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拯救你 中国濒危动植物?
2007-03-19

  “2006年长江淡水豚类考察”结束后,白豚没有找到的消息,让中外科学家都觉得震惊。而敏感的国外的科学家们已经开始联合行动,开始挽救世界上最稀有但又最受忽视的10种濒危动物,白豚名列其中。

  为了唤起公众对物种保护问题的关注以及对与人类息息相关的环境的关注,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CS)中国项目部与《科学世界》杂志联合开展——“我拿什么拯救你,中国的濒危动植物”大型调查活动,以引发公众对人类社会面临的这个严峻问题的思考以及今后我们应该采取何种对策的反思。而本报“南京它世界”栏目也将持续对该活动进行报道,带你走进它们的生活空间。

  哪些生物的生活处境是“十面埋伏”?哪些生物的命运已经面临灭绝?而通过科学家的努力,哪些生物数量锐减后又开始慢慢恢复?在孩子们只能去动物园看“困兽”的年代,这个庞大的科普课堂已经逐渐“萎缩”。因此,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CS)中国项目部有关负责人认为,这个大型调查活动的开展,将重新唤起大家对自然界里生物的关心。

  初衷:白豚带来的警示

  去年12月份时,中外科学家组成的联合调查队进行了“2006年长江淡水豚类考察”,而结束后考察队发布新闻:白豚没有找到,已经接近灭绝,生活在长江中的江豚也大量减少,很可能步白豚的后尘;同时,长江生态系统和野生动物继续受到航运、挖沙、过度捕捞等的破坏。

  中科院水生所的王克雄博士是当时科考队成员之一,他向记者介绍,在那次调查的时候,他在南京下关附近的江边亲眼看到过3头江豚。“这3头江豚显得很健康,时而浮出水面、时而潜入水中,大约两三分钟后,才从观测人员的视野中消失。”而长江江豚是全球三个江豚亚种中唯一的淡水亚种,在1993年前还约有2700头,但到1997年就锐减为2000头。从调查情况来看,虽然数据资料还没有统计,但除了镇江之外,南京也应该算是江豚活跃的一个区域。

  因此,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CS)中国项目部决定开展这一科普活动。而本报“南京它世界”栏目长期以来对生物界的关注,得到专家们的认可,所以联合开展。

  内容:三大评选请你参加

  这次调查评选活动,其中一部分是挑选出中国“保护成功的物种候选名单”,其中有专家推荐的14种动植物名单供大家选择,这些动植物通过科学家的保护,已经开始逐渐恢复种群。而名单中,南京市民熟悉的中华虎凤蝶、林蛙、麋鹿、水杉等,都是本报“南京它世界”的常客,是从南京或者江苏地区首先开始进行保护,然后在全国得到呼应的。

  除了这个成功保护的名单向公众进行评选,另外两份调查名单是“面临绝灭的物种候选名单”及“境况危机的物种候选名单”。前者包括斑鳖、白豚等12种动植物,后者则包含了扬子鳄、江豚等18种动植物。“WCS”中国项目部的肖峻峰向记者介绍,因为这次大型调查,是面向中国所有的公众,所以考虑大家对各个物种了解的程度不同,每个物种的相关资料都简单介绍了该物种的分布、种群大小、致危原因等。

  据悉,目前推荐物种的三份候选名单已在新浪科技频道(tech.sina.com.cn)进行了刊登,市民可以通过该网站网上进行投票,4月10日截止。而经过评选后,三个名单中被公众最拥护的前10例保护成功、境况危机以及面临绝灭的物种,将邀请中科院动、植物研究所的专家撰写文章做专门介绍,并在《科学世界》杂志推出专集。

  呼吁:南京专家多“贡献才智”

  南京也有很多生物专家一直在致力于动植物的保护工作,这次调查的候选名单并不是“刻板不变”,也欢迎大家提出认为更合适的不在这份名单内的物种。当然,如果我们身边的您曾经保护过一个快要消失的物种(无论是南京本地还是外省城市),或者见多识广的您了解更加“危机”的物种存在,那么就请及时和我们联系。

  物种灭亡正在“加速”

  专家:人类的干扰破坏位居第一

  物种灭亡的“加速度”,让世界上的科学家们忧心忡忡,“灭亡,从每天1个种加快到每小时1个种。”这,确实让人惊心。而在南京,许多物种的灭亡速度同样让人担心。虽然很多研究人员都在为物种的恢复贡献力量,但“保护”赶不上灭亡的速度,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现状:江苏种植物趋向濒危

  南京市环科所等单位在联合调查《南京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大纲》时就发现:南京的生物多样性正在遭受威胁。据介绍,南京原来有各类植物1373种、各类动物335种,有中华鲟、白豚、中华虎凤蝶等珍稀动物。但受人为因素干扰,不少动植物都受到威胁,如银杉就已濒危。

  在江苏地区,并不是南京一个城市面临这样的“困境”。记者了解到,去年开始,江苏省环保部门就启动了生物物种普查工作,目前部分调查结果显示,生境破碎或丧失已经造成江苏生物物种资源的减少、甚至灭绝。

  据调查统计,江苏省有26种水生高等植物正趋向濒危,如洪泽湖湖区1988-1989年调查有81种水生高等植物,2005年初步调查湖区的水生高等植物种类只有近40种,约为过去的一半。再如,1982年调查时,东西连岛的沙石滩上有小块濒危药用植物珊瑚菜分布,到1983年,这些小块珊瑚菜分布地也大部分被开垦种植,只有0.15公顷范围内残存珊瑚菜384株,在2005年调查时,该地的沙滩已经辟为旅游景点,珊瑚菜已经了无踪迹;上世纪70年代在宜兴罄山尚有发现的优良观赏树种,同时也是国家保护植物的香果树,原分布地点已被毛竹林所取代,再没有发现这个树种。其它如水蕨、野生莼菜等都有这种现象,而中华水韭、秤锤树等在前些年的局部调查和2005年的调查中都没有发现它们的踪影,估计已经灭绝。

  原因:人类的干扰破坏是主因

  究竟是什么造成生物物种灭绝?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蒋国芳教授告诉记者,目前列入濒危物种目录的,中国占将近160种,1/4居多,中国虽然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比较丰富的一个国家,但现在面临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也是世界各国共同遇到的问题:由于环境的恶化,人类的乱捕滥猎,各种野生动物的生存正在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威胁。根据有关部门统计,现在每天都有100多种生物从地球上消失。我国也已经有10多种哺乳类动物灭绝,还有20多种珍稀动物面临灭绝。

  蒋国芳说,已经灭绝的物种,是指在过去的50年里在野外没有被肯定地发现的物种。据了解,物种是指个体间能相互交配而产生可育后代的自然群体。而生物物种的灭绝,所造成的损失是永远也无法挽回的。他分析说,造成物种灭绝的原因首先是生态环境的破坏、还有气候温度的变化以及物种本身素质的原因。

  所以,蒋国芳认为,从进化论的角度来看,物种灭绝本是自然规律,比如大熊猫种群和白豚目前就处于一种衰退的状态。但是自从人类出现以后,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地球人口不断地增加,需要的生活资料越来越多,人类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对自然的干扰越来越多。如此这般,大批的森林、草原、河流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公路、农田、水库,生物对生态又很敏感。“比如,在英国有一种蛾类,它的色彩是跟栖息环境相互关联的,但是因为环境污染等原因,它所栖息的树开始变色,这种蛾也开始变化,其本身的种群就开始灭绝。”他说。

  影响:环境恶劣新物种难产生

  国家环保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徐海根博士告诉记者,造成物种灭绝的原因,除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因素外,人类活动影响是其主要原因,特别是由于商业贸易而导致人类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掠夺式利用,是造成物种濒危乃至灭绝的重要因素。

  在采访中,一位科学家还告诉记者这样一个信息:来自欧洲、澳大利亚、中南美洲和非洲的科学家们对占地球表面面积20%的全球6个生物物种最丰富的地区进行了为期两年的研究,他们得出了一个惊人的初步结论: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污染,在未来50年中,地球陆地上四分之一的动物和植物将遭到灭顶之灾。他们预计,在2050年地球上将有100万个物种灭绝。

  虽然这种“预计”目前还没有得到科学证实,而记者采访的南京专家也无法告诉物种消失的“确切数据和速度”,但是,他们认为,生物总是在不断的进化之中,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生物都是经过漫长年代进化而来的。新物种的产生需要很长时间和大量空间,但是现在到处都在人的管理下,自然环境越来越差,生物失去了自然进化的环境和条件,物种在不断地自然死亡,却很难有新的物种产生。

  保护成功的物种候选名单

  大熊猫、藏羚、麋鹿、普氏野马、朱、白鹤、银杉、人参、水杉、金花茶、云南拟单性木兰、中国林蛙、中华蜜蜂、中华虎凤蝶

  面临绝灭的物种候选名单

  白豚、海南长臂猿、斑鳖、莽山烙铁头、德保苏铁、华盖木、弥勒苣苔、望天树、盐桦、金斑喙凤蝶、臂金龟、黑嘴端凤头燕鸥

  境况危机的物种候选名单

  麝、虎、野骆驼、波斑鸨、遗鸥、猎隼、扬子鳄、江豚、大鲵、凹耳蛙、长尾虎凤蝶、绢蝶、两栖甲、胡黄连、杏黄兜兰、秦岭红杉、普通野生稻、管花肉苁蓉

来源:南京报业网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