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今天经历了今年入春以来首次浮尘天气过程。在北京延庆县的活动主会场更是黄沙蔽日。潘岳站在漫天飞舞的黄沙中说,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经济、制约社会、涉及政治的大问题,这与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极不协调。因此,推进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建立和健全环境保护的法律机制显得尤为迫切。
他说,解决中国严峻环境问题的最终动力来自于公众。环保公众参与不能够停留在像今天这样种树植草的层次上,而是应该充分行使宪法赋予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对各类环保公共事务进行深度参与。新的公益精神,是指最具社会责任感、最有能力表达诉求、最会行使权利的高层次参与方式。
中国环境大使全国人大代表阎维文宣读了“新公益精神”倡议书。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环境大使、全国政协委员关牧村作为第一提案人,并由濮存昕、杨澜等十八位政协委员联名提交提案,建议用法律手段建立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机制,设立国家“环保公益日”。
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秘书长王磐璞说,设立全国“环保公益日”,就是响应政协委员们的提议,树立“新公益精神”,推动环保公众参与向更高层次发展,使公众真正成为中国环境治理的关键力量。
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徐沛东、中国环境大使陈佩斯、冯小宁、王君婧,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常务理事朱时茂、戴玉强、张纪中等文化艺术界人士,杜邦、欧琳公司等企业界代表以及来自新闻界、NGO、大中小学生代表和环保志愿者共千余人参加了这次活动。(记者赵胜玉)
面对环保成本内部化,不同的主体感受是不同的:对老板来说,形同割肉,拿出去的是真金白银;对政府来说,有利有弊,在很多情况下还弊大于利;只有普通的民众,才是纯粹的受益者。因此,公众最应该成为环保的主力军,因为他们利害攸关,最富热情。世界各国的经验均证明,公众能不能有组织地、有序地参与到环保活动中来,是决定环保成败的关键。
公众参与环保的方式主要有两个:一是监督政府的有关部门严格执法;二是直接通过诉讼、舆论监督以及其他的方式,直接向那些排污厂商施加压力。这就需要建立一个法律框架下的良性参与机制,使那些以环保为宗旨的民间组织能够有生长和活动的空间,这也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引导,在某种意义上说,政府对民间环保组织的态度,是检验他们对科学发展观态度的试金石。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