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地搬迁:古民居保护新模式?
2007-03-22

  古民居被“消费”最极端的证据,非“异地搬迁”莫属。这招“乾坤大挪移”本来是一种文物保护的特殊手段,如今在资本力量的推动下,却可以使一座古色古香的老宅犹如长了翅膀,离开血脉相连的故乡,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延续生命。

  有人说这是古民居的“二次投胎”,也有人说这是古民居被“阴谋拐卖”。离开了古民居先天生长的地方,人们担心:它会不会断了“地气”,成为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怪胎”?

  古民居以其历史悠久、布局简洁、造型古朴、雕饰精致、自成一体的特点,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安徽古民居以其独特的徽商文化魅力吸引了无数关注的目光……在这些关注皖南古民居的人群当中,陈瑛就是其中的一位。

给古民居挪一个窝:有钱人的文化游戏

  陈瑛给我的名片上写的职务是北京富星安信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其实除了这个头衔外,陈瑛还是一家古典木艺行的老板。1988年,因生活所迫,她决定停薪留职,从原来那个不死不活的工作单位走了出来,开始从事古民居门窗、桌椅、匾牌及相关装饰品的贩卖工作。随着从业经验的不断丰富,1993年前后,除了原有的业务,她开始关注并从事整幢的古民居收购工作,并把这些从皖南等地收购来的古民居搬迁到北京,以期复原它们的原貌。她颇为自得地告诉我:“最初只是为了改变一下生活的窘境。没想到我这个没有文化的人,却从此从事着有文化内含的事业”。

  1月22日,陈瑛带着我和摄影师陈溯来到了其位于北京东五环路七棵树附近的古民居复原地。还没下五环,首先进入我眼帘的是高尔夫球场边的一幢尚未完工的白墙灰瓦的徽派古民居。在这幢房子的附近堆放着大量徽派古民居的原材料。陈瑛说,这些主要是她从安徽歙县、江西婺源、浙江瞿州等地收购来的。“这每一堆原材料都可以复原成一幢完整的徽派民居”。

  这些在我看来毫不起眼的东西,已经花去陈瑛她们公司数千万元的资金,也花费了她十多年的心血。

  做一个古典木艺行的老板,倒卖那些窗花、匾额已经可让陈瑛过上富足的生活了。她为什么还要投资大量的资金以及人力和物力去收购那些古民居建筑材料呢?

  陈瑛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她说,“我们希望这个投资能够取得两个方面的效果:一是能够通过商业活动获得很好的回报;二是将当地那些没有被列入文保单位,又严重缺乏保护资金的古建筑通过我们的举措得到很好的保存。”

  认识陈瑛,是通过她的朋友一西平措介绍的。一西平措是一位时尚、帅气的藏族小伙子,待人非常和气。你很难相信他就是一位经营佛教艺术品达十年之久,且在两岸三地乃至欧美佛教艺术品收藏圈颇有影响力的成功人士。除了对佛教艺术有较深的研究外,对古民居,他也非常喜欢,并有着较多的研究。

  一西告诉我,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习惯的变化,近几年针对古民居的消费时代已经到来了。尤其是针对古民居所进行的旅游开发已经越来越普遍,在这股风潮的带动下,其他消费方式也在逐步兴起,比如把古民居当作别墅或改造成酒巴、会馆等时尚消费场所,等等。

  这种把古民居改造成别墅或会馆的消费方式,在现在的都市是一件新鲜事物。这种消费方式只是有钱人的新游戏。而这种消费热潮的背后,反映的是人们有钱之后追寻文化根源的心理需求。因为现在的都市生活中到处充斥着千篇一律的东西,没有个性,这使得很多都市人愿意去追寻跟他们天天接触的都市文化不同的另一种文化——以古民居为载体的农耕文化。同时,这些消费方式还隐隐地折射出经营者的文化品位。比如某个人把古民居改造成安徽餐厅、贵州餐厅,这很可能就体现了老板对徽派文化或贵州文化的嗜好。

走乡串户的“乡村老大妈”

  “你们大量收购徽派古民居,并把它们搬迁到北京的目的究竟是什么?难道真的只是为了拯救濒危古民居?”我试图从陈瑛和一西平措那里得到答案。

  一西这样向我解释说:虽然我们不可能像做慈善事业那样,无偿地出资对皖南等地的古民居进行保护,但是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商业开发实现一举两得的效果。首先,我们是把那些当地无法得到保护,并且随时有可能被毁坏的古民居收购过来,然后把原材料全部搬迁到北京进行复原。并利用人们对古民居的爱好,在这里举办一些会议或展览,比如国际或国内的展览会、文化研讨会等,以实现经济效益。其次,我们通过对这些古民居文化背景的重新阐述,并把它们介绍给全中国人,甚至全世界人,以调动起社会各界对古民居的保护意识,并形成舆论影响,进而提升当地政府和百姓的保护意识。这不是比把它们留在当地无人问津更有意义吗?

  “其实,对古民居等建筑进行异地搬迁保护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既然当地没有保护能力,就可以通过与社会力量合作的方式来解决。”一西说,“当然,如果当地的古民居整体保护相对完整,我们还是主张在原地原样保护。但是,如果一个古村落几乎被拆得差不多了,只剩下零星的几幢古建筑存在的那儿,已经反映不出当地特有的历史风貌,并且继续留在那里还有随时被摧毁的危险,搬迁到异地进行保护也不失为一种退而求其次的办法。”

  为了能够与安徽歙县、黟县;江西婺源、浙江瞿州等古民居所在地的居民打成一片,作为古民居异地搬迁采购项目的主要负责人,陈瑛经常素面朝天,打扮成一位乡村老大妈的样子走乡串户,并以收购鸡鸭等名义与当地人打交道。“我这样打扮,当地人与我就缩小了距离感,很容易被当地人所接受。否则,你几个月连一幢房子也不可能买到的。”陈瑛满脸兴奋地述说着她的成功经验。

  与当地人熟悉后,她就会对这些人进行古民居保护方面的知识宣传,并进而提出她的采购方案。但是这项工作并非一般人想象的那样简单。由于许多住户都不是老房子的独立产权所有者,而是解放初土改之后搬进去的。这使采购工作变得非常复杂。由于这些住户本身不是古民居的传统继承者,对古建筑缺乏浓厚的家族感情。同时,老房子里面的居住条件又不好,保护也需要花钱,所以他们也很愿意把老房子卖了。最初,收购一套古民居的费用也就4万~8万元,但是现在收购一套要花20万元左右,并且还与当地的许多机构进行沟通与协调。“现在我们要去收购那些古民居难度大多了。记得在黟县,当地农民发现这些老房子能给他们带来收益时,就跟我们讨价还价。对此,我们也能理解。但是让我们不理解的就是文化局、乡政府有时以保卫当地遗产资源为名跟我们要钱,只要给钱后,他们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是最令人气愤的事情。因为,这些留在当地的古民居,平时根本就无人过问,而当我们要购买搬到北京保护时,他们就开始找各种理由去干涉了……”

  正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干扰,有时候陈瑛等人要想把一幢古民居买下来,通常要花费几个月的时间……

退而求其次的保护?

  现在,像陈瑛这样进行异地搬迁复原古民居的做法,在社会上已经不再鲜见:北京的马未都、安徽的徐普来等人都在从事着类似的活动。

  近20年的时间,徐普来收购濒临坍塌的古民居有20多幢,收集来的各种代表徽州文化的木雕、石雕、砖雕数以万计。为了让这些文物再现它当初的神韵,2005年他开始策划引资兴建“徽商大宅院”,因为选址在曾经是真正的徽商大院“西园”的废墟之上,所以又名为“西园”。按照“复原”的原则,徐普来将26栋明末、清代及民国期间具有徽派特色的建筑修缮之后,集体搬进了西园。已经竣工的西园,占地面积1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9000平方米,为组合式的宅第群体。有府第26座,房屋数百间,天井36个,柱子1580根。为了将这26幢古建筑复原,200多名中老年徽州工匠,紧张施工了一年多时间。

  在徐普来看来,对那些古民居,一方面是保护,莫使遗产成遗憾;另一方面是经营,莫使遗产成遗物。但是他也强调,保护是第一要考虑的因素。

  在歙县文化专家汪乐丰的观念里,古民居遗产是老祖宗留下来的财富,本身具有公共性,所以,应当从公共性资源的角度来认识,为公众保护,对公众开放,实施公共管理。希腊、西班牙等许多国家的古堡都允许出售,包括外国人也可以购买。有的只是一欧元的象征性价格。但是,法律要求购买者必须投入资金进行维护,必须有相应部分对公众开放,必须展现其真实性和完整性,从而形成了保护与利用的良性循环机制。

  对迁移古建筑进行异地重建的行为,歙县文物局长汪利权感慨颇多,他很难笼统地表示赞成或反对。因为从文物保护部门的角度来说,他们不主张也不鼓励把古建筑异地迁移。他认为,古建筑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本身,更在于建筑群所形成的整体风貌,它是和当地环境相融合的,但是异地搬迁毕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护文物的作用。

  黄山市古建保护民间专家姚顺涞把这种异地搬迁后的“复原”称作是“没有办法”情况下的“好办法”。他说,只要文脉不变,能保存下来就是大好事。

来源:中华遗产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