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沙尘暴再次光顾内蒙古、吉林、新疆、甘肃、河北、北京、山东、江苏等地,人们脆弱的神经再次紧张起来。然而,就在此前不久,气象部门给出的乐观分析是,今春我国北方沙尘暴日数将较常年同期偏少。国家气象局局长秦大河更断言,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沙尘暴呈现整体下降趋势。我们离告别沙尘暴的日子,真的越来越近了?
对国家气象局的结论,笔者丝毫不敢乐观。即使沙尘暴整体趋势变小了,但并不意味着其破坏的程度变弱,影响范围变小。3月31日那天,山东泰安的天空被沙尘染黄;雨后汽车上出现明显的泥雨“膜”。我曾问年龄比我大的很多人,在他们的记忆里有没有见过“老天爷”下泥雨,得到的回答几乎都是没有。同样的声音在北京也能听到。一方面,国家气象局监测的沙尘暴减少,另一方面,现场感受到的沙尘暴危害加大。这样矛盾的结果孰是孰非,只有真正生活在沙尘暴源头的老百姓才最有发言权。
且不论沙尘暴的次数真正减少与否,沙尘暴频频出现依旧是事实。沙尘暴带走的物质在异地令人讨厌,但在源头的草原、荒漠、沙地,却是植物赖以生存的土壤,是宝贵的“国土”。去年4月16日,北京上空的尘土据估计有30万吨。试想,这些物质是哪里来的?如果任其发展下去,轻的土壤物质都吹光了,重的物质吹不动,沙尘暴自然就少了。可是,假如北京没有沙尘暴的日子真的到来了,可能中国的四大沙地、草原、荒漠也变成了更荒凉的戈壁。
有专家称,沙尘暴也有好处:黄土高原就是沙尘暴的结果,并由此孕育了中华民族;沙尘暴还会给太平洋的海洋生物增加营养物质;甚至沙尘暴还会中和大气中的酸度,减少酸雨危害。诚然,这些作用是存在的。但必须清醒认识到:沙尘暴的这些“正面”作用,比起其强大的破坏力要大的多。即便对这些“正面”作用,也要一分为二看。黄土高原形成时人类尚没有出现,或还在“襁褓”里,沙尘暴出现的确不是人类惹的祸;太平洋本身会平衡它的营养,人类通过环境污染增加的氮和磷,已增加了严重的“赤潮”等环境问题,海洋难以承受那些污染物;减少酸雨应从燃煤脱硫开始,或利用替代能源减少煤炭燃烧,靠沙尘暴中和显然代价太大了。
沙尘暴产生的原因不外乎天然和人为,即通常所说的“天灾”和“人祸”。近代发生的沙尘暴,上面两个原因是同时存在的。就自然的因素来讲,形成沙尘暴的天气或地质条件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戈壁的形成就是强风、干旱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中国境内的八大沙漠,就是这样形成的。但是,近几十年来的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来自人类。
当西伯利亚强风吹来时,没有植被保护的土壤就被吹得远远的,形成了沙尘暴。即使沙尘暴起源于国外,国内沿途“不安定”分子(退化草原、裸露农田、干涸的湖盆)的加入,也是造成北方沙尘暴肆虐的重要原因。
大面积的草原、沙地、干旱半干旱区的湿地都在发生着退化,这些退化也恰好发生在近五六十年间,加速退化只有短短的二三十年。生态退化是造成近年来沙尘暴强度加大、危害加剧的重要原因。如果采取主动措施,恢复以草为主体的天然植被,将土壤“捂”在源头,沙尘暴次数减少了,这才是真正的好消息。可现实的情况并不是这样,中国治理沙尘暴的道路还很远。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沙尘暴带走的是宝贵的土壤,没有了土壤,生态恢复几乎不可能。
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