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绝不把污染“转移到中西部”
严循东 2007年4月2日
浙江去年GDP增长是两位数,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控制的又非常好,增幅在各省里面是最小的之一。
当记者问及习近平,这一成绩是怎样做到的?习近平认真听完记者的提问后,缓慢而平静地答道:“靠的是科学发展观,还有优化产业结构。” 习近平平静的声音很小,由于记者没听清,他又同样温和地重复了一遍。
半个月前,在北京的两会会场上,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会场休息时间简单地和记者聊起来。
记者又问到:“省人大报告说我们在节能降耗的目标上还有差距,会不会像外界说的把皮革等高污染产业转移到中西部省份去。”习微笑作答“这不可能,我们没有这样做。”
“但是把这些企业转移出去确实能降低能耗,而且也能降低投资增幅吧?” 记者追问。
习低着头,一边想一边用手指在空中点了点“我可以告诉你,困难再大,我们不会把自己的调控转移到贫困省份去。”
这个动作给记者留下极深的印象。
习近平两会开幕前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节目时,谈到了解决民生问题要靠“长效机制”,而记者对于他的印象也是如此,他是一个有长远眼光,能够抗压的人,观察他也要看“长效”。习书记在和你谈话的时候,目光不游移,语言和思维同步。即使这就叫作圆融,那么这也是一种基于讲话者对地方情况熟捻精通,而又高屋建瓴的圆融,是能够将朴实自然流露的圆融。“不转移给贫困省”,是因为浙江能够轻松解决环保与增长的矛盾吗?不,这片土地带给习近平的瓶颈制约因素最多,但无论多难,只有科学的发展和平衡才能保证浙江不断快跑,而不至于迅速把老底吃光。
今天,习近平把这个观念带到上海,相信也会对上海的产业调整思路产生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