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刘华祝:著名史学家,北大历史系教授
北京电视台报道曹孟德风云一世,曹操墓千古难寻。漳河底不断浮出的断肢,荒野里遍布的疑冢,是阿蛮生性多疑的证明,还是一代枭雄与众不同的嘱托。从秦始皇、武则天、成吉思汗到雍正,为什么传奇人物的墓室特别的与众不同,流沙积石鬼吹灯,古人究竟布下了什么迷魂阵,等着冒失的后人一步步的闯入?
二百年前的一个盛夏,人们一直在盛传,漳河的水怪又开始吃人了,不听劝阻在河中洗澡的人们,洗着洗着就突然被什么东西拽入河底,不久河面就会浮现一条胳膊或者半个脑袋,惊恐万分的人们注视着水面,发现河底接近悬崖的地方有个黑影在不停的晃动,于是村民们认为这就是传说中的水怪,再没有人敢接近这条河了。
那当地的县令也知道这件事情了,为了探个究竟呢,他趁枯水时间把河流上游的水就给截住了,可是当河水落下去之后,没有发现一个怪物,不过在这个山崖底部呢,的确发现了一个很深的洞,这个洞的四周架着一排水轮转刀,把刀撤下来,走进这个洞,看到一个石碑,石碑的上面清楚地写着:曹孟德之墓,打开墓室,里面奇珍异宝无数。
这是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一个故事,大家都知道,《聊斋志异》讲的都是一些子虚乌有的民间传奇,而关于曹操墓的这个故事,并不完全是捕风捉影。
关于曹操墓的故事有很多,但是流传最广的是曹操的生性多疑,为了防止后人挖掘他的坟墓,曹操生前就做了周密的安排,等到出殡的那一天,邺城内所有的城门同时打开,72具棺木分别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同时抬出,葬入事先准备好的墓室内,于是,后人再也分不清楚哪一座是曹操的真坟,哪一些又是迷惑人的疑冢?过据考古发现,这所谓的曹操的72疑冢,并不是曹操自己修建的,而只是北朝时期东魏、北齐帝王贵族们的一个墓葬群,那么曹操的墓到底在哪儿呢?依然是一个千古之谜。
著名相声演员李嘉存老师是我们这期节目的嘉宾,针对古人的阴宅他说:“古人对阴宅是非常重视的,我们的孔夫子讲过 “唯送死者以当大事”,这死人是一档子大事。他这个坟有关他们家丁今后兴旺不兴旺(的)一个标志。至于曹操这么大的权势之人,他的阴宅一定会非常豪华的,而且也不可能轻易的让后人找到的。
而事实上,曹操一生节俭,甚至连随葬衣物还打着补丁。在曹操所做的《诏令》中,他要求将自己葬在“瘠薄之地”,更对丧葬规格作出了明确要求,即“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就是要穿着平时常穿的衣服下葬,不准用金银珠宝来做陪葬。是历史上提倡薄葬的帝王之一。他嘱臣薄葬的用意,一是为了节约国家开支,安定军民之心,免遭怨恨,为自己留下个好名声;二是为后代及其他大臣树立一个榜样;第三也免得叫那些盗墓者大发横财。第四也是最主要的原因:因为丧葬从简,可不惊师动众,各地驻军仍能坚守岗位,严防吴、蜀两国趁机入侵。由于他不肯为自己的陵墓多花钱,所以他死后几年的时间,陵上的祭殿就已经损坏了。因为没有贵重的金银珠宝等随葬物品,连盗墓贼都懒得光顾了。
不过《三国》里说他是一代奸雄,生性多疑奸诈敏感,有人推测曹操的陵墓“蒸发”是其性格使然。据传,曹操早年也曾干过盗墓的勾当,他亲眼目睹了许多坟墓被盗后尸骨纵横、什物狼藉的场面。因此也为防止自己死后出现这种惨状而为之。这样做,既保护了自己,也使盗墓者无从下手,此举乃明智非常也!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历史上越是比较有争议的帝王,他的陵墓好像也随着是越来越扑朔迷离,要不然就像曹操这种你根本就找不着,要不然就像武则天这样的,你找着也挖不了,包括成吉思汗在内的元朝所有帝王的陵墓都是下落不明。
本栏目又一位神秘嘉宾,著名史学家,北大历史系的刘华祝教授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元朝,蒙古族,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蒙古族的贵族们死后,因怕被盗墓者打扰,他们采取这样一个方法:让后人牵着成群的马匹把这个突出的坟头全部踏平,一场大雨过后,新土上会长出很多野草,使人无法辨认出哪儿是草哪儿是墓地。这种下葬方式就叫做“马踏青冢”。
《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成吉思汗的遗体在运往安葬目的地的时候,为了防止别人知道他的陵墓位置,护送人员将沿途看到的所有人和动物全部杀掉,作为殉葬品。但是,他们唯独留下了一头待产的母骆驼。为什么要留下它不杀呢?是因为他们怜悯它腹中的小骆驼吗?
其实留下这只母骆驼的最终目的,是等这头母骆驼把小骆驼生下来之后,在秘葬之地,当母骆驼面把小骆驼杀死,这时母骆驼就会十分悲痛地号叫。为使来年祭祀时能够找到墓葬的确切地点,他们利用了骆驼特殊的记忆力,把人们引领到秘葬之地。当母骆驼还离得很远的时候,它悲痛地飞奔过去,在小骆驼被杀的地方号叫起来……
骆驼识途是无庸置疑的。安照这种说法,等到这个母骆驼死去之后,岂不是再也找不着这个墓地了?所以说人们至今都找不到所有元朝皇帝的陵墓。
那著名的“马踏青冢”只为古人安静于地下吗?难道“下落不明”又是古人众多防盗措施中另一种方法?
来源:网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