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民“挖烂”若尔盖草原
2007-04-13

昨日,记者随科考队通过两天的长途奔袭,“千里追沙”从若尔盖长途跋涉抵达全国防沙治沙重点县———青海贵南等沙化问题突出的沙区,漫漫征途屡遇沙尘狙击。同时,专家从卫星云图上发现:刮经若尔盖的西南季风对北方沙尘暴的形成,存在着某种意义上的联系,而由这股狂风及当地开垦草原耕植、放牧“超载”等问题催生了北方沙区的沙尘连锁效应,该谜团的破解成了专家们重点攻克的“堡垒”。 

“沙魔”频频发威 

4月10日一大早,科考队从海拔3700米的若尔盖顺风北进。在两天的“千里追沙”进程中,我们先后抵达甘肃碌曲、青海省泽库、贵南等沙化问题较为突出的沙区,沿途“沙魔”兴风作浪,随行队员和记者频频遭到狙击。 

“快看,北方沙尘正在舞蹈呢!”前日上午10时许,我们从甘肃碌曲出城不久,沿途便遭遇了一股柔沙正“随风起舞”。车门打开,几位摄影记者见状竞相下车,举起长镜头“咔嚓咔嚓”起来,几乎是在瞬息之间,一股“沙魔”突然露出狰狞的面孔,飞扑而至打得众位记者睁不开眼,顷刻间大伙儿满脸满身全是黄沙…… 

宾馆床上沾满细沙 

一路上,与我们擦肩而过的当地男人和女人们,几乎每个人都用毛巾把头裹得紧紧的,只露出两只眼睛。这是当地人抵御风沙的无奈之举。

前日中午,我们进入青海泽库县宾馆,未料到的是这里连喝的水都没有。我们只好放弃原定计划,于当夜进入贵南县。但在该县电力宾馆,记者顺手摸了摸卧室的床,竟沾满了一手的细沙。沙尘暴严重干扰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然而为了通风,宾馆和居民家里的门窗又不可能每天紧闭着。 

“三江源”面临威胁 

这两天,科考队穿越毗邻若尔盖、素有“中华水塔”之美誉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据称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和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来自这一地区。 

科考队吃惊地发现,这个中国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内,沙漠一片连着一片。更惨不忍睹的是,在海南州境内,一群群的牧民仍然在严重退化的草原上随意挖掘虫草、人参果,被挖掘过的土地几乎被翻新了一遍。“这种蚕食草原的方式,几经大风一吹就变成了沙漠!这是三江源沙漠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专家痛心地说,而这股狂风可能就是来源于若尔盖。 

建绿洲赶不上沙化 

据介绍,当前为了治理三江源,国家特别投入了70多个亿的治沙专项经费。贵南系国家防沙治沙重点县。贵南县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这些“耕地”大都是很早以前就开垦了的,“但是当地群众历来都是农牧结合,不种地吃什么呢?” 

据贵南县委宣传部介绍,贵南县9年来通过治沙已建成18万亩的生态绿洲。然而,当前仅在贵南县沙化土地和沙漠面积便高达342万亩,占贵南总面积的34%,系青海省沙漠面积分布较大、危害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其县城几乎成为沙中“孤岛”。 

若尔盖联手北方沙尘 

“若尔盖沙尘与北方沙尘通过季风,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昨日,科考队组长梁玉祥教授说,从卫星云图上显示,来自藏东地区的季风大量经若尔盖地区后进入了北方的甘肃、青海南部地区,当若尔盖地表湿地大量消失形成沙尘,其带给季风下游地区的北方就可能是沙尘源或沙尘启动源。 

昨日下午4时,科考队在海南州一个地名为才乃亥的主要入风口进行探测,发现西南季风通过此地的风谷沿黄河下游地区向东大举“进军”。从现实条件和风向变化推测,流经若尔盖的干燥季风或沙尘,与北方沙尘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联手”。 

今日西宁科考追沙 

同时,科考队特与当地气象部门联系并收集数十年来每天记录的气象数据,对中国北方真正的沙尘暴源或沙尘启动源进行最后论证。 

来源:四川在线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