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报告:全球变暖挑战人类生存环境
2007-04-12

联合国报告:全球变暖挑战人类生存环境

严循东  2007年4月11日

4月6日联合国发表的最新气候变暖报告中,科学家和政治家警告说,除非采取紧急的应对措施,否则随着全球气温的不断升高,数百万的贫困人民将遭受饥饿、干渴、洪水和疾病的困扰。

新报告指出,世界的各个角落都会发生变化。如果全球气温在上世纪80-90年代的平均温度的基础上升高3.6度,三分之一的物种将灭亡,如今地球上的少雨区将变得更干旱。这一残酷的预测引发了科学家和官方激烈的争辩,包括中国和沙特阿拉伯在内的一些国家的官方代表要求缓和报告的语气。

联合国气候变化官员伊沃·德布尔(Yvo de Boer)说,即使在语气上有所修改,这个报告足以引起各国政府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视。一些科学家对于在报告的语气上让步表示气愤,很多科学家称赞这一报告是目前最有说服力的。

该报告是今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计划发表的四份报告中的第二份,主要解释了全球变暖对地球上生物的影响。而在今年二月发表的第一份报告则着重介绍了全球变暖的成因主要是人为活动。

所有的四份报告都需要被120多个国家的代表全部通过,任何一点变化都要有科学家的认同。报告出台前最后三个半小时的激烈争论部分是封闭式的,但是美联社记者目击了最后的争执过程。一方面,中国和沙特代表极力要求将全球变暖在科学上的肯定性从90%降低到80%,但科学家表示反对。美国国家航空和宇航局的科学家辛西亚·罗森维格(Cynthia Rosenzweig)在填写了官方反对意见后离开了讨论现场。她说:“人类活动已经造成很明显的影响。比如,洪水、热浪、飓风和对物种的威胁。”

最终报告删除了所有的对全球变暖的定量描述,打破了僵局。

科学家还在如下方面作了妥协:

最终报告将“几亿人”可能会遭受洪灾改为“几百万”;

最终报告将“1.2亿人将由于全球变暖而遭受饥荒”改为“全球变暖将降给农业和渔业带来负面的影响”。

英国科学家尼尔·艾格(Neil Adger)说,他和其他同事对于政府官方代表要求删除一些显著的图表表示失望。一些科学家也失望地表示不会再参加类似的讨论。

尽管如此,艾格和其他科学家以及环保组织都对这一报告的出台欢呼雀跃。绿色和平的代表说:“这是对未来的启示。”

报告紧急警告说,贫穷地区遭受到全球变暖的影响会更大。施奈德说:“别在炎热的国家当穷人,别住在飓风带,住在沿海或者极地附近的人也要注意,同时也不要生活在冰川融化的高山下。”

报告指出,由于全球变暖,2020年非洲可能有7500万到2.5亿人缺少饮用水。致命的痢疾会随着全球变暖引发的洪水和干旱在亚洲传播。报告指出,在全球气温升高之初,全球的食物供给将会增加,但是随后会大幅下降。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主席拉津德·巴乔里(Rajendra Pachauri)说:“穷国的穷人,也包括富国的穷人受到气候变化的打击将最大。穷人很难适应气候变化。”

但是,即便是美国这样的富国也表示,这份报告引起他们的关注。美国白宫环境质量委员会主席康诺顿(James Connaughton)指出,北美的食物供给最初将会增加,但是沿海城市也会遭受更多的洪水袭击。美国代表团团长沙伦·海斯(Sharon Hayes)说,她将告诉美国政府,随着气温的升高,这些预计的影响将会更严重。施奈德说,现在最关键的消息不是什么将要发生,而是像冰川融化、飓风增强、致命热浪和物种消失等已经发生的现象。

报告中指出,所有这些都可以归罪于燃烧化石燃料产生的温室气体。在总结这次封闭式讨论时,主持马丁·帕里( Martin Parry)说,从包括南极洲在内的各洲2万9千套数据显示,这份报告确实证明了“人为的气候变化征兆已经在我们的地球上有所显示。

但是,报告在其最后也指出人们可以采取行动去适应并应对全球变暖对未来的威胁。奥克拉荷马大学教授戴维·卡罗利(David Karoly)说:“我们现在可以采取一些行动,现在做些事情远比将来再做要好。”

(来源:人民网)

 
严循东版权所有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