崀山当然是一座好山,有美丽的传说为证。话说当年舜帝南巡,一路走来,看过、品过无数名山大川,可遇见崀山时,却为其美色和气势所震撼,并慨然而叹曰:“山之良者,崀山也。”于是,这座无法用语言形容和修饰的大山,便独享一个新创造出来的“崀”字,在中国地理和文化史册上,骄傲了几千年。
景观 出神入化的美丽
在我来到崀山之前,听说过对于崀山最高的评价,便是说它是集泰山之雄、华山之险、黄山之奇、峨眉之秀、青城之幽、麦积之巧为一体,有“崀山风景赛桂林,五岳名山此尽有”的美誉。对此我持将信将疑的态度。然而,当我第一次走近崀山,便立刻被它的美色所折服,为它的气势所震撼,也终于相信“山之良者”的崀山并非图有虚名。
湖南新宁境内,有一片以丹霞地貌为主要特色的山峰,这便是藏在“深闺”而少为人识的崀山。在宽4~8公里、长约18公里、面积达18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俏皮地散布着一大片极具个性的奇峰怪石,俱是“色如渥丹,灿若明霞”的褐红色丹霞砂岩。山体并不高大,可山峰如林,个个平地而起,陡然峭拔,也有几分突兀之势,甚至平添了几份生猛的味道。
我想,造化崀山的大自然,一定是个脾气痛快的艺术家。他借鬼斧,凭神工,点化山石,涂抹水色,挥洒出一片与众不同的神秀风光来:或是“天桥横空”的天生桥,或是“将军贯月”的将军石,或是“石巷通天”的一线天,或是“仙椒钻地” 的辣椒峰,或是“鲸鱼闹海”的八角寨……无不是绝世姿容,超级奇观。
在崀山游走,最美莫过看那丹霞石峰林立,看那奇景多姿变幻。譬如说那牛鼻寨,它是典型的丹霞地貌一线天群落,共有大小“一线天”九条,其中最长的一条是半山腰中的“天一巷”。这条巷呈东西走向,全长238.8米,两边石壁最高处120米,巷最宽处0.8米,最窄处0.33米,人在巷中,看不到入口,也望不到尽头,唯见山顶一线青天,真是鬼斧神工,令人叹为观止。最奇妙的是,我们在里头行走时,正值阳光映照,巷壁间熠熠生辉,宛若幻境,真是奇妙无比。
我以为,这里最具气势的是夫夷江畔的将军石。这块象形石高达75米,周长有40米左右,浑然天成,惟妙惟肖,俨然是一员昴首挺胸、不怒自威的武将。可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像是一位手捧笏板的文官,对此,明代新宁县令曹一写诗赞道:“拔地芙蓉耸翠痕,嶙峋千尺指天门;扶夷江水平如掌,红云捧日朝至尊”。将军石旁边,便是款款流淌的扶夷江水。登舟顺江而下,看周边笔架山、军舰石、啄木鸟石、婆婆岩、剑劈石等奇峰异石矗立两岸,碧水蓝天、绿树白沙相映其间,真是如诗如画,如梦如幻。
这里是丹霞地貌特色最为显著的地区,奇峰异石拔地而起,复杂溶洞藏匿其间。进入石田,我恍然以为进入了石头的田园,漫游其间,就如在阅读石头的诗篇。这里最有代表性的便是骆驼峰和辣椒峰。骆驼峰峰顶高187.8米,长273米,恰似一匹头圆、峰耸、尾秃,形象逼真、憨态可掬的巨骆驼,给人以旷古悠远、原始神奇之感。与骆驼峰遥相呼应的是距其1公里远的辣椒峰,该峰高180米,上大下小,犹如一只倒立的辣椒而得名。经向导指点,再细细观看,发现这石头又似古人的头像,而且眼、鼻、嘴、须俱备,真是不可思议的自然奇观。
而最有韵味的应属最南端的八角寨。它因为一座山峰顶分八扇,伸向八方而得名。峰顶常有云雾缭绕,故又称作“云台山”。登高望远,俯视方圆数百平方公里的丹霞峰林,黛色山峰在云里雾中,若隐若现,犹如万匹骏马奔腾,又似千条鲸鱼闹海,煞是壮观。
当然,这里还有非常独特的“绝景”——汤家坝的天生桥。它被权威的地质学家誉为“亚洲第一桥”,位于骆驼峰与八角寨之间。桥长64米,宽14米,高20米,桥面厚度5米,全桥呈半拱形。从下观望,天生桥恰似一道彩虹划天而过,造型雅致,气势恢宏,令人惊叹。更奇妙的是,一条小溪从桥下流过,在峡谷中蜿转延伸而去,于是“石桥、流水、峡谷”,别有一番天然的诗意,使人备生胜景无双之感。
地质 天地造化的神奇
这些拜大自然手笔所赐的雄奇景观,若从地质学的角度,穷其“天理”,探其“地说”,其实都得益于亿万年前波澜壮阔的地质构造运动。
据介绍,崀山所处的地理位置是中国已知发育丹霞地貌最大的地区——资新盆地。在全国丹霞地貌中,这里的丹霞地貌红层堆积厚度最大,也是升降差异运动幅度最大、最剧烈的红盆之一。
在距今9000至6500万年间的晚白垩纪,构成崀山丹霞地貌的陆相红色碎屑岩系(砾岩、砂砾岩)在地壳剧烈运动的作用下,或沿垂直节理发育,或据重力堆积发育,再加上地表径流发育、流水侵蚀、重力崩塌及风化等作用,山体渐渐形成千奇百怪的模样。后在人类澎湃的想象力催化下,终是形成了这些有观赏价值的景象,或是巨石被水侵蚀成状如蛤蟆、形似象鼻、神似美女的象形石,或是层岩被催长成临空危岩状的如斗篷寨、蜡烛峰、将军石等有趣的景观,那天生桥或是一线天,也是同样的地质原理,是在山崩地裂后经漫长岁月“研磨”的奇妙之物。
在这片立体的“画布”上,大自然以大师的手笔,借地质之力,率性“涂抹”,或以条带式楔状、分割式的块状,或呈边坡式的墙状,交切式的线状,间或也有零散式的柱状和拱状,以及嵌镂其间的凹槽、蜂孔罅穴和崖壁溜纹等,绘就着丹霞地貌的多姿多彩,点化出崀山山水的险秀瑰奇。在这些地貌中,又以层叠成列的楔状地貌和突起其间的寨峰地貌最为显目,另外,丹霞地貌“身陡、麓缓、顶平”的基本特征及典型结构(如“一线天”、天生桥)在崀山也表现相当突出,而且群体明显,规模大,出现频率高。也许是大自然这位艺术家太过钟爱崀山的地质作品,亿万年间,时不时总要着些“修补”的痕迹。换个专业的说法,那就是崀山的丹霞地貌从青(幼)年期、壮年期至老年期的遗迹均有发育,这里的地貌也因此具有了“大、多、长、密、厚”的特质,景色不但丰富优美,而且愈发玲珑和秀气。据统计,崀山景区丹霞地貌就有60余处,大小景点477多个。
早在2001年10月,崀山就已顺利评选为国家级地质公园,2002年5月,又被国务院审定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而在2006年1月,崀山还被列为国家自然遗产名录。随行的向导还告诉我,早在1992年,“丹霞地貌”的命名者、当时已80高龄的陈国达先生第一次到崀山时,就被这座罕见的大型“丹霞地貌博物馆”的瑰奇险秀所震撼,并兴致勃勃地写诗赞道:“半生长誉丹霞美,方识崀山比丹霞。胜地有缘何恨晚?并赞南北双奇花。”在诗的最后,陈老还特意做出“注解”:“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研究红层地貌,因其典型地区为广东仁化县丹霞山,我于1938年命名为‘丹霞地貌’。至1992年才得见湖南新宁县崀山,也有十分发育的这类地貌,感慨不已。”
我虽不是地质专家,可对崀山的丹霞之美,和陈老先生有着一样的同感。在中国众多的丹霞地貌中,无论丰度,还是品位,崀山都是一枝独秀,也因此被称之为“最具代表性和最优美的景区之一”。我想,大概也正是因为拥有这样伟大的(地质)历史和美丽的(风景)资本,“藏在深闺”的崀山即便“少为人识”,也一样显得大气和自信。
生态 天人合一的野性
我以为,除却大自然恩赐的独特地貌,崀山最令人心动的还是生态保护的天然和完美。当我徜徉在浓荫滴翠、曲径通幽的游道上,看过了蓝天白云下的奇峰异石,逶迤山峦;听过了深山幽谷里的鸟雀啾啾,莺啼鹂啭;再去领略了夫夷江水的清澈见底、纤尘不染,我终于坦然承认,令人心旷神怡的崀山实在是一座“良”山。
对于这里的美丽景观和优美环境,历来就不缺赞叹。诗人张正清曾作《山行》,诗中欣喜写道:“深闺久锁楚疆姝,探胜寻幽入画图。一线天开晴忽雨,群峦雾障有疑无。喜闻松壑涛声壮,傲立峰巅胆气粗。如此风光人未识,欣然濡笔鼓和呼。” 而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还有另一位叫艾青的诗人,在抗战期间因避战乱随校迁来新宁。在他游历完崀山后,也由衷地赞叹道:“林山水甲天下,崀山山水赛桂林”。我想,诗人并非刻意强调崀山的山水一定赛过桂林,而山水景色的对比,也并无多大的意义。诗人大概也是和我如此,意在感叹崀山也是一处“甲天下”的好山好水罢了。
崀山生态环境的美丽,一方面在于大自然的恩赐,另一方面则在于世代生活在这里的瑶、苗、壮等少数民族百姓对于自然环境的珍惜和热爱。他们是“自然之子”,懂得尊重自然,也更乐意融入自然,对于养育自己的这方山水,他们持有一份朴素的敬畏和无限的情感。
幸运的是,在崀山的旅游开发中,景区一直坚持保护第一的科学理念。他们深知崀山最可贵的资源就是地质遗迹的完整性和自然性,任何不适当的人为痕迹,都有可能损害它在大自然中的和谐美。因此,当地政府不但制定了严格的科学规划,并将其一一落实到位。同时明确规定在保护区内禁止建房、禁止砍伐树木、垦地拓荒。正是这些严格的保护措施,加上积极的绿化美化,使得崀山没有犯触目惊心的“建设”错误,反而以“一切让自然做主”成就了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空气更新鲜,风景更秀美的喜人景况。
在崀山的旅行过程中,我发现,崀山最与众不同的一点便是:纯粹和干净,它有一种天然的美丽和朴实的可爱。特别是与那些热闹的名川大山相比,崀山好像缺少一点媚俗的寺庙香火和喧嚣的碑文石刻。我想,也许这样最好,因为它的美,无需俗艳的神佛来垂青,而它的好,也不需自负的世人去评判。也正因为它漠然人为的吹捧和粉饰,所以林立的大小山峰,层层密集,虽然姿态不同,可都是那样突兀地挺立着,孤傲地寂寞着。
辛弃疾有词云:“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应如是”。崀山正是可以和你“两情相悦”的青山。骄傲的姿态,并不说明它不喜欢交流,而是要看如何交流。它的野性、它的骄傲,需要你以同样的野性和骄傲来对应。
思绪至此,突然记起那个叫阿兰•罗伯特的“蜘蛛侠”。我想他应该是懂得这样的“山语”。当年,他不借助人类赖以骄傲的“工具”,而是以一己之力,徒手攀登上那座辣椒峰。他的“辣”劲和“狠”劲,也许正对崀山的“脾气”和“胃口”,所以,它以友好的姿态,赠予他“无限风光”于“险峰”。
自然,欣赏崀山的风景,并非都要人人去做“蜘蛛侠”,崀山也没有苛刻到这种地步。不过,崀山并不缺攀岩基地,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它同样欢迎来访者以挑战的姿态和冒险的精神去欣赏它独一无二的风景。
除此之外,大气的崀山还给予你更多的选择。你可以沿一线天徒步,在风景区野营,到扶夷江漂流,它更欢迎你以坦然的姿态,来探求崀山的真面目,去感受崀山的真性情。这方个性的山水,正是因为稀少人类欲望的熏染,正是因为当地人民善意的保护,才得以存留一份自然的本真和原始的淳朴。它的美,需要用心察看,认真体验,仔细聆听。只要你有一颗热爱自然的心灵,只要你勇敢地去行动,那么,这座山不会让你失望,它会在不经意间,慷慨地赠予你无限的风情,还有,许多久违的亲切和莫名的感动。
人文 湘味十足的传奇
我以为,崀山最有趣的一点,便是它具备有湘味很浓的人文性格和文化传奇。
譬如说,湖南人爱吃辣椒的脾性,在崀山风景区就有“巧合”的验证——这就是号称崀山六绝之一的“辣椒峰”。高达180多米的天然巨石,头大脚小,恰如一只硕大无比的辣椒,兀然拔地而起,确有“朝天椒”的雄姿。我想,大自然造就这样一个“明证”,也许就是为了暗示:湖南人内心涌动的,正是如红通通辣椒一般的血色本性。
我相信,湖南人肯定也乐意这种暗示。譬如景区另一个著名景色——将军石,在被当地人赋予的神话里,其人物性格也透露出“辣椒”的本色。相传当年崀山脚下,一位放牛娃和一起上山割草的村姑相爱,但是山姑的父母坚决不同意。后来放牛娃愤然离家从军,屡立战功,被提拔为将军。山姑思念成灾,不但泪水趟出一条江来,自己也变成一尊石头。后来将军追寻爱人,也变成了一块石头。
无独有偶,崀山风景区还有一个与爱情传奇、与贞烈性格有关的幽魂谷。据说那里是当地苗族有情男女因世俗无情而无奈殉情的峡谷。因为是为情而死,所以都不愿转世投身,只要能够常相守,做幽魂又有何不可?于是,这些冤死情人的魂魄便常在山谷游荡,很少有人敢去那里,据说就是大名鼎鼎的“赶尸匠”,也要绕道而走。当然,传说只是传说,可深入人心的传奇里,一不留意,浸透出的还是这方水土火辣辣的性情。
除却对于爱情的忠贞不二外,崀山人火辣的血性,还有着更丰厚的内涵和更广阔的舞台。他们的浩然大气,他们的忠义赤诚,谱写着一段段或夹在史册,或掩于尘埃的历史风流,深刻地影响着地域文化里集体性格的走向和形成。譬如说南宋时期的抗金名将杨再兴,他是与金兀术部力战而死,后被封为御前统制,魂归崀山大绢峒。朝廷念其忠勇,曾设以专祠。再如晚清时期,这里更是将星璀璨,新宁“楚勇”中就出现了如江忠源、刘坤一等一大批能征善战的著名将领。据当时的地方志记载,那段时期新宁四品以上的朝廷命官就达200多个,而且多是以战功获取功名。
耐人寻味的是,崀山人虽然有“进取”之心,可他们并不势利,从不唯功名是图。在他们心目中,更在乎的是一种大道义、一种真性情。譬如明末清初的义侠杨发奎,虽然与官府对立,可同样深受当地穷苦人的尊敬。他身为红花会的领袖,在反清复明运动失败后,返回家乡骆驼峰顶,凭借崀山的庇护,继续坚持他的理想。时至今日,崀山人依然将其当作偶像祭奠,由此可见他给当地人留下的深厚影响。
正是因为有相同的性格,崀山才乐意滋润这方水土的百姓,也正是因为不一样的风流,这方水土的百姓才高兴宣扬崀山的大名。
那么,崀山有幸,崀山人亦有幸。
相关链接:中国著名丹霞地貌
丹霞地貌属于红层地貌,所谓“红层”是指在中生代侏罗纪至新生代第三纪沉积形成的红色岩系,一般称为“红色砂砾岩”世界上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中国、美国西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以中国分布最广。国内已经发现了715处丹霞地貌。全国119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有22个主要由丹霞地貌构成。
广东丹霞山 位于湘、赣、粤三省交界处的仁化县境内,距广东省韶关市45公里。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地貌自然保护区,被誉为“中国红石公园”。 丹霞山的丹霞地貌面积最大、发育最典型、类型最齐全、形态最丰富、风景最优美。中国著名地理学家曾昭璇在比较了国内外的丹霞地貌之后,认为丹霞山“无论在规模上、景色上”,皆为“中国第一”、“世界第一”。
福建武夷山 武夷山位于中国东南部福建省西北的崇安县境内,总面积达99975公顷。武夷山的自然风光独树一帜,尤其以“丹霞地貌”著称于世。九曲溪沿岸的奇峰和峭壁,映衬着清澈的河水,构成一幅奇妙秀美的杰出景观。武夷山保存着大量完整无损、多种多样的林带,是中国亚热带森林和南中国雨林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例证。
甘肃崆峒山 崆峒山国家地质公园位于甘肃平凉市城西12公里处,主峰海拔2123.5米,景区总体规划83.6平方公里,有“天下道教第一山”之称。崆峒山属六盘山支脉,受差异风化、水冲蚀、崩塌等外动力作用,形成了中国丹霞地貌中时代较早的类型,是黄土高原上独有的自然奇观。1994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2001年被命名为首批4A级旅游区,2005年,晋升为国家级地质公园。
安徽齐云山 齐云山国家地质公园位于风景秀丽的黄山市境内,北望黄山,西临新安江发源地六股尖、牯牛降自然保护区,新安江两大支流——率水、横江从公园南北两侧流过。齐云山东西长16公里,南北宽6.9公里,面积110平方公里。地质公园以典型丹霞地貌为特色,辅以恐龙化石、道教文化、摩崖石刻于一体。
来源:中华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