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陵园推出"一日游"引争议
2007-03-26
新华网上海频道3月23日消息: 你也许不会相信,公墓也能成为旅游景点。今年清明前夕,上海福寿园号称“以其独特而又厚重的人文景观”,向市民推出了“现代陵园人文一日旅游”,不料此举一出,即引起了争议。

    组织者:领悟人生的好去处

    坐落在国家级旅游区佘山、天马山和淀山湖间的福寿园,是上海目前一家较著名的公墓。园内荟萃了五百多位上海各界名人精英的纪念碑和艺术雕塑,他们包括章士钊、蔡元培、陈望道、沈尹默、潘汉年等。

    福寿园企划部副经理王斓介绍,将墓园免费开放,辟为旅游景点,是考虑到上海作为一座历史名城,各界名人精英都在这里留下过深深的足迹,也留下了宝贵的文化和精神的财富。当他们的人生谢幕后,现代文化陵园就成为人文资源独特的荟萃之地。游客置身在墓园中,可以感悟这里长眠着的很多历史名人的精神积淀,能够激励自己。“像法国巴黎的‘拉雪兹神
父公墓’一样,这里也是市民领悟人生、踏青旅游的好去处。”她说。

    反对者:这是匪夷所思的事

    市民李宏伟接受采访时一直在摇头。他认为,到公墓里去旅游,这是匪夷所思的事情。公墓在他的心中历来是“阴冷萧瑟的地方”,与其去瞻仰名人墓碑和艺术雕塑,还不如去书店买些书,来读一读这些人物的生平传记更加适合,何必非跑到墓地去呢?

    一位曾经在殡葬行业工作过的张先生认为,在传统观念里,公墓历来是死者家属瞻仰的地方,是去了令人伤心的地方,很少有人愿意把公墓作为旅游景点。

    支持者:这是一种很好的尝试

    一些市民和专家认为名人公墓有开发成旅游景点的可能。去过许多国家的某旅游公司经理毛先生说:世界各国的著名陵园,如法国的拉雪兹神父公墓、俄罗斯的新处女公墓等,无不以其优美的环境、独特的艺术形态,成为国家历史、文化、艺术、人文的景观而闻名于世。

    谈及福寿园推出的“现代陵园人文游”,复旦大学历史学教授顾晓鸣认为,这是一种很好的尝试,可以重建生命沟通的文化,缅怀祖先。在西方,教堂后面就是墓地。我们没有必要把逝者看得那么恐怖,应该倡导新的丧葬文化,有利于死者和生者的精神“沟通”。

    据悉,福寿园正在实施落实“公墓变公园计划”,向有关部门申报三A级旅游景点,并计划与上海各大院校合作举行生命教育参观月活动;与本市的高档商务楼、中外资公司、街道办事处合作,举行青年人减压踏青一日旅游活动等。

 

来源:文汇报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