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人造景观"毁了景观
2007-04-05

  河南新郑始祖山上冒出的“华夏第一祖龙”已经被认定为环保违法项目,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林业局等有关部门也明确出台了处理意见,事件至此似乎告一段落,不过,事件中暴露出的问题引发了众多热议,很多专家学者认为,如何不让“祖龙”事件重演,更值得我们思考。

  匆匆上马 粗制滥造

  警惕各地人造景观泛滥

  实际上,近年来宣称“弘扬传统文化”,制造大型“人造景观”的,并非只有河南新郑“祖龙”这一家。

  据不完全统计,大中型“人造景观”在全国数以万计,名头数不胜数,如世界公园、三国城、西游宫等等,仅和《西游记》沾边的人造景观,全国就有几百处。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王学泰认为,许多所谓的“人造景观”,和新郑始祖山上的“巨龙”一样,并不太可能给游客带来人文体味。规划者、建设者以及赞赏者,多多少少都有一种好大喜功的虚骄心态,典型的例子就是动不动要争一个“世界最大”、“吉尼斯世界纪录”或“盛世巨筑”等。

  有关方面估计,我国目前的人造景观总投资已超过700亿元,占地面积超过24万余亩。稍有规模的景观,投资都在千万元以上。许多地方在缺少科学论证的情况下,盲目上马,致使数量多、精品少,既侵占了土地资源,又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

  这些数量多,占地大,投资巨的人造景观,现状又如何呢?

  据统计,大多数人造景观已风光不再,处于萧条状态,或拆、或改、或倒闭。有专家忧心忡忡地说,当初“一窝蜂”地赶潮上马,后来一连串关张歇业,这笔投入产出的账,真不知该如何计算。 

  珍惜传统 尊重自然

  人造景观需科学论证严格把关

  王学泰认为,祖先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然而古老的文化遗存和浓厚的历史积淀是需要认真保护和研究的,而不能像某些人那样,为了“圈钱”轻率打出“传统”的牌子,一味地炒作概念。这并非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弘扬,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轻慢和糟蹋。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园林研究所所长孙凤岐教授表示,投资兴建人造景观并非不可以,古今中外,都有不少人造景观取得了成功,像苏州园林就是典型的例子。但是,近几年我国各地相当多的“人造景观”,只是头脑发热的产物,从一开始就缺乏科学的论证,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在景点建设上又囿于模仿,风格雷同,缺乏文化含量和地方特色,建成后往往成为“鸡肋”,运营都成问题,更不用说收回投资了。

  孙凤岐认为,要慎重建设人造景观,首先要尊重自然,人造景观要和其所处的自然环境相协调,不能对周围环境和生态造成不良后果;其次要精心设计,准确赋予其文化内涵,体现文化品位和地方特色。
采访中,也有专家认为,有关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应引导人造景观建设向节能、环保的方向发展。应该在项目立项审批时严格把关,把那些明显与当地环境不适应,又浪费资源和能源、损毁环境的“景观”项目坚决挡在门外,使人造景观朝着健康、理性的方向发展,不能再上演“祖龙”这种等媒体曝光后才发现项目违规违法的事件。

来源:人民网

相关阅读:

【深度专题】“华夏第一祖龙”风波始末

    正在建设中的“华夏第一祖龙”(上)和“华夏第一祖龙”设计图(下)(3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岳月伟摄

    新华网郑州3月30日电(记者程红根)前不久,在河南省新郑市始祖山上,一条钢筋水泥结构的“巨龙”正在加速“成长”着。这就是据称全长将达21公里、总投资3亿多元的“华夏第一祖龙”工程。连日来,由这一工程项目的选址、目的、审批等暴露出的一系列问题,引发了社会舆论的极大争议,一时间风波骤起。

    3月28日,这项工程被当地政府叫停。记者通过实地采访,终于了解到这场风波的始末。>>>>>>阅读全文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