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权消费但无权浪费———一次有关消费观念的调查与思考
2007-03-26

  今天我们该怎样消费?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消费行为,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本能。吃、穿、住、行,在商品经济社会里,都是消费行为。因此,怎样消费这个问题,如同怎样吃穿住行一样,太过宽泛,没有实质意义。

  然而,当我们面临这样一个结论———地球所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就是不适当的消费和生产模式,导致环境恶化、过度消耗资源和各国的发展失衡时,很多人,包括一些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并不一定明白其中的道理。

  消费观念的几种误区前不久,笔者在一位朋友家闲聊。朋友在一家效益不错的外贸公司当差,年纪轻轻就“官居”副总,新近搬进了一套公寓,四室两厅内装了四个空调。室外炎暑逼人,室内却单衣难以御寒。我们从空调聊起,聊到消费,聊到节约……当我向他抛出上文提到的结论时,他颇不以为然。他说:“生活的终极目标就是方便、舒适,我们生活中的很多幸福感,都建立在物质指数的积累上。我有钱,我消费,天经地义,无关他人。如果我要节约,是因为我没钱!过去的所谓‘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只不过是物质紧缺年代的产物。今天是物质商品极大丰富的年代,只有消费才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

  由朋友的一番话,我们不妨来整理一下他们的“消费观”,以厘清一些认识上的误区。

  节约=省钱?朋友出生于“80年代”。“80年代”出生的人,是很容易把我们过去生活里的教条彻底推翻的。在传统社会里,一个最通常的观念是———“节约就等于省钱”。而这个观念,会很轻易地被另一个观念击倒———“我很有钱,所以不用节约。”所以说,“节约=省钱”这个观念实在没有多大的说服力———一元多钱一吨的水、几毛钱一度的电,还有大量价廉物美的一次性餐具、购物袋等,就是放开手脚消费,也对普通人构成不了多大的消费压力。真正需要节约的理由是———供应紧张,而且这样的消耗,还会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

  消费纯粹是一种个人行为,无关社会责任?虽然从表面看,我们个体的生活消费是不受干预的个人行为,但是,个体的消费并不能脱离社会环境而存在,我们所消耗的消费品是公共的,而且是有限的。个体的消费方式直接影响着生产与投资的方向,正是因为有了一次性消费品的需要,才会有一次性消费品的生产,而生产与投资又直接影响到环境与资源。因此,如果我们承认个人对环境资源承担着维护责任的话,那么,我们同样地承担着消费的社会责任。

  向消费“恶俗”说不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建设步伐的加速,我国致力于开拓市场,扩大消费,取得了明显成效。消费规模迅速扩大,消费结构逐步升级,消费方式明显改变,消费观念日益更新,消费环境正在改善。

  然而,毋庸否认的是,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消费模式中,很多地方还摆脱不了欧美发达国家的影子,消费时代的种种“恶俗”也在我们周围频现。在消费主义时代里,生产是以充分满足人的需要为前提的,人沦为了物质的奴隶。消费主义者的口号是“我消费,故我在。”“今天,你小资了吗?”成了很多都市青年的日常问候语。

  炫耀性消费。在这里,消费行为已经发生异化,不再是生存的需要,而是一种个人身份、地位、情趣、爱好的象征或标志物。“炫耀消费”之风源于上世纪80年代的欧美,那是一个物质商品极大丰富的社会。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我国也成为了一个物质商品十分丰富的社会,于是带有“炫耀色彩”的消费主义之风也如约而至。随着财富的积累,城市的“中产阶级”正在以他们的生活方式诠释着什么是时尚,什么是高雅,什么是格调。

  畸形消费。从国外的前车之鉴来看,消费主义思潮会催生很多畸形的需要,比如杀象取牙、杀犀取角、杀羚取绒、杀猴取脑、杀熊取胆……一项生物学研究表明,虽然动植物生息地破坏是全世界物种灭绝的主要原因,但濒危物种名单上超过1/3的脊椎动物主要是由于贸易而被捕杀。正是某些畸形消费者的需要刺激了这种猎杀,从全球变暖到物种灭绝,畸形消费应当对于地球遭受的不幸承担巨大的责任。

  引导消费,还需做些什么传统经济学过于强调“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它试图以有限的资源来满足人们无限的欲望。人们的欲望在生产者促销行为的鼓噪下无限膨胀。一个最明显的例子是,广告正在对我们的生活施加越来越大的影响。广告无孔不入,打开任何一个媒体,各种广告制作越来越精致。广告的唯一功能,就是“煽动”人们对商品的向往和占有,它所倡导的生活理念藉由明星效应而被大众所广泛复制。

  要提倡理性消费,首先强化政策导向。

  对于目前消费领域中出现的一些非理性现象,有专家指出,必须通过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价格政策、税收政策等措施,限制过度消耗资源和破坏环境的消费。优化消费与投资的比例关系,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良性循环。运用再分配等政策措施,实现社会公平消费。发挥消费对生产的引导作用,通过健康、科学的消费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为服务消费、绿色消费、假日消费、信息消费、旅游消费、文化教育消费的发展创造条件。

  另一个需要检讨的内容是有关消费教育。

  所谓消费教育,就是面向消费者,围绕消费理论、消费观念、消费技能、消费方式、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开展的教育活动。消费教育的内容,除了消费观和消费知识的教育以外,还应包括消费法规、维权意识以及生态消费的教育。消费教育是改变消费者在市场中的弱势地位的主要途径,最终培养自主自觉自强的消费者。然而,“消费教育”对很多民众来说,尚属“新概念”,消费教育的实施,在我国内地也只是“零星”、“局部”性的,这种局面与解决我国消费方面存在的问题是极不谐调的。因为,许多消费方面的问题,与消费者的消费素养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科学消费,离我们有多远笔者在安徽省合肥市的街头与商场,对不同消费人群进行了一次有关消费观念的调查。调查的结果令人惊讶,在人们的消费观念中存在不少误区,科学的消费观在一些民众心目中依然感到陌生。当我们在强调可持续发展观的时候,当我们在为建设一个节约型社会而努力的时候,一种现象必须得到关注———过度消费之后,是资源与环境不可承受之重;一种新的生活理念必须确立———与可持续发展观相匹配的科学消费观。

  科学消费必须是“绿色消费”。一些环保专家把“绿色消费”概括成“5R原则”,即节约资源,减少污染(Reduce);绿色生活,环保选购(Reevaluate);重复使用,多次利用(Reuse);分类回收,循环再生(Recycle);保护自然,万物共存(Rescue)等方面。

  科学消费应该是理性消费。要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使广大消费者形成健康的消费心理和理性的消费行为,帮助消费者掌握消费知识、环境保护知识,提高消费者必要的鉴别能力、选购能力、消费能力和评价能力,倡导科学消费、绿色消费、生态消费。

  科学消费应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消费观,不是盲目扩大消费,也不是抑制合理的消费,既要反对过度消费,也要反对过分节约。过分节约的低消费虽然减少了消费中的物质消耗,但降低了生活水平,抑制了生活情趣,不利于身心健康与个性发展。适度消费原则坚持以人的需要作为出发点,以人的健康生存作为目标,逐步减少无意义消费和有害消费。

  科学消费要有科学的消费结构。要降低享受型、攀比型、形式化的消费在消费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同时增加精神消费(如教育类、知识类、文化类、科技类等)的比重,以加强对社会发展的道德关怀和人文思考,确立和维护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


稿件来源:农民日报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