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兵少粮,民间环保艰难“下水”
严循东 2007年4月9日
“事实上,环境问题就好比有人落了水,此时,呼吁是必要的,但每个人都在喊,谁也不下水去救,那么,落水者就会被淹死。我们提倡的是:既要呼吁,又要下水救人。”辽宁省盘锦市黑嘴鸥保护协会会长刘德天,用“落水论”解释时下民间环保组织的处境。
“再难,也要保护!”
盘锦市黑嘴鸥保护协会是我国较早成立的民间环保组织。谈及该环保组织所走过的路,刘德天说:“实在是一言难尽……”
1990年春天,刘德天作为《盘锦日报》记者,随中外专家到辽河三角洲湿地考察黑嘴鸥繁殖地,了解了黑嘴鸥是一个濒临灭绝的物种,全世界仅有2000只,而在盘锦就有1200只,全力维持盘锦黑嘴鸥正常生活,对这一动物种群在世间的存留,至关重要。
1991年,刘德天自掏腰包,注册成立了盘锦市黑嘴鸥保护协会,把《盘锦日报》的办公室兼作协会办公室。后来,报社改成平台式办公,刘德天单独的办公室没有了,协会办公室也便随着没有着落。
这样的日子过了4年。
从1991年到2001年,协会的费用一直是刘德天家掏,刘德天两口子靠工资过活,经济条件并不宽裕。
有一天,又要外出活动,刘德天手里就剩下几元了,打车都不够,找谁借?当时,他的脑子一片空白……
刘德天的妻子支持他的环保行动,可后来也无法忍耐了,于是,递过来一纸“离婚协议书”,要他签字……谈到这些,刘德天几度哽咽……
为筹集资金,刘德天求过许多人。他向企业家讲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企业家表示理解,却回答说:“如果给你开了一个头,那其他人再来找怎么办?”他又想到在商场设立募捐箱,却没有商家愿意“配合”。
“黑嘴鸥是候鸟,在盘锦地区繁殖,还要到香港、台湾、日本、韩国、越南等地过冬。要想保护它,必须建立一个信息网络。”
刘德天自费在盘锦举行了保护黑嘴鸥国际研讨会。这个会开得很成功,刘德天却为此欠宾馆1万多元。
“保护黑嘴鸥,几乎每周都要到野外考察,交通工具成了一个难题。协会没有车,每次都要‘求车’,找朋友,靠面子……10多年来,经常为借车辆而遭白眼。”
“再难,也要保护!”黑嘴鸥保护协会的工作人员表示。
近年来,协会成功策划了“辽河三角洲观鸟旅游月活动”,找到了旅游与鸟类保护的“结合点”。至今,盘锦黑嘴鸥的数量由协会成立之初的1200只,增加到6000多只。
民间环保组织生存难
中华环保联合会2006年4月发布的《中国环保民间组织发展状况蓝皮书》(简称《蓝皮书》)显示,我国环保民间组织的规模普遍较小。据《蓝皮书》统计,我国环保民间组织现有从业人员22.4万人。其中,全职人员6.9万人,平均每个环保民间组织的全职人员25人左右,在民间自发的环保组织中,近30%的只有兼职没有全职人员,并面临经费筹措难、民众参与度低等的困扰。这些民间环保组织的发展,步履维艰。
“实际上,经费问题是困扰我国环保民间组织生存和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北京大学环境学院院长江家驷教授指出,我国环保民间组织资金最为普遍的来源,首先是会费,其次是组织成员和企业捐赠、政府及主管单位拨款。其中,76.1%的环保民间组织,没有固定经费来源。
“没有工资,经常垫钱……”“在民间环保组织工作,靠的是一种信念……”许多环保工作者有这种感觉。
创造良好环境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王灿发将民间环保组织“生存难”的原因,归为三个方面:
首先,政府没有给“草根NGO”(非政府组织)拨付专门财政资金。在一些经济发达国家,政府专门拨付一部分资金,提供非政府组织申请使用。
其次,企业很少向非政府组织捐款。这与国家尚无鼓励政策、企业缺乏社会公益心和责任感,以及财务管理不规范、社会缺乏对民间环保组织的信用评估等因素有关。
第三,非政府组织活动的社会影响面比较小,人们只是还没有看到,这一组织在社会发展中潜在的巨大作用。
王灿发分析说,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对于民间环保组织的推动,以及我国环保事业发展的重要地位与积极作用,缺乏足够认识,缺少保障民间环保组织发展的法律与政策环境。相对市场经济较为成熟的发达国家而言,我国政府对民间环保组织的资助极少,对公益捐助缺乏必要的财税鼓励政策,加上社会公益捐助意识淡薄,社会和公众的参与度不高,导致民间环保组织在开展活动、吸引人才、筹集资金、招募志愿者等方面,遭遇诸多困难与障碍。
王灿发认为,改变“草根环保组织”困境,需通过立法,进一步拓宽多种资金来源渠道,并对其实施规范化管理。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