶化的状态”。14日《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发布。

    

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

    本报长沙讯(特派记者郭晓军)长江有了自己第一份整体“体检”报告。体检显示,“目前长江总体基本健康,局部不健康,近年来一直处于不断恶化的状态”。

    昨天,《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发布。该报告主编之一、长江水利委员会水资源保护局前局长翁立达教授表示,目前在三峡水库的建设中,“有的省份巴不得蓄水越快越好”。有的只看到发电的效益“,三峡蓄水应该更加重视环保、灾害、移民等问题,否则”发电效益再好,都没有用。“

    长江干流岸边污染达600公里

    该报告由中科院南京地理和湖泊研究所、长江水利委员会和世界自然基金会共同编制。

    报告显示,三峡工程建成后的长江防洪形势依然严峻。

    由于长江中下游河道安全泄量与长江洪水峰高量大矛盾十分突出,而三峡工程的防洪库容相对仍显不足,三峡工程建成又将引起中下游河道冲淤变动、蓄泄关系、江湖关系及河势发生新的变化,长江防洪形势仍然十分严峻。

    此外,长江干流水质总体良好,但局部污染严重,整体呈恶化趋势。长江干流存在岸边污染带累计达600多公里,岷江、沱江、湘江、黄浦江等支流污染严重,超过40%的省界断面水体劣于Ⅲ类水标准,90%以上的湖泊呈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状态。

    长江生态系统也在不断退化,长江物种减少、保护工作紧迫而艰巨。国宝白鱀豚难觅踪迹,长江鲥鱼不见多年,中华鲟、白鲟数量急剧减少。长江流域天然捕捞产量从1954年42.7万吨下降到90年代的10万吨左右。

    报告还指出,长江流域水土流失目前呈减少的趋势。长江上游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年土壤侵蚀量14.1亿吨。长江干流的泥沙也造成中下游主要湖泊的淤积。

    “三峡蓄水过快会适得其反”

    对于的三峡建设问题,发布会后,该报告主编之一的长江论坛秘书长、长江水利委员会水资源保护局前局长翁立达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三峡水库蓄水高度必须考虑移民、环保、泥沙和地质灾害等四大要素,并非蓄得越快越好。

    翁立达透露,去年三峡水库水位已蓄到156米,“有的省份希望蓄得更高,巴不得蓄水越快越好。搞工程的人也是如此,但(结果)会适当其反。”

    翁立达指出,“水位一高,泥沙问题的负面影响就会出现,三门峡就是个沉重的教训”。蓄水还要考虑移民问题,必须保持可持续发展。此外,地质灾害和环保问题,都将影响蓄水的高度。“我们有些搞工程的只看到发电的效益。其实,四个问题中任何一个搞不好,发电效益再好,都没有用。”翁立达说。

    昨天发布的《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2007》,专辟两章分析三峡工程,包括三峡库区水质状况、地质灾害状况等。报告显示,三峡蓄水后,库湾及支流回水区多次出现水华现象,库区的微震活动频度明显增加,但不会对三峡工程造成威胁。

    「水质污染」

    蓄水135米后12支流现水华

    三峡库区回水区扩散能力减弱纳污能力降低

    报告显示,三峡库区的污染主要表现是,库湾及支流回水区在春夏季节出现水华现象。

    2003年三峡库区蓄水至于135米之后,监测结果显示,12条长江一级支流,在回水区不同程度地出现“水华”现象。其原因是,三峡蓄水后,回水区水流减缓,严重的只有1.2厘米/秒,几乎不再流动,引起扩散能力减弱,使库周围近岸水域及库湾水体纳污能力下降。

    报告显示,香溪河、大宁河、小江等支流回水库湾水域水质发生变化较为显著,蓄水后的每年春夏季节均出现“水华”,据翁立达教授称,这些支流的水华现象在近几年来有加剧的趋势。

    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库区支流库湾累计发生“水华”6起,2005年累计发生“水华”19起,2006年仅2-3月份累计发生“水华”10余起,支流库湾“水华”呈现加重、扩大的趋势。

    报告称,三峡库区的污染包括点源、面源和流动源。其中,面污染源是三峡库区的主要污染源,占到总体污染的60%—70%.主要来自库区的农药和化肥使用。流动污染源:是指三峡库区船舶排放的污废水,主要污染物为石油类、化学耗氧量等。流动污染源社会影响显著,特别是装载危险化学物品的船舶,如果发生海损事故,危害极大。

    「地质灾害」

    微震活动不威胁三峡库区

    报告显示蓄水后当地微震明显增加,崩塌滑坡隐患处达4000多处

    报告指出,三峡水库建成后,有可能诱发构造性和非构造性地震。翁立达指出,对三峡水库而言,危害最大的是构造型地震,在第二库段仙女山断裂、九畹溪断裂、建始断裂北延和秭归盆地西缘一些小断层的交会部位,有可能诱发水库地震。

    报告显示,由于三峡库区是我国地质灾害较为频繁的地区之一,随着移民工程的建设及三峡水库水位的逐渐抬升,地质灾害的活动会更加频繁。

    此外,库区某些城市、村镇位于崩塌、滑坡体上或崩滑危险区,可能受到崩塌、滑坡活动的威胁。水库蓄水后,岸边松散堆积物塌岸和局部滑移也会危及部分居民点的安全。目前,三峡库区共有各类崩塌、滑坡体4719处,其中627处受水库蓄水影响,863处在移民迁建区。据翁立达教授介绍,2002年,国家安排40亿元用于三峡库区二期(蓄水位)地质灾害治理,目前正在追加资金。

    监测结果显示,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以来,三峡地区微震活动频度明显增加,主要集中在巫山-秭归-长阳一带,强度仍然维持在较低水平,未突破正常状态,不会对三峡水利枢纽和三峡地区的人民生命财产构成威胁。

    本组稿件/本报特派长沙记者郭晓军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