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长城——是人工、还是天造、谁来揭谜?
神秘的码口溶洞群
宋大明 文/图
码口,这在地图上不一定能够找得到的地方,深藏在祖国大西南滇东北乌蒙山区金沙江下游的东岸,方圆不过几平方公里。然而就在这高差深达3000余米的山峦沟坎之间,却富藏有纵横密布、神秘莫测的地下溶洞群奇观,以及峰谷辉映,瀑泉飞泻的绝妙风光!
笔者对神秘莫测的码口“洞景”早有耳闻,于是带着探密的心情五次光故码口,并在“牛郎”“织女”洞中当了7天7夜的“山顶洞人”,对这些尚未开发,甚至可以说还无人知晓的溶洞群进行了一次粗略的探险和考察。
码口乡行政区属云南省国家级贫困县永善县管辖,东南与本省的昭通市接壤,西临金沙江与四川省的凉山州隔江相望。全乡最低海拔420米,最高海拔3300米,金沙江纵贯全乡,属典型的立体气候;总面积149平方公里,辖10个行政村25600人,是一个比较贫困的民族杂居区。码口乡偏僻边远交通不便,经济文化封闭落后,几乎没有流动人口,常常是一个人就可以住整整一幢“宾馆”。也可能正因为如此,那些令人惊叹不已的地下瑰宝才得以完整保存至今。
在已发现的22个“洞”中,最为神奇绝妙的就数牛郎织女洞。牛郎织女洞一水一旱阴阳搭配,南北走向,距金沙江边不足百米,面积在15万平米以上,洞长近万米。地质结构属奥陶系,已有4.5亿年高龄,和“二迭纪”同属于一套地质系统。两洞原本为一洞,不知已有多少千万年,由东西流向碗箩沟长年冲刷,硬生生地把牛郎织女洞拦腰切断,形成了今天的“牛郎洞”和“织女洞”。造成两峰对恃,两洞隔河相望,绝壁千纫一线天,山泉从落差高达上百米的夹缝中喷涌而出的绝妙景观。
牛郎洞座北朝南,旱洞,是牛郎织女洞的北段。洞口宽大宏伟,高十余米,宽可并行两辆大卡车。整个洞沿北北西方向延伸且位置一直向下。进去不远,发现有进水流痕,说明它以前是一个进水洞。进洞不久什么声音都消失在了漆黑当中,凭直觉洞在向下深入。洞内乱石林立,头顶滴水嗒嗒,空气中飘浮着无数细小雾珠,越往里走湿热的气温越高,满头如浇了水一般,呼吸变得越来越局促,胸口仿佛有什么东西挤压着,洞内阴森恐怖……突然间,在电筒光的照射下的左侧,奇观陡现——规模宏大的地下“长城”展现眼前,挡住了半壁视线——由地面至上五六米全是由规范整齐40厘米左右厚的“石条”层层叠叠,砌成了一道一直往里延伸的“城墙”,连合之处刀片不入,仿佛是“水泥”混合之类的粘合剂。奇怪的是洞的顶部和右壁一点左面“城墙”的样子也没有全是裸露锋利不规则的岩石。再往里走有的地方的“城墙”已断裂垮塌,有的则好像是施工还没有结束,留下一片狼藉,慢慢行进了两小时,“长城”突然消失,转而出现的是一片钟乳石景区。这里宽大如厅,石笋林立,有的形如千年古树三四人合围不能,四周还有“藤蔓”缠树攀岩;有的如惊弓飞鸟倒挂金钩;有的如海底玉柱,石花、石莲千姿百态。在一棵粗大如玉的石钟乳上,我发现一幅面朝洞内,没有耳朵和头发的人面画像,记者试着用手擦抹,但却一点颜色都擦不下来,仿佛与石钟乳已溶为一体。通过仔细观察,发现这里的钟乳石与其它世界各地的钟乳石不一样,按照正常的自然生长过程,钟乳石的发育生长应该是按地心引力垂直向上或者向下生长,而这里有的钟乳石怎么横着长“歪了”,它是怎样形成的呢?据说,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一个科学家揭开这个“迷”。绕过“石林”,洞宽陡然缩窄,而洞高则猛增至几十米甚至上百米,两面岩石绝壁锋利,水深齐膝,洞道弯弯曲曲,忽然一群一群黑衣杀手蝙蝠扬着尖咧的惊叫声飞啸着与我们擦肩而过,令人胆颤心惊。此时洞转了一个直角弯,往东延去……遂不敢冒然前进,即退出。洞里还有什么,还有多深无人知晓。
下午四点多钟,我们又开始了更为艰苦的“织女洞”的探访。织女洞座南朝北。属桥穴型溶洞,水洞,阴河之水由洞口溢出。跌入千丈绝崖,飞瀑一片。洞宽六
码口在4.5年以前是及其平静的大海,各类堆积物一层一层,经欧亚板快运动,形成了今天的格局,“地下长城”是由发展比较平缓缓慢的中厚层之间的凝聚力不够,出现坍塌后形成的,光滑整齐的洞壁看起来像人工用条石砌成的“城墙”。确实,要想看完实属不可能了,留下些谜,让大家去解吧。像码口这样大规模神奇的溶洞群全国亦属罕见,她那神秘的洞中玄机我们是无法通过一两次探险就能探察清楚的,就其本身无论是人工的,还是自然的都极具开发和研究的价值。码口溶洞群也许是未来建立国家级地质公园的理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