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河流20年的命运与纷争
2007-04-04
  在许多当代人的记忆里,京杭大运河之壮观、之博大、之悠远而深长,都是与中华文明的另一大象征--长城联系在一起的。在辽阔的中华大地上,长城从山海关由东向西南延伸,写下“阳刚雄健的一撇”;大运河则从北京由北向中国东南沿海缓缓流淌,写下“阴柔深沉的一捺”;两大人工奇迹组成了中国汉字中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然而,当长城在1987年被列入首批中国“世界遗产名录”时,大运河却仿佛被遗忘了。时光如梭,20年过去了,在世界遗产不断拉长的名录中,人们依然没有看到京杭大运河的身影。

  江苏、山东等地已对大运河沿岸文物古迹和沿线文物埋藏区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与勘探,对其中一些已着手制定和实施保护方案,部分地段也正配合南水北调工程进行必要的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 

  运河申遗:一场迟到20年的约会

  在不久前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在全国政协举行的“大运河保护与申遗”集体采访活动中,首次向在座的中外记者宣布:“大运河已经列入重新设定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这意味着,在长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整整20年后,京杭大运河终于拿到了跨入世界遗产“门槛”的入场证,但竞争还只是刚刚开始。

  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已经80多岁高龄的罗哲文老先生既是中国“申遗”20年余年的参与者,也是见证者。谈及大运河为何与中国首批“世界遗产”失之交臂,罗老心中也充满了遗憾。

  据罗哲文介绍,20多年前我国申报长城等第一批世界遗产时,专家们就提出了“大运河申遗”的建议。但当时普遍的观点认为“文物是固定的,运河是流动的”;而且大运河一些河段已经干涸、部分河段污染较重、一些河道已经改变,因此大运河不适合申报世界遗产。

  当时的另一个顾虑是,大运河的主体是隋炀帝主持修建的,修建的初始目的也是供皇帝骄奢淫逸之用,大运河申遗会否产生意识上的负面影响。大运河申遗的事情也就因此耽搁下来……

大运河示意图

  20年过去了,大运河之变化可谓“有喜亦有忧”。

  在江苏无锡,古运河河道和沿线古迹得到了妥善保护,许多游客面对枕河而眠、桨声惊梦的运河意境流连忘返,赞誉为“神奇的旅游”;运河保护的“无锡模式”也受到了专家学者们的高度评价,并发出了“万里长城精华在八达岭,千里运河韵味在无锡”的赞叹。

  与此同时,由于多年来缺乏一个对运河沿线文物遗存范围的界定,各地运河文物遗存保护程度不一,一些重要的运河文化遗存甚至面临消失的困境。

  三千里大运河纵贯南北,其河床的历史最高点位在山东济宁的南旺镇。明朝初年,为解决运河水源丰歉不均、船舶至此无法通过的问题,民间治水专家白英献策,建造了著名的南旺水利枢纽工程,从大汶河引水济运河。汶河水经南旺分水闸分流,三分往北流、七分往南流,因此留下了“三分朝天子、七分下江南”的传奇,并保证了这段运河“水脊”常年顺利通航。

  然而,记者发现,由于黄河改道从山东利津入海后这一段运河不再通航,这一工程已就此废弃并被大众遗忘。当年发挥作用的分水枢纽工程已经难寻踪迹,剩下的禹王殿、观音阁等遗迹也已蛛网密织、破败不堪。水利专家认为,这一工程是三千里大运河科技含量最高的一项工程,堪与世界遗产都江堰齐名,如不及时加强保护,这一重要的遗迹可能面临消亡的危险。   

来源:新华网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