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由潘文石教授带领的北京大学研究队伍开始在秦岭对大熊猫进行长期的研究,发现母熊猫在取食竹子时,会把幼仔留在一个安全的地方。因此,看到熊猫幼仔独居一处并不意味着幼仔被遗弃,这时最好的做法是不要干扰幼仔。随后,当时的林业部特地发文,要求禁止随意“抢救”熊猫幼仔。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吕植当时是这个研究队伍里的一员,她感叹:“有效的保护一定要依据扎实的科学,否则,良好的心愿不一定能导致良好的结果。”
这个前车之鉴发人深思。近年来,我国加大了生态保护力度,社会各界的保护情绪也日益高涨。但“认认真真保护,结结实实破坏”的现象,还真不少。
例如,被誉为“水中熊猫”的白鳍豚,一旦其生境被完全破坏,就只能实施“迁地保护”或建立“人工生境”加以保护。有些地方却坚持“就地保护”,其后果也许就是眼睁睁地看着白鳍豚一步一步“就地消亡”。
生态系统是复杂的,对某一事物,我们不能作绝对化、主观化的判断。森林大火虽然危害很大,但实际上,在一定条件下,焚烧后的原始森林并没有真正灭杀植物,反而会长出营养丰富的幼嫩植株,不仅有利于动物啃食,也有利于森林的自我更新。再比如,有人认为,大熊猫专吃竹子,食性单一,生存力脆弱,灭亡是必然的。实际上,虽然与其杂食性的熊类近亲相比,大熊猫的食谱比较单调(可是也有其好处,就是大大减少了食物竞争对手),但吃竹子并不能说明大熊猫进化到了尽头。
不重视自然保护工作中的基础研究,不了解要保护生物的生物特性、生态系统的维持方式等,就无法做到真正的保护。“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及“想当然”,往往会导致“抢救”熊猫幼仔那样的悲剧。
古人云:“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 在生态保护中,多一些疑问、少一些轻信,多一些调查研究、少一些荒唐的“抢救”,才能使自然保护事业健康发展,使人与自然的和谐得以实现。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