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昨日从中华鲟馆获悉,在遴选的五尾中华鲟中,目前确定编号为28和32的两尾适合放流。
此前,“放归中华鲟”项目已经过专家周密的论证,中国水产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专家针对放流中华鲟身体状况制定了严格的“体检指标”,以此为标准连续对在北京海洋馆生活的5尾康复的野生中华鲟(编号分别为1号、28号、29号、31号、32号)进行为期两周的观察比较,并从中挑选两尾放流长江。
昨日上午,记者来到北京中华鲟馆,亲眼见证遴选过程。在第一轮“水下体检”环节中,记者看到驯养员慢慢潜入池底,温柔抚摸中华鲟的背鳍,获得中华鲟的信任。
驯养员在水中对中华鲟进行测量后,即用手势告诉外面工作人员“围度测量”的结果,由于人鲟配合默契,测量进行得十分顺利。
最终“胜出”的是28号和32号,体重分别在350公斤和150公斤,尽管体型相差较大,但是在体表伤势恢复情况,身体的肥满度,游动的姿态、泳层及游速,避开障碍物的灵敏度,摄食的主动性和食量等综合素质比较中,都是5尾入选的中华鲟中的佼佼者,适合本次放流。
记者看到,在确定适合放流的中华鲟后,水中的饲养员特意分别潜入28号和32号中华鲟身边,举起它们的号牌,向玻璃饲养馆外的媒体示意,展示这两尾被选中的中华鲟。
另据记者了解,为了更进一步地确认放流野生中华鲟的遴选结果,北京海洋馆还将在放流之前对每尾康复后的野生中华鲟进行最终体检审核。将已经恢复体质的产后野生中华鲟放归长江,可以补充日益减少的野生中华鲟,实现野生中华鲟再次繁殖,并且为长江中华鲟在自然状况下的洄游习性研究创造条件。
来源:长江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