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米·1990年[组图]
2007-03-19

英国气象学家杰夫·詹肯斯博士。

  环保主义者在美国国会山前举行示威活动。美国一直拒绝签署《京都议定书》,因此常常受到国际社会的谴责。

  本报综合报道人类自工业革命以来,在短短的200多年中,生产能力,特别是开发与制造能力得到了成百上千倍的增长。自然界通过几十亿年所形成的各种陆地化石资源,人类有能力在数百年内开发与消耗殆尽,而且还将会把这种能力迅速扩大到深海与外层空间。

  目前,这种爆炸式的开发与使用资源所导致的三大危害已经十分明显,第一,臭氧层变薄甚至出现空洞,使人类受到宇宙的侵害大大提高,各种癌变、病变不断增加,甚至婴儿的早期发育都令人担忧;第二,温室气体的迅速排放与地表植被的迅速减少形成强烈的反差,使地表温度不断增加,地表能量不断提高,海平面不断上涨,气候怪异难料,地震、海啸、沙尘暴、飓风等灾害能量与数量不断升级;第三,由于垃圾的大量焚烧,剧毒化学物质的大量排放,使得环境遭到破坏。

  在这三大危害中,全球变暖的问题尤为令人担忧。从以下三个数字引出的话题,会让大家对全球变暖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和理解。

  共同关注

  全球变暖


  本报综合报道对于科学家来说,气候变暖的话题已经变成了“老生常谈”,但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却是刚刚开始体验到气候变暖的“威力”。今年元宵节,一场百年不遇的雪灾袭击我国辽宁省,而此前,中国大部分地区经历了一个罕见的暖冬;无独有偶,在地球的另一侧,美国纽约周边地区也经历了暖冬,去年12月是美国60年来最热的12月份,但2月份一场寒流袭击美国东北部地区,气温低至零下42℃!

  面对这些极端的气候现象,每一个有理智的人都会承认,这是全球气候变化造成的恶果,温室效应不再是科学家的“预言”,而变成了人类切实的威胁。

  2月2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法国巴黎发布了严厉的气候警告,表示在过去50年中,“极有可能”是人类活动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

  对于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国际社会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2007年3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和英国文化协会在北京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双方决定在气候变化等领域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以加强两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双方决定在2007年~2009年共同举办“气候酷派”活动,以引导公众关注气候变化,共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在随后举办的气候变化与媒体报道研修班上,数位中英两国气候与环境方面的科学家、官员和资深记者向与会人员讲解了关于气候变化的最新科学进展。

  2℃——人类的安全警戒线

  本报综合报道在全球气候变化领域,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2℃”。气候科学家之所以重视2℃的概念,主要是因为当全球平均气温比1750年工业革命之前测定的标准气温水平高出2℃时,生态灾难将一触即发。届时,地球上将出现大面积的农业歉收、水资源枯竭、疾病丛生、海平面上升以及森林资源毁灭等恶果。

  造成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主要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不断增加。由于变暖趋势一直没有停止的迹象,目前人类距离地球生态灾难发生的危险临界点越来越近。

  此前有研究显示,目前全球的平均温度已经比1750以来的标准温度升高了0.8℃。中国科技部全球环境办公室副主任吕学都博士则介绍说,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中指出,在过去一百年里面(1906年~2005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就升高0.74℃。2005年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379PPM(PPM为百万分之一),为65万年来的最高值。

  关于2℃的话题,曾在英国《卫报》担任过16年环境记者的保罗·布朗指出,工业革命之前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是180PPM,但这个浓度要达到什么水平才会使温度升高2℃,科学界还有不同的看法。有一些科学家认为,400PPM是安全警戒线,这个标准已经跟我们目前的水平相差不远;更多的科学家认为,安全警戒线是450PPM,如果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超过450PPM的话,那么温度的升高就会超过2℃。相对于科学家,政治家比较务实一点,欧盟刚刚制定了一个政策,要努力把大气当中二氧化碳浓度稳定在550PPM以下,欧盟领导人认为,这样就可以防止欧盟的大气温度比工业革命以前抬升2℃。

  英国著名气象学家,曾在英国国家气象局长期担任重要职务的杰夫·詹肯斯博士介绍说,之所以科学界对二氧化碳安全警戒线的标准有差异,是因为这个标准本身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因此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但努力避免全球平均温度比工业化时代前升高2℃,是全球气候工作者和各国政府的共同责任。

  6米——最不堪设想的后果

  本报综合报道在全球变暖带来的危害中,可能对人类最直接的威胁就是海平面上升,因为届时将有大片陆地被淹没。大多数国家的沿海地区都是经济最发达、人口最密集的地区,海平面上升的后果可谓不堪设想;对于很多岛国来说,更是面临“灭顶之灾”。这个灾难到底有多大?科学家给出了一个答案:6米。

  为什么说全球变暖会导致海平面的上升?詹肯斯博士分析说,第一,随着海水温度的增加,海水本身就会膨胀。第二,冰川雪原由于气温的变暖在融化,融水会流到海里,会导致海平面的上升。第三,有两大冰盖,一个是南极,一个是格陵兰,如果这两个地方的冰全部融化的话,会导致海平面上升6米。

  但詹肯斯博士也指出,海平面的上升可能也没那么快,幅度也没那么大,在以后的100年内上升的幅度可能就是一二十厘米,所以人类还有很多时间来应对这一威胁。

  詹肯斯博士也承认,由于英国是一个岛国,如果海平面上升,英国将是所有大国里面受害最深的,因此英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关注全球变暖问题的国家之一。面对可能出现的危机,英国已经在着手提高抗灾的能力。詹肯斯博士解释说,在15年前,英国曾发生了非常巨大的暴风雨,海水倒灌导致数以百计的伤亡。为了保护伦敦,英国人在泰晤士河上建起了大坝,防止倒灌的海水侵犯到伦敦。目前英国人又在讨论能否加固、升高这些保护大坝。

  詹肯斯博士还指出非常重要的一点,他认为与工业化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处理气候变化带来的灾难时的能力要弱得多,比如说孟加拉、非洲等很多国家,他们基本上没有能力应对气候变化造成的影响,这些地方的居民是全球变暖的最大受害者。

  1990年——人类开始自救

  本报综合报道很多科学家在谈到全球变暖的时候,都会使用1990年的数据作比较。对于这个问题,吕学都博士解释说,这是因为在1990年联合国作出决定,通过谈判缔结气候变化方面的条约,也就是说,1990年是人类主动开始采取措施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第一年。联合国规定,气候问题谈判的第一年作为一个基准,有这样一个起点,今后要减排,就以1990年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作为计算的前提标准。

  联合国关于气候变化问题的谈判起始于1990年12月,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签订了《联合国气候框架公约》。该公约于1994年生效,但由于该公约并没有具体操作的条款,为了进一步采取行动,联合国于1995年启动《联合国气候框架公约》议定书的谈判。1997年12月11日,联合国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因为是在日本京都谈的,所以就冠名《京都议定书》。关于两者的关系,可以把《公约》视为联合国气候宪法,《议定书》就是具体法规,但是《议定书》本身是具有法律约束力的。

  《公约》的目标是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防止气候系统受到危险的人为干扰的水平上。公约中确定了很多原则,其中核心的是“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促进所有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目前,发达国家在《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谈判已经于2006年正式启动。吕学都博士介绍说,这种谈判是旷日持久,马拉松式的。媒体过去很关心WTO谈判,没有太多人关心气候公约谈判。但吕学都博士认为,气候变化谈判其实比WTO谈判更重要、更艰难。因为WTO谈判影响到的是贸易问题,而气候变化谈判影响的是整个人类生存发展的问题。

  链接:

  英国的环境报道


  由于英国是受气候变暖影响较大的国家,因此英国人一般较为重视此类问题。英国的严肃媒体比如《卫报》,对环境报道一直非常重视,该报的环境报道阅读率也很高。

  据已经从《卫报》退休的老资格环境记者保罗·布朗介绍,《卫报》曾经做过一次阅读率调查,他们花钱请人读《卫报》,然后请读者选出最喜欢的版面。结果发现,原来人们最感兴趣的不是报社总编一直以为的体育版,排名第一是关于人们身体健康方面的报道,第二受欢迎则是环境报道。在后来的几次调查中,也一直是健康版排名第一,环境版排名第二。

  这个调查充分表明,结合人们的生活和科学报道是读者最感兴趣的话题。

来源:搜狐网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