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上山下乡”运动
2007-03-22

  到庙观烧香、到乡下看热闹是如今流行的两种时髦的过年方式。

  无论是城里的宫观佛庙,还是名山道场,春节期间大都人头攒动。氤氲升腾的香火中,不仅寄托着善男信女的虔诚信仰,也寄托着普通人年终岁首的祈祷和心愿。而在一些地方村镇保留的民俗活动,延续着古老的传统,如同展现风土民情的活化石,让外乡人感到新鲜和神秘。

  在“过年”吊不起太高胃口的时候,上山烧香、下乡找乐,不失为两种体会“年味”的办法,套用一下当年的政治术语,不妨称作新“上山下乡”运动。

  这项时髦的“运动”大体折射出春节身份的变化:她已从集体参与的民俗文化节日,变身为一个旅游项目;而人们也从过去节日的主角,变为如今好奇的游客和观众。

  在这里,我们选取了两处香火旺盛的地方——南岳衡山和五台山,作为“上山”的代表;又以“东、西、南、北、中”为方位,择取了关中(西)、东北(北)、广东开平(东)、浙江泰顺(南)、河南开封(中)作为“下乡”代表,展现当地独特的春节风情……

南岳衡山抢头香 

  南岳衡山是我国惟一佛、道两教并存的名山,加上风光雄奇,春节期间吸引了许多海内外游客前来游览进香。

  对平时没有进会上山、只有春节才能到南岳来的游客来说,有两个地方不可不去:一是衡山主峰祝融峰上的祝融庙,是衡山的制高点。古人曾云:“不登祝融,不足以知其高。”登临其上,可见北面洞庭湖烟波渺渺,若隐若现;南面群峰罗列,如障如屏,湘江逶迤,宛如玉带;西面雪峰山顶,银涛翻腾,景象万千。祝融庙离天似乎只有咫尺之隔,故其古名天尺庵。传说祝融峰是神话中的火神祝融游息之地,祝融殿供奉的就是祝融氏。在古语中,“祝”是持久,“融”是光明,意思是永远光明,这样的内涵对游客颇有吸引力。冬天的祝融庙耸立在雪中,宁静而庄重,大雪给它平添了一份傲然世外的清凛之气。殿前的焚宝炉里,各路香客敬奉的功德在“剥剥”地燃着,仿佛永远不会熄灭。

  另外一处是南岳大庙,是历代皇帝派专使祭祀之地,但春节期间这里上演的大戏是“抢头香”,是大年夜衡山最热闹的地方。根据历年惯例,南岳佛、道教协会于正月初一子时在南岳大庙隆重举行“幸运香火”大型法会。参加法会的游客(自愿捐助)沐浴更衣后于大年三十晚在祝圣寺共进斋席,晚上十点左右到大庙三元宫二楼听佛教、道教讲解有关宗教仪规,并介绍南岳圣帝。初一子时一到,大庙鸣钟击鼓,佛、道两教数十僧道人员分列圣帝神像两侧,各自同时举行法会。并为自愿乐捐的功德主举行圣帝开光仪式,佛、道负责人向功德主分赠宗教圣礼,自愿乐捐人士在正月初一子时点燃新年第一炷“幸运香火”。按次序跪拜在圣帝像前,接受佛、道人员的祝福。法会之后,正殿大门被打开,群众自由敬香。法会上开光的南岳圣帝金像,让功德人士带回,同时带回新春的喜气、一年的头彩。

  大年三十晚上刚过十点,南岳人几乎全家倾巢出动,早早来到南岳大庙门口,等待庙门打开,争烧新年第一炷香,俗称“抢头香”。过去,一些人为了抢头香,甚至翻越大庙红墙,于是出现了南岳衡山过年一怪:搭梯翻墙把年拜。

  受“南岳菩萨照远不照近”的影响,南岳人平时很少进庙烧香,但是,正月初一这一天,不论男女老少,第一件事就是去大庙烧香,给南岳圣帝拜了年后,再去亲朋戚友家中拜年,南岳人谓之“出天行”。据说:谁抢到正月初一的头炷香,谁就最能获得南岳菩萨关照、庇佑、早交好运,本年度就会万事顺利,心想事成。于是大年三十日晚上,在零点钟声敲响之前,南岳古镇和附近居民就带着香烛,架梯翻墙,为到圣帝殿前做好准备。大庙正殿零点钟声第一声敲响的那一刹那,鞭炮响成一片,燃烛化纸,火光冲天。

    解放以前,南岳大庙的正门(中门)是不打开的,只有朝廷来人,才大开中门,香客烧香、游客参观都从东川门进、西川门出。解放后,这种情况得到改变,普通的百姓也能出入大庙正门。为了满足游客信众的要求,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大年三十日晚十时起,大庙即大开中门,这时,古镇万人空巷,附近数县的人不远千里赶来,使南岳大庙人声鼎沸,摩肩接踵。零点钟声一响,烟花炮竹,竞相燃放,把古镇映成一片通红,鞭炮声响彻云霄,通宵达旦。这一极具特色的民俗带来了南岳旅游的兴旺。为了把这一民俗发展成旅游项目,让更多的游客参与其中,同时也为了更好地保护南岳大庙,从1994年起,南岳佛道两教推出了“幸运香火”,并为争烧新年第一炷香的人们举行盛大的祈福法会,大庙开门的时间由过去的十点,推迟到了十二点,。旅游项目开展以来,慕名来烧新年第一炷香的人络绎不绝。


  
链接:南岳香火

  南岳进香主要有“春香”和“秋香”。“春香”即每年开春以前来岳烧香,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秋香”即每年秋收以后来岳还香,感谢上天保佑、财旺人兴。南岳进香有一种独特而常用的焚化品——香包,它是由祭祀演化而来的一种民俗,即把敬奉给庙宇佛像、菩萨、神仙等敬烧的纸钱分别制作成不同的香包,香包内有纸钱、檀香等,上面分别标有佛像、菩萨、神仙的名称以及敬供者自己填写的姓名、籍贯、祈求保佑的事项和时间等,据说这样便于神灵查收。

春节求签金五台 

  在佛教的四大名山中流传着这样的说法:“金五台、银普陀、铜峨嵋、铁九华。”这并不是说作为佛祖释伽牟尼首席胁侍菩萨文殊道场的五台山,比观音道场普陀、普贤道场峨嵋、地藏道场九华的地位更高一些(佛教是讲究平等的),而是说五台山香火比其他三山更旺。香火所以旺的原因是香客认为五台的“签更准”、“愿更灵”,许心还愿,有求必应。顺理成章,五台山佛寺的“福田”不仅广阔,而且收益颇丰。既能日进斗金,自然不愧为“金五台”了。

  五台山地处华北腹地,交通便利,每年春、秋都有大批信徒前来上香,春节期间,更是吸引大批海内外游客前来为新年烧香祈福许愿。
  
  五爷庙里烧高香
  
  经商的李先生几乎每年春节都会从北京开车到五台山上香,为自己的生意求个上上签。虽然从五台山走北台盘山公路翻山最近,但因为冬天路面结冰,不得不绕道南台进山。他每次到五台山,都是直冲香火最盛的五爷庙而去。

  所谓五爷庙,其实是“万佛阁”的俗称。寺中的文殊殿,木制的方格中摆放着密密匝匝的泥塑小佛,不知是否真有万尊,至于俗称五爷庙,是因为寺中有一座龙王殿,供奉着一尊金脸五龙王。龙王原本是民间俗神,在十年九旱的晋北,龙王多数情况是老百姓祈盼风调雨顺、平康安泰的偶像。随着佛教偶像崇拜与民间世俗偶像崇拜的融合,在五台山,这位金脸五龙王便成了文殊菩萨的化身。所以,这位以“灵验”名播海内外的“五爷”,实际是文殊菩萨在五台山本土化、世俗化的产物。

  很多人到五台山来,其实就是到五爷庙上香。在五爷庙寺外的停车场上,永远也不会感觉到五台山旅游的淡季,许多高级豪华汽车挂着“京A”“晋A”“津A”“蒙A”等字样的牌照。庙里的大香炉前,总是簇拥着数不清的善男信女,有的在默默合掌许愿,有的在虔诚伏拜祈祷。一炷高香,价值千元,但此时此刻谁也不肯对五爷吝惜,慷慨解囊,挥金如土。在万佛阁的献殿内,墙壁四周挂满了还愿者送的匾,送匾人来自全国名地,当然在匾的背后是一份丰饶的献金。这些匾通常只能挂个把月时间,因为不用许久,它们就会被新匾所取代。还愿还有更为体面的方式,那就是给五爷唱戏。就在寺内金脸五龙王殿的对面有一座小戏楼,每天上午八九点钟,锣鼓家什便敲打起来,王侯将相、才子佳人照例粉墨登场,一年四季,很少间断。五爷庙不歇的锣鼓和不尽的香火是五台山独特的风景线。

  每到新年,香火旺盛的五爷庙外,人流如潮。五爷庙广场彻夜灯火通明,各种精心制作的灯笼璀璨夺目。指定燃放烟花爆竹的场地上空,鞭炮齐放,动人心魄,一束束五彩礼花在夜空中升起,将五台山的标志——大白塔映衬得更加巍峨挺拔。

  当然了,对于虔诚的佛教信徒来说,朝拜五台山,绝不仅仅是到五爷庙去烧香许愿、布施还愿,而是要背着香烛灯油(有钱人则雇驴驮),徒步登临五台山的五座台顶,朝拜五方文殊,烧香布施。这就是所谓的“大朝台”。现在的“大朝台”,通常从台怀镇塑有全台最大最美骑狮文殊的殊像寺出发,经佛母洞,然后按南台、西台、中台、北台、东台的顺序依次拜过,焚香献礼,最后再回到台怀镇殊像寺,全程约150华里,一般需要4—5天的时间。对只是春节来五台山的普通香客来说,到五爷庙已足以还愿了,“大朝台”在冬季绝难一见。
  
  登上“天梯”拜菩萨
  
  如果平时没有机会,却又十分虔诚,在五台山拜佛还有一个简捷的办法,那就是登上台怀的黛螺顶,同样可以朝拜五方文殊,因此称为“小朝台”。

  黛螺顶是五台山台怀镇东面的一座小山。山呈锥形,满山苍松翠柏,远观如黛,因其势颇类佛祖头上的螺髻,故称黛螺顶。当地山民也称大螺顶或青峰。山顶有古寺,名佛顶庵,始建于明代成化年间。寺中文殊殿一字开列五方文殊金身:聪明文殊、狮子文殊、智慧文殊、无垢文殊、儒童文殊。仪轨体量与五台顶上之像一般无二。从山脚攀上佛顶庵需登1080级台阶。无论是比丘尼、女居士,或是老弱残病的香客,只要登上这一千零八十“天梯”就可朝拜五方文殊,比负着香烛翻越五座台顶不知要轻松多少倍。

  现在的黛螺顶,是五台山除五爷庙外第二个香火旺盛的地方。每天,天刚蒙蒙亮,那1080级台阶上便挂满了人流,远远望去如蚁队蜂群。新建的索道也早早开始工作,不停地把香客运上山顶。山顶的佛顶寺本来就不宽大,早被香客塞满。山中为了防火,烧香是象征性的,不如五爷庙那样蓬蓬勃勃,但接受布施的钟磬声却是连连不断。

  除了以文殊崇拜为主体的四大香火外,作为曾经具有“五台二顶(菩萨顶、黛螺顶)三百寺庙”的全国最大的佛教圣地,五台山还可以承载佛教中各种不同崇拜意识的香火活动。汉传佛教拜显通,藏传佛教拜菩萨顶,南传佛教则可去碧山寺……如此包容,也难怪五台香火闻名海内外了。


  
链结:五台山地理

  五台山属太行山脉,因有东、南、西、北、中五座山峰高耸如台而得名,也称清凉山。由于五座台顶所处方位不同,分别称为东台、西台、北台、中台、南台。其中东西北中四台,位于同一道山脉,新月状排列。只有南台独居一方,与四台遥遥相望。五峰以内称台怀,为五台中心区,五峰以外称台外。

  五台山腹地的台怀镇有许多招待所可提供住宿服务,价格中等,设施尚可;镇上还有许多农家旅舍,许多都备有火炕;在南山寺附近有一片宾馆群,设施比镇上要好许多,价格也略高一些。

东:血性的关中社火 

  今天在某些农村地区看起来新奇甚至神秘的民俗活动,大都在当地延续了千百年并渗透进人们的生活,成为极富中国民间特色的春节娱乐文化的一部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它们将会得以保留并发扬光大,还是被现代流行文化取而代之?

  社火是关中老百姓少不了的文化娱乐活动,但不像秦腔那样,时常演,时常看。社火一般只在春节期间上演,更准确地说,只在正月十五元宵节期间耍闹。社火是对高跷、竹马、旱船、狮子、龙灯等演艺活动的统称。

     社火也叫社戏,据说“火”与“戏”在关中古语中同音,后人误传误写为“火”,沿用至今。社火中的所有角色几乎都来自关中大地的正史、野史和传说演义,大都是有据可考有名有姓的历史人物,比如《封神榜》中的姜太公、闻太师,《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刘备、姜维、诸葛亮等等。有意思的是,当今的关中社火把现代人也列入其中。1999年春节,在东府合阳,我就看到社火中多了《红灯记》中的李玉和、李铁梅等形象。

     社火是戏剧的前身。社火分文社火、武社火。文社火既说唱又表演并配管弦乐伴奏。而武社火则用脸谱、造型讲故事,游演时锣鼓开道,演员只扎势亮相,像西方街头的现代“人塑”。

最具关中特色的牛社火、马社火

     关中东西地跨近千里,南北数百里,素有丰厚的文化积淀,因此社火种类很多,其中最具关中特色的要数牛社火、马社火、快火、纸火和血火(也称血故事)。

     关中东部地势平坦,农耕发达。牛是农民密切的伙伴,农民选择自家强壮的秦川牛,给它们披红戴花,沿着村庄田垄巡游,这就是有名的牛社火。牛社火既有团拜祝福的心愿,又有展示财富的含义。西部山地和丘陵较多,骡马更加实用,况且周秦时代那里就有养马的优良传统,因此那里的马社火全国闻名。乔装打扮的演员们骑在马背上扎势亮相,顺着山路逶迤曲折,别是一番景象。随着社会进步,拖拉机、汽车进入农民生活中,车社火有逐渐全揽的趋势。车社火表演时车体用花床单裹起来,演员或站或坐在被固定于车内的凳子或钢筋上,按故事情节中的打斗翻腾动作一律定格,随车体移动游演于村头街尾。

     由于剧情需要人架人,成人体重太大,只能选择七八岁甚至四五岁的男女儿童担当角色。天不亮,小演员们就被大人摇醒,强行拉出热乎乎的被窝,化装成生旦净丑末。化妆后的孩子们被扶上钢架,用宽长的布条把他们结结实实固定下来,然后穿上戏装,掩盖住被捆绑的胳膊腿脚。一切准备停当,已近中午,一阵寒风吹来,五颜六色的龙旗伴随着喧天的锣鼓以及阵阵剧烈爆响的鞭炮声呼拉拉展动,把宁静了一年的山村耍活得如醉如痴,直到日斜西天。大半天的风吹日晒,颠簸游荡,早晨还充满活力的“小包公”、“小诸葛”、“小白蛇”们一个个垂头昏睡,歪了脑袋,没了灵气。

社火中的绝活极品:快火、血火

     社火中的绝活极品要数宝鸡县赤沙镇的“快火”、合阳县岱堡村的“血火”(血故事)。

     在宝鸡一带的方言中,“快”有“残厉”、“畅快”、“解恨”的多重含义。而这种活动的内容与主题是扬善抑恶,于是百姓把这种寓教于乐的活动称“快火”。快火在赤沙镇已有一百多年历史。2001年春节过后,听说赤沙正月十五又要耍社火,我冒雪赶到那里后才得知,正月初二69岁的化妆师吴杰去世了。另一位化妆师傅辉和吴老先生的儿子继承了这门手艺。在关中西部地区,只有赤沙才有快火。2001年5月,赤沙快火被德国邀请前去表演。如今年年元宵节,快火都在赤沙上演。

     合阳县孟庄乡岱堡村位于东府的渭北高原,黄河西岸。据了解,这里的“血火”已有150年历史。与赤沙快火不同的是,血火并不拘泥于一个故事,而是把历史上的名恶首腐一个个刀劈枪刺,使之黑血洒地、心露肠流。血火用的武器基本为古代的正式兵器,暗示老百姓对清廉公正的国家政权的向往和拥戴。血火的准备工作十分复杂,天不亮人们就得起床进行化妆,直到九十点钟方可完成。装扮好的演员一律在彩车中亮相,铳子手们围在彩车两旁,悄悄地点燃铳子,随着“轰轰”剧烈的爆响,浓烟升腾,遮罩了彩车。就在这一霎那,演员们完成了大奸首恶被杀被戳的动作。随着烟雾散去,人们看见那些恶贯满盈的腐恶分子血淋淋的肠肚撒了一地。血火用的肠肚之类道具,全是日前杀猪宰羊时预留下来的牲畜内脏,因此十分逼真。

     正月天气,关中大地仍然是冰天雪地,可演员们却要光膀露身,只穿一件古装戏裤。如遇雨雪天气,仍要坚持游演七、八个小时。途中,有人不停的用烧酒为他们擦身祛寒,据说这样可以预防感冒。扮演血火是件十分辛苦的差事,可村民们仍然力争被选。这样做并不是为会社组织发给的二元劳务费,主要是图吉利。据说,扮演血火的人从来没有因赤身露背而生病的。

北:大东北过大年 

  在东北有这样的民谚:“二十三,灶王上天;二十四,写大字;二十五,扫尘土;二十六,烀猪肉;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帖倒酉(即贴春联);三十夜,守一宿。”基本可以概括东北人过年的庆祝方式。

  东北过大年,一进腊月,女人们就开始忙活起来,家家户户淘米磨面,准备包粘豆包。粘豆包分大黄米面、小黄米面、粘玉米面和粘江米面四种。包好后的豆包放在外面冻上,然后将冻硬的粘豆包装在面袋子里,随吃随取。蒸好的粘豆包,又黄又粘,吃起来可香了,而且象征着好日子蒸蒸日上,财源滚滚发大财。过去在农村吃粘豆包很讲究,要蘸大油(也叫猪油),现在一般沾白糖吃,暗喻日子会过得甜美。

  东北过年,还有一项习俗就是“杀年猪”。在东北农村,家家户户都养几头大肥猪,过年杀一头猪,一般吃一半、卖一半,卖猪的钱可以养家过日子。杀年猪是东北过年的象征。农村杀猪的屠夫,都是义务的,不挣钱,只求劳忙,俗话说“叫劳忙吃血肠”。东北农村对年三十吃午夜饭特别讲究,包什么馅的饺子很有寓意,比如,白菜馅是发百财,芹菜馅是勤发财,韭菜馅是永久发财。在包饺子的时候会将五角或一元硬币包在里面,一般家有几口人,包几个硬币。谁能吃到有硬币的饺子,就说明谁有财运,来年就能发大财。

  二人转和秧歌向来都是东北人的挚爱,是东北人最钟情的娱乐活动。虽然城市中的表演已经很少,不再像往日那样红红火火,但是在农村,一到过年,这些传统项目还是很受欢迎。二人转的演出形式,有“唱大车店”、“唱秧歌会”、“唱屯场” 等,最常见的演出形式是“唱屯场”,每年挂锄、秋后、冬闲尤其是春节是“唱屯场”的最好季节。演员就是耍,只要逗你笑,什么脏话粉词,什么打情骂俏都有。我看老百姓乐得前仰后合,那么开心,一下顿悟,这就是“下里巴人”的艺术,百姓的俗文化。

  每逢年节,各村都会自发地组织秧歌队,秧歌队服装丰富多彩,衣料为纯正的大红大绿彩绸,多以戏剧服装为主。一进正月,秧歌便走村串屯,一家家表演。扭到谁家,谁家都要给赏钱,也有秧歌队长到各家各户收钱然后集体给村民表演的。

东:出价竞标舞花灯   

  广东省开平市水口镇泮村地区,有一项延续了六百多年的盛大民间活动——正月十三花灯会。
  所谓花灯,就是一个直径约2米多的大糊纸彩球,彩球中间安装一根约七米长的竹竿,球的两端还有色彩斑斓的纸花、纸画等装饰物,舞灯的时候由两人扛着。正月十二下午约四点钟,是“送灯”时刻。泮村地区的“龙母庙”属下三个村——龙田、树厦、塘唇的人们,把各自扎制好的“花灯”送往他们祖先的“一声公”大祠堂中去。村民门点燃鞭炮、敲锣打鼓地为“花灯”送行。

   “送灯”仪式完后,已时近傍晚,村里的人们又忙着“喊灯”了。他们派人挑着铜锣,到村子上吆喝着,告诉大家今晚“喊灯”。村子里的人们早已准备好了饭菜,那些“送灯”和“喊灯”归来的大汉们,早已饥肠辘辘,端起酒碗、饭碗便大吃大喝起来。当大家酒醉饭饱,就有人口含哨子吹响,开始了“喊灯”的仪式。所谓的“喊灯”,就是众人出价钱竟买第二天“舞灯”的顺序。出价最高者就有资格舞“灯头(第一遍灯)”,其余类推。这个吹着哨子的人就象一个拍卖师,忙碌地来回走动,高喊着大家的价钱,煽动情绪,最后按出价高低决定次日“舞灯”的次序。

  正月十三的早上大约9点多钟,三声震耳欲聋的炮声响起,三个“庙”的人们敲锣打鼓、燃放鞭炮、舞起金龙和狮子。这时成千上万的村民、从外地前来观光的客人、摄影师们早已把操场围得水泄不通,到处人头涌动,连四周的屋顶上、天台、窗口都被人们占据。

  要进入这人山人海的操场不容易。因为“花灯”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护送“花灯”的人组成了队伍,手持棍棒。“花灯”反时针方向绕场跑动,巨大的人流也随着“花灯”流动。“花灯”每转到原起点处就用灯杆由上往下触地一次,绕场三周后“起灯”仪式完成,这时,鞭炮齐鸣,锣鼓喧天,硝烟弥漫。成群的狮子围着“花灯”团拜,金龙则在硝烟中围着“花灯”穿梭翻腾,时隐时现,场面的确蔚为壮观。

  当“花灯”从外面的村落回到村子的时候,扛着“花灯”的人们已经疲惫不堪。但是,一种莫名的兴奋依然在激励着人们,他们团团围绕着“花灯”,扛着“花灯”忘情地从村头跑到村尾,又从村尾跑到村头。为了保护“花灯”不被过早地破坏,维持秩序的人在蜂涌上前的人们前面点燃鞭炮。然而,躁动的人群似乎失控,那扛灯的人忽然把“花灯”摔在地上,人们立刻蜂拥而上,拼命抓取“花灯”上的任何东西。不消五秒钟,一个硕大的“花灯”瞬间解体,“花灯”变成了好多人手上的碎片。人们把这些碎片看作“吉祥物”,用红线绑着挂在鸡笼旁以保六畜兴旺,挂在门口可保出入平安。抢到“战利品(碎片)”的人们兴高采烈,抢不到的难免懊丧。我在有一年的“灯会”上曾经戴着手套抢到了一些“吉祥物”的碎片,但差点被那些疯狂的人推进池塘。

南:木偶龙狮齐贺岁 

  泰顺是一个山区县,位于浙江省的西南部,这里的节日气氛隆重而又朴实,丝毫没有一点矫情。正月初一这天,大人们走家串户,忙着拜年;小孩子们除了等着长辈们的压岁钱外,就是盼着看戏和舞龙灯的到来。初三、初四,乡亲们联系好的戏担就挑进了宗祠。

  泰顺最流行的戏是木偶戏,其中提线木偶戏最受乡亲们欢迎。“咚咚锵锵”,一阵热闹的锣鼓声,这叫做“打头通”。之后,在更热闹的唢呐声中,珠光闪烁、红袍耀目的木偶站成一列,唱着“福禄寿喜”来个开场白,这叫做“排八仙”。此后正戏就上演了。到了晚上,木偶戏的演出更为出彩,所以我们几次都是在晚上观赏的。白天,我们则到村子里考察和拍摄古建筑,这时候,又往往能碰到农村里另一种娱乐表演形式——龙狮舞。

  龙狮舞,也有的地方叫舞龙灯、舞狮。龙狮舞蹈以舞狮者居多。“狮子”到达一座宅院后,先要在厅堂叩三个头,此时狮子不能张嘴,怕吓倒屋里的香火神。接着到厅堂中心转两圈半,然后依次到厅堂左前角、右后角、右前角、左后角,最后再到厅堂中央起舞,这种形式叫“五梅花”。

   在泰顺仕阳镇舞龙最为活跃。演出形式有开龙门、滚龙、戏珠、穿九州、洗龙段等。一个舞龙队的表演人数一般为10人,另有几个预备擎龙头的人。演出时,唢呐吹奏《将军令》等曲调,表演人员则按锣鼓快慢节奏进行表演。在泰顺的罗阳、下洪、岭北等地,还有一种很特别的龙狮舞,叫龙凤狮子舞,俗称龙凤狮子灯。道具除了采用传统的龙、狮外,还加上凤、珠、牡丹等,以上各种道具都为双份,再由12人分别扮演武生、小旦、兵卒、大花脸、小花脸形象。

中:零距离接触传统年画   

  河南开封朱仙镇是中国木版年画的发祥地。朱仙镇距开封市南郊23公里,因战国时期魏国名将朱亥故里而得名,明至清朝中叶为中国四大名镇(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之一。

  清朝中期,朱仙镇的木版年画有天诚、老店、万通等300多家年画作坊,所印制的木板年画取材广泛,有小说演义、民间传说、英雄人物、七十二行供奉用的诸路神位等。即便受到工业印刷品的影响,作为年画之乡的朱仙镇仍然还在坚持自己的木板年画创作,植物熬制的颜料、手工刻板、活化石版的传统图案……在这里可以感受最为质朴而久远的民间艺术气息。

    朱仙镇的关帝庙便是镇里年画社的所在地。在侧厢房里,年画艺人刘金禄正在印制年画。刘金禄1949年出生,12岁和父亲学着印制年画,1996年被河南省授予民间艺术家称号,是朱仙镇惟一能用祖传植物配方配制出各种颜料的传人,家里祖传四代,父亲把印年画的本事传给了他。

    在离朱仙镇不远的赵庄村,我们一进村便看到张廷旭那漂亮的门楼,他是村中比较富裕的人家。一进门,就看到张廷旭和妻子、女儿正在赶印年画,他们一家要在年前印出十万张年画来。张廷旭的父亲张仪曾是朱仙镇上“天成”老店的领做。过去在年画作坊里,领做被称作“门神老师”,是店中惟一的技术师傅。文革初期,印制年画都划归了公社和大队,后来全部被划为“四旧”进行彻底消灭。张廷旭和父亲通过熟人在1980年初从县文化拉回30多块被没收的木刻版,才得以保存下来一部分。张廷旭的父亲已于1997年去世,父子二人都是被河南省授予的民间艺术家。

   朱仙镇的木版年画,有着古老的配方,印色所采用的原料都是以中药材配制,如黑槐树花、苏红木、向日癸子、青铜绿等多种天然植物,经过研磨,熬炼制成红、黄、兰、紫、珠红色,再用这几种底色调制成九种颜色,印制出的年画色泽考究,色彩古朴浓艳、久不退色,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朱仙镇的木版年画形象夸张,人物无媚态,线条粗犷,构图饱满。

   1980年初,文化部对木版年画给予了充分的艺术肯定。1984年朱仙镇开始成立木版年画社,才使这一传统的民间工艺得以恢复,当时收集到397块、80多个品种的木刻版面,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从日本带回的影印件重新刻制的。早年日本收藏了相当部分的朱仙镇年画木版,艺人们通过各种关系从日本带回,另外从鲁迅博物馆找回8种复制件。 2002年10月,朱仙镇恢复了“天成德”、“天仪德”、“天成”、“老店”四个老字号年画作坊,朱仙镇年画作为中国民间艺术的奇葩也从乡村走向了世界。

来源:中华遗产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