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巢”黄河滩 “迎娶”莱茵鹅
2007-04-10

莱茵鹅

莱茵鹅明日飞抵我国

隔离场

温县黄河滩区

国产品种鹅

    核心提示

    它们“生”于遥远的法兰西共和国,明天,只有一日龄的它们却要乘坐飞机来到中国,在我市温县黄河滩繁衍生息,承担起培育黄河白鹅、建设黄河白鹅生态经济带的重任。为了“迎娶”它们——691只漂洋过海而来的法国莱茵鹅,河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焦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和它们的“婆家”温县邢邱鹅业合作社很是费了一番苦心。

    白鹅年龄小
    辈分、身价都不低

    这次从法国引进的优良品种——法国莱茵种鹅,将于明日落户我市温县黄河滩区。这691只法国莱茵种鹅是国际知名的法国克里莫兄弟育种公司培育的。虽然它们的年龄不大只有一日龄,但它们的“辈分”不低,而且价格高昂。其中,祖代种鹅217只,每只售价98欧元(折合人民币约980元),父母代种鹅474只,每只27欧元(折合人民币约270元)。

    据了解,莱茵鹅产于德国莱茵河流域,经克里莫公司选育后已成了世界上著名的肉、绒兼用型品种。莱茵鹅因肉质鲜嫩、营养丰富、口味独特备受人们青睐,而且其羽毛含绒量很高,适合用来制作高档衣被。

  
  法国莱茵鹅
    给咱带来啥


    这几百只莱茵鹅其实是地地道道的“倒插门儿”。据记者了解,从法国引进优良品种莱茵鹅,目的是培育河南鹅业品牌,填补我省这方面的空白。

    此次引进莱茵鹅的基本思路是,以莱茵鹅为杂交父本与四川白鹅、扬州白鹅等进行不同形式的杂交,理想的杂交代再经过固定优良特性培育,形成肉用黄河白鹅品系和肉、绒兼用白鹅品系。在品系培育与育种的同时,大力开展经济杂交,即将未选入核心育种群的种鹅进行品种间杂交,利用杂种优势,提高个体商品生产性能。最后由河南省种鹅示范基地与有关种鹅基地、种鹅饲养场和广大饲养户共同合作建立良种鹅繁育体系。

    据河南省畜牧业专家朱士仁介绍,建立鹅的良种繁育体系,种鹅是生产源头,其质量直接决定产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建立良种繁育体系,大力推广杂交鹅,与饲养本地鹅相比效益可增加30%以上。此外,建立良种繁育体系有利于鹅产业科学有序发展,有利于满足养鹅户对良种的需求,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有利于出口创汇。建设一批良种鹅繁育基地,大力开展良种选育及杂交改良,是提高鹅产品质量和增加养鹅效益的基础环节和有效措施。

    温县邢邱鹅业合作社引进莱茵鹅填补了我省没有良种鹅品牌的空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朱士仁教授告诉记者,国家有关部门已将培育黄河白鹅新品种、建设黄河白鹅生态经济带列入服务三农、实现中原崛起的计划。这次引进莱茵鹅的目的就是培育黄河白鹅新品种,最终建成以温县为基地向周边地区辐射的养鹅产业链,并形成以黄河白鹅为主的科研、饲养、经营、推广的一体化新型联合发展模式。 

   
奔赴黄河滩
    探秘隔离场

    因为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对进口动物有着严格的要求,动物入境必须进行隔离观察,在确认没有病菌带入后方可正式进入饲养场。所以为了“迎娶”这批莱茵鹅,温县邢邱鹅业合作社从几个月前就开始了繁琐的准备工作——建立临时隔离场。

    昨日上午,记者同焦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有关工作人员一起驱车来到温县,探访隔离场的有关情况。汽车沿着乡间公路来到温县赵堡镇北平皋村,在该村黄河滩一个偏远地带,记者看到一座孤零零的院落立在田间,院门口竖着一块写着“隔离重地,严禁参观”字样的警示牌。对此,记者有些不解,为什么不找个交通便利、离生活区近点的地方呢?检疫局的工作人员钟晓鹏一语道破天机,因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口动物的临时隔离场周围3公里内不准有生活区,不准有交通主干道。“就因为这个规定,我们曾走了不少弯路,白白浪费了好多钱呢。”邢邱鹅业合作社的一位工作人员说。原来,他们最初建的临时隔离场并不在现在这个地方,而是建在了一个交通相对便利、工作方便的地方,因不符合隔离条件最终废弃了。

    来到隔离场,记者看到隔离场的上空罩着一个黑网,据介绍这是为了防止鸟类进入。在工作人员的要求下,记者换上了专用的胶鞋、工作服,经过严格的消毒后进入了场区,淋浴室、饲料室、隔离室、焚烧池一应俱全,场内工作人员“全副武装”在不停地对场区消毒。据介绍,工作人员进入场区必须先洗澡,换上专用的工作服。待远道而来的莱茵鹅到来后,工作人员将在这座300平方米左右的隔离场内和它们一起度过为期1个月的隔离期。然后才能将莱茵鹅送进饲养场。

    “这仅仅是整个检疫过程中的一部分。”焦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副局长王献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按照国家检验检疫总局的要求,本次进口的莱茵鹅应在由国家专设的隔离场进行隔离,考虑到企业本身的条件和实际情况,总局最终同意在当地设立临时隔离场。经过将近半年的筹备和10余次检查整改,这座300平方米左右的临时隔离场通过验收,拿到了许可证。

    “更艰巨的任务还在后面。”王献国告诉记者。本报记者将随“迎亲团”于今日赴京,跟踪整个“迎亲”过程。 

来源:焦作日报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