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还”(左)看“天天”的眼神很温柔
饲养员在为朱鹮备餐
董寨保护区内,鸟类种类占全省的79%
丝光椋鸟
寿带
比熊猫还“国宝”的朱鹮,你们在信阳还好吗
人民网河南视窗讯 河南商报报道:两对朱鹮从北京动物园“乔迁”信阳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记者零距离接触这两对“小夫妻”
今年3月13日,是全省人民值得纪念的日子。曾是日本国鸟、却在日本绝迹,在我国保护级别高于大熊猫的朱鹮,从北京动物园正式落户信阳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并将在此繁衍生息。
河南从这一天开始成为继陕西和北京之后,第三个拥有朱鹮的省份。
在河南绝迹近70年的“红鹤”(当地对朱鹮的别称)到底长什么样?它们是怎样生活的?为什么要选择信阳为全国第三个繁育基地?
3月22日,带着这些兴奋和疑问,记者前往信阳董寨保护区,零距离接触国宝朱鹮。
■商报记者胡志强实习生陈磐文/图
您知道不?两对朱鹮落户信阳董寨
3月22日下午2时,经过5个多小时的颠簸,记者来到位于罗山县灵山镇的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当记者提出想见见国宝朱鹮时,负责接待的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朱家贵顿感为难。
“朱鹮是国宝,初来乍到,对这里的环境还没适应,我们不想给它们带来负担。除养殖人员外,我们保护区的任何人都不允许靠近……”话里带着不可商量。
在软磨硬泡下,朱家贵最终答应记者见见朱鹮饲养员,让他们谈谈朱鹮在信阳的情况。
朱鹮繁育基地在距灵山镇约8公里的山坡上。路上,朱家贵简单介绍朱鹮在我省的生存经历。
“听说这两年国家林业局将批准董寨建立朱鹮繁育基地,去年我们就把设施建好了。3月12日,我们接到国家林业局从北京动物园为信阳调拨两对朱鹮的消息后,当天就派人去北京接它们了。”当天下午,两对朱鹮夫妻——“辛辛”(雄)与“勤勤”(雌)、“还还”(雌)与“天天”(雄),到达灵山镇时,围观群众有500多人。
朱鹮繁殖地为何选信阳?董寨的自然环境决定的
这次来信阳安家的两对朱鹮主要用于繁育研究。“还还”与“天天”生于1997年,“辛辛”与“勤勤”生于1999年,等它们繁育到一定数量,将全部放归大自然,再建野生种群,让它们在中原大地上生生不息、世代繁衍。
朱鹮人工繁殖基地为什么要选信阳的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呢?
“朱鹮野外觅食能力、适应能力、繁殖能力很差,且野生分布只局限一个区域,如遇大的传染病,有可能导致物种灭绝。”朱家贵说。国家林业局很早就计划,在全国选择适合朱鹮生存繁育的地方。
“2003年的禽流感,是信阳申请成功的巨大推力,我们因祸得福。”朱家贵说。
早在1997年,信阳就开始申请“朱鹮放归”,但迟迟未获批准。禽流感爆发后,国家林业局组织专家,对几个申请“朱鹮放归”的保护区进行考察,以确定一个最佳地点。最终,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胜出,成为除陕西之外,我国第一个朱鹮野化放归地点。
朱鹮最爱吃啥?泥鳅等软体类小动物
谈话间,灵山到了,车停在一幅大型的朱鹮宣传画旁。朱家贵指着右侧的山坡,说朱鹮养殖繁育基地在不远处,用铁丝网围的那个方圆两公顷的区域就是。
饲养员黄涛把刚买来的一箱泥鳅,小心倒进水池内。为什么要设3个水池?黄涛介绍,主要是担心买的泥鳅带有病菌,第一个池子是放盐水清洗,然后将清洗后的泥鳅放到第二个水池内。几天后,等泥鳅将腹中的异物排干净了,再放入第三个水池中,等着喂朱鹮。
咋靠近朱鹮?身穿迷彩服还不能出声
3月23日早7时,天降小雨,山中能见度不足百米。饲养员杜志勇换上迷彩服,穿上绿雨衣,蹑手蹑脚来到朱鹮宿舍前。看到两对朱鹮还在梦乡,他就悄悄返回。
“它们夜间休息时间和人差不多,不过根据天气状况而定。一般视线在百米远的地方,朱鹮就会醒来。它们的睡觉姿势,是头部插进翅膀内,然后将其中一条腿收起,标准的‘金鸡独立’状。”
10分钟后,雨变小了,雾也随之远去,杜志勇又一次打探情况。
“醒了,辛辛已经下栖杠,准备给它们开早饭……”杜志勇招呼记者换上迷彩服,换上靴子,他自己匆忙跑到操作间,用漏勺将10多条泥鳅放在电子磅上的塑料盆里。
“平时朱鹮也吃鲜牛肉,不过它最喜欢吃活泥鳅。”说着,杜志勇端着两个分别盛有360克泥鳅的塑料盆,朝朱鹮走去。
到笼子一侧,杜志勇有意识先在朱鹮前走一趟,他说这是为避免突然到来,引起朱鹮不安。随后,他打开走廊门,两脚踏进门口一装有消毒液的塑料盆内,将盆子放在水池上,拿着拖把走进“辛勤”的“夫妻间”。
杜志勇挥手招呼记者,示意照他那样进去。
不出声、不猛动、不开闪光灯,记者遵守饲养员早已交代多遍的“禁令”,装出饲养员的动作,给神秘的国宝朱鹮拍了几张照片。
辛辛见有人走进,慢步走向一侧,杜志勇放掉池内的剩水,然后用水管往布满白色粪便的池台上喷水,接着用拖把一遍遍地清扫。
朱鹮咋进餐?一秒钟一条泥鳅进肚
5分钟后,杜志勇将水池放满清水,将泥鳅倒入池内。没等他离开笼门,“辛辛”就快步向池边走去,站在栖杠上的“勤勤”也绕旋落在池边。
“夫妻俩”踏进池内,各自搜索自己的猎物。“辛辛”用长长的嘴巴,朝一游动的泥鳅猛地叨去,将泥鳅拉出水面的一刹那松开嘴,在泥鳅因惯性悬空的瞬间,辛辛张大嘴一甩头,将整个泥鳅吞入腹中,整个过程不过1秒。
“勤勤”更是狼吞虎咽,一口气吞食3条泥鳅。
与“辛辛勤勤”夫妻俩相比,“还还天天”“小两口”要温柔一点。它俩外表都为灰色,个头也差不多。
杜志勇进门时,它俩若无其事地站在栖杠上梳理羽毛。等杜志勇往池内放完泥鳅,锁上门,夫妻俩才慢慢腾腾飞下栖杠,享受早餐。
朱鹮为啥现杂色?原来预示着发情期到了
资料上介绍朱鹮都是纯白色的羽毛,为什么“还还天天”的羽毛是灰白色?
杜志勇解释,朱鹮在秋冬季节都是纯白色,入春后,当白色的羽毛逐渐出现淡淡的灰色时,就预示着发情期到了。
朱鹮在繁殖期到来时,头部、颈部及背部的羽毛逐渐变成灰色,它是由朱鹮耳后分泌腺分泌的一种黑色物质涂于头、颈、背的覆羽上染成的,是繁殖期的保护色。
7时48分,杜志勇清扫放食整个过程结束。他回到值班室填写值班日志,然后随手拿起一本关于朱鹮的书看起来。
朱鹮咋示爱?相互观望,不停“嘎嘎”低鸣
忽然传来一阵“嘎嘎”的叫声。
“听,这是朱鹮的叫声,可能是示爱信号……”杜志勇说。记者忙蹑手蹑脚靠近“还天”的寝舍,拿起望远镜,“窥探”将要发生的一切。
只见“还还”在距巢两三米处的栖杠上,与巢中的雌鸟相互观望,同时双方不停发出“嘎嘎嘎”不连续的低鸣。
数十秒后,“还还”颈部平向前伸,冠羽顺贴枕后,先慢后快,低鸣着走向“天天”,两脚踩到“天天”身上,两嘴交叉相互咬着。随后“天天”撅起尾巴,“还还”将尾部紧贴“天天”尾部,一两秒钟,完成交配动作。
“现在我们已经向笼中投放小树枝了,等看到雄鸟往巢里衔软草时,就意味着雌鸟要产卵了。”杜志勇说。朱鹮的孵化期约28天。整个上午,杜志勇到朱鹮寝室观察了3次,每次都填写记录。下午3时,饲养员再次投食。
晚上入睡前,他们再到朱鹮寝舍巡逻3次。
朱鹮何时放飞?估计得等5~10年
记者:朱鹮何时能放飞野外?群众何时能见到这些曾经与他们朝夕相处的“红鹤”?
朱家贵:朱鹮人工繁育到野外训练放飞,是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人工繁育朱鹮的野外觅食能力、适应能力都不如野生朱鹮。朱鹮要野训放飞,数量应达到一定规模,这需要一个漫长过程。
目前信阳朱鹮的数量才只有4只,供游客观赏条件还不成熟,连北京动物园的朱鹮都还在“封闭管理”。
陕西朱鹮已有近千只,他们可以放飞,当地农民种地时就能“偶遇”朱鹮。信阳这4只朱鹮的首要任务,是繁育后代,5~10年后,达到近百只规模时,我们会考虑对其野化训练,到时朱鹮就能到处飞了。
朱家贵:这需要一个宣传发动的过程。如何实现生态保护与当地发展的和谐统一呢?在坚持生态保护第一的前提下,探索既适合当地发展,又不破坏生态环境的新路子,同时,也可以采取移民等措施来解决。
如洋县和城固朱鹮自然保护区采取“公司+农户+保护区”的共管模式,既保护了朱鹮栖息地环境不受污染,也使保护区人民通过生产绿色稻米提高了收入,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只要陕西的农民能做到,相信我们信阳人民也能做到。
[董寨保护区]
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地带,气候温暖湿润,降水、光照充足,动植物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保护区内塘湖堰坝星罗棋布,鱼类、泥鳅等朱鹮最喜欢吃的食物丰富,是国宝理想的迁地保护和野化放归地。
[朱鹮小简介]
朱鹮,鹳形目鹮科朱鹮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体长70厘米左右,长喙、凤冠、裸露的脸颊呈朱红色,浑身羽毛白中夹红(繁殖期变为灰色),两个翅膀下侧和圆形尾羽部分闪耀着光辉。朱鹮在我国民间被看作吉祥的象征,称为“吉祥之鸟”,被誉为“东方宝石”,有“神鸟”、“东方瑰宝”之称。
朱鹮属典型的“一夫一妻制”,堪称动物王国里的“贞夫烈妇”。在丧偶的日子里,它们郁郁寡欢,悲鸣不已,令人断肠。朱鹮一次产卵2~4枚,卵呈淡绿色,并布满乌褐色斑点。孵化期间,雌雄鸟日夜轮流匍匐在巢中,用自己的体温孕育新生命。朱鹮的天敌主要有鹰、隼等猛禽,青鼬、蛇类会来毁掉它们产下的卵。朱鹮种群减少的原因很多:许多野林木,特别是一些高大古树被大量砍伐导致朱鹮栖息地减少;农村耕作制度的变革,冬水田减少,加上农药、化肥以及化工污染,导致朱鹮的食源减少;朱鹮个体大,颜色鲜艳,也易成为捕杀目标;朱鹮天敌多、病害多,特别是寄生虫感染率高达100%,自身抗病力弱,自然死亡率高等。
历史上朱鹮曾广泛分布于亚洲东部,我国曾有17个省市有分布纪录。20世纪中叶以来,由于人类社会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加之朱鹮对客观变化了的环境缺乏较强的适应能力,其数量急剧减少,并相继在朝鲜、前苏联、日本等国灭绝。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