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申遗:一场迟到20年的约会
在不久前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在全国政协举行的“大运河保护与申遗”集体采访活动中,首次向在座的中外记者宣布:“大运河已经列入重新设定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这意味着,在长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整整20年后,京杭大运河终于拿到了跨入世界遗产“门槛”的入场证,但竞争还只是刚刚开始。
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已经80多岁高龄的罗哲文老先生既是中国“申遗”20年余年的参与者,也是见证者。谈及大运河为何与中国首批“世界遗产”失之交臂,罗老心中也充满了遗憾。
据罗哲文介绍,20多年前我国申报长城等第一批世界遗产时,专家们就提出了“大运河申遗”的建议。但当时普遍的观点认为“文物是固定的,运河是流动的”;而且大运河一些河段已经干涸、部分河段污染较重、一些河道已经改变,因此大运河不适合申报世界遗产。
当时的另一个顾虑是,大运河的主体是隋炀帝主持修建的,修建的初始目的也是供皇帝骄奢淫逸之用,大运河申遗会否产生意识上的负面影响。大运河申遗的事情也就因此耽搁下来……
大运河示意图
20年过去了,大运河之变化可谓“有喜亦有忧”。
在江苏无锡,古运河河道和沿线古迹得到了妥善保护,许多游客面对枕河而眠、桨声惊梦的运河意境流连忘返,赞誉为“神奇的旅游”;运河保护的“无锡模式”也受到了专家学者们的高度评价,并发出了“万里长城精华在八达岭,千里运河韵味在无锡”的赞叹。
与此同时,由于多年来缺乏一个对运河沿线文物遗存范围的界定,各地运河文物遗存保护程度不一,一些重要的运河文化遗存甚至面临消失的困境。
三千里大运河纵贯南北,其河床的历史最高点位在山东济宁的南旺镇。明朝初年,为解决运河水源丰歉不均、船舶至此无法通过的问题,民间治水专家白英献策,建造了著名的南旺水利枢纽工程,从大汶河引水济运河。汶河水经南旺分水闸分流,三分往北流、七分往南流,因此留下了“三分朝天子、七分下江南”的传奇,并保证了这段运河“水脊”常年顺利通航。
然而,记者发现,由于黄河改道从山东利津入海后这一段运河不再通航,这一工程已就此废弃并被大众遗忘。当年发挥作用的分水枢纽工程已经难寻踪迹,剩下的禹王殿、观音阁等遗迹也已蛛网密织、破败不堪。水利专家认为,这一工程是三千里大运河科技含量最高的一项工程,堪与世界遗产都江堰齐名,如不及时加强保护,这一重要的遗迹可能面临消亡的危险。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