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中湖——沙湖,水乌黑发臭,其水质多年来被环保部门检测认定为“劣五类”,其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氨氮、总磷、总氮、石油类、化学需氧量等污染物质严重超标,是武汉市水质最差的湖泊之一。沙湖周边的学校及新开发房地产项目,也将生活污水不断排向沙湖。
█沙湖至今仍被用于渔业养殖。去年,渔民们共从沙湖中捕捞约25万公斤鱼,其中“98%的都在武汉处理了”,流向了市民的餐桌。
“在沙湖养鱼,是典型的毒水养毒鱼。一个不容争议的事实是,吃了劣五类水养出的鱼,肯定会对身体造成极大的伤害,国家已明确规定:三类以下水体不适宜养殖。”武汉市质检所化验室主任江小明明确指出。
█去年年底,武汉市农业局和渔政部门多次到余家湖村就沙湖养鱼一事进行调研,欲想办法解决此事,但一直悬而未决。
“我们也知道,以沙湖目前的水质,养出来的鱼可能会存在一定的问题。” 洪山区渔政船检港监管理站钱站长说,他担忧的是,假如沙湖真不能养鱼了,近300名渔民的安置问题该如何解决。
█洪山区一位知情官员说:“其实这不是个大问题,只要余家湖村妥善解决,区里重视就可以,现在很多渔民已不是以前的渔民,他们的主要收入都是靠房租和其他,养鱼收入根本不再重要。”
洪山区有关负责人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沙湖污染涉及武昌、洪山两个城区,一旦决定沙湖禁渔,渔民的安置问题可能需要市政府牵头协调。
浓烈的恶臭从湖水中飘出,很远就能闻到;墨黑色的湖水,像是从下水道里流出来的;惨白腐烂的死鱼在湖边随处可见……早在多年前,水质已为“劣五类”的沙湖,就已不适合养鱼。而直到去年,沙湖仍产鱼25万公斤左右,并全部上市销售。
沙湖附近湖北大学的一位老师在博客中写道:“二十年前,来到位于沙湖之滨的湖大,校园虽没有现在气派豪华,但那时的沙湖却一望无边令人神往。夏日的黄昏,湖风徐来,清澈的湖水轻轻荡漾在花红柳绿的岸边……到了五年前,也许是更早,沙湖却遭到了毁灭性的浩劫……沙湖的悲哀不仅在于面积的急剧萎缩,更在于水质的严重污染……可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沙湖的鱼’成了污染的代名词,腥风恶臭,死鱼漂浮的沙湖让人躲之唯恐不及,谁还敢吃这里的鱼?”
乌黑发臭的沙湖
沿沙湖行走,远看波光粼粼的沙湖竟是这般样子:湖水乌黑发臭,像是刚刚从下水道里流出来的污水一般,因沉在湖底的淤泥发酵,湖中不时有成串的气泡向上冒。周边一些小区及市场的垃圾,堆在沙湖周边,被雨水冲刷后夹杂着垃圾汇入湖中。湖畔的死鱼,更让人触目惊心:死鱼被风浪带到岸边,沿途随处可见,很多已被水泡得全身发白,与湖中漂浮的垃圾相伴荡漾着。
5日中午,记者站在远处遥望沙湖,百余亩的湖面显得宽广浩大,还有点烟波浩淼的味道。但稍微走近,首先闻到的就是湖水散发出的恶臭味,湖边找不到一名垂钓者。湖边,数十个排污口正将周边的生活污水源源不断地排入湖中。
湖边的泥土已被染成黑色。一名老人正用铁锹铲着稀泥,一车一车倒进他在湖边开垦的菜地里。
“这泥巴很肥,种菜很好。”老人说。
沿沙湖行走,远看波光粼粼的沙湖竟是这般样子:湖水乌黑发臭,像是刚刚从下水道里流出来的污水一般,因沉在湖底的淤泥发酵,湖中不时有成串的气泡向上冒。周边一些小区及市场的垃圾,堆在沙湖周边,被雨水冲刷后夹杂着垃圾汇入湖中。湖畔的死鱼,更让人触目惊心:死鱼被风浪带到岸边,沿途随处可见,很多已被水泡得全身发白,与湖中漂浮的垃圾相伴荡漾着。余家湖村渔场旁的一个小水港,垃圾全被风浪打到这里,成了垃圾的聚集地。湖边、泥土淤积成的大、小土包,被村民种上了各种蔬菜。
一位已经在沙湖边生活了数十年的老人告诉记者,“想知道沙湖的真模样,就要到夏天再来,那时的臭味很远就能闻到。”老人说,自己这么多年来一直生活在沙湖边,原来还经常到湖边转转,看看风景,但现在“躲都躲不急了”,夏天在家里也不得不关好门窗。
据附近的渔民介绍,虽然沙湖已变成如此模样,但这里每年能产二三十万公斤鱼,是湖边的洪山区余家湖村近300名渔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年产25万公斤“毒鱼”
去年,渔民们共从沙湖捕捞鱼25万公斤左右。“现在沙湖的水位比较低,近两年沙湖被市政府租用作为防汛湖,所以鱼的产量并不算高,且现在沙湖水质越来越差,鱼的成活率也低多了。”
正值休渔季节,在余家湖村的渔场里,记者没有看到渔民的忙碌身影,只见到两名外地老人受雇在看守着渔场的渔船和渔网。“还有些打鱼的工具在渔场里,怕人捣乱。”一袁姓老人说。
广阔的沙湖被一道巨大的渔网分成了两半。余家湖村的渔民告诉记者,那不是围网养鱼,而是为了方便捕捞而设的渔网。整个沙湖都是余家湖村的渔场。
记者从余家湖村了解到,去年,渔民们共从沙湖捕捞鱼25万公斤左右。“现在沙湖的水位比较低,近两年沙湖被市政府租用作为防汛湖,所以鱼的产量并不算高。且现在沙湖水质越来越差,鱼的成活率也低多了。”
据介绍,沙湖里所养的鱼多为鲢子鱼和胖头鱼,因为这两种鱼的繁殖能力和产量较高,且适应能力强,即便是污染发臭的水中,它们也能成活。但这两种鱼太过平常,在市场上卖不出好价钱。
余家湖村一渔民告诉记者,10年前,沙湖水质还很好,每年的鱼产量都在百万公斤以上,种类也多,还能养各种珍贵鱼种。
武汉市环保局多年环境公报显示,沙湖一直是武汉污染较严重的湖泊之一。今年1月的武汉湖泊水质监测统计表上赫然记录着:沙湖水质“劣V类”, 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氨氮、总磷、总氮、石油类、化学需氧量等污染物质严重超标。环保部门称,“劣五类”的帽子沙湖已连续带了多年。“那是武汉标准的劣五类污染湖水。”武汉市环保局一位官员向记者断言。
在今年年初召开的武汉市两会上,人大代表李记泽在提案中描述:2006年检测沙湖水质为劣五类,湖底淤泥量达270万立方米,水下寸草不生。内外沙湖排污口各有11个和7个,每天排入的生产及生活污水总量约12.4万吨。
食用沙湖的鱼会致病?
现在,余家湖村渔民的患癌率远远高过10年前,有多名渔民已被查出患有肝癌和一些不知名的肿瘤,其他渔民患的最多的是皮肤瘙痒等皮肤病,“这些怪病原来在我们村里是闻所未闻的”。
劣五类水质的沙湖中所养殖的鱼,究竟销往何处?它对人会有什么危害?
据渔民介绍,每年4月、9月和春节前,都是余家湖渔场打鱼的时节。那段时间,会有来自武汉各城区的鱼贩子到沙湖渔场进货。
“鱼贩子都是固定的几个人,与我们渔场长期保持联系。”渔民介绍,春节前捕鱼量最大。虽然去年渔场的整体产量不高,但春节前的一季,出鱼量还是有10万公斤以上。
据了解,鱼贩子先将渔民们捕捞起来的鱼运到武汉中心城区几个大型水产市场,再由一些小鱼贩分批到武汉的各个集贸市场。
“现在产的鱼质量一般,价格不高,我们都是就近销售,98%的都在武汉处理了,不可能卖到外地去。”一位渔民告诉记者,“一般情况下,这些鱼都被做成了红烧鱼或剁椒鱼头”。
“鱼头中的毒害物质残留量高于鱼肉5—10倍。”省政府参事周敬利在今年省两会期间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记者在余家湖村采访时,一些渔民自己也认为,现在的沙湖确实不再适合养鱼了。一女渔民说:“沙湖最好别养鱼了,太害人了。”她说,村里多数人都吃沙湖里养的鱼,这么多年来一直如此。现在,村里渔民的患癌率远远高过10年前,有多名渔民已被查出患有肝癌和一些不知名的肿瘤,其他渔民患得最多的是皮肤瘙痒等皮肤病,“这些怪病原来在我们村里是闻所未闻的。”
如今,一度靠水吃水的余家湖村渔民,家庭条件好的再也不吃自己养的鱼了,而是到市场上去买清水鱼。
余家湖村渔民患肝癌和皮肤病的人数增多,是否与长期食用沙湖鱼有关?
协和医院一位出诊专家门诊的张姓专家称,从有关部门提供的沙湖污染物质的化学成分来看,长期食用在这种环境中养殖的鱼,致病是完全可能的,不过是潜伏期长短的问题,“特别是患严重皮肤病的几率非常大”。
专家:
劣五类水养鱼肯定有问题
武汉市质检所化验室主任江小明指出,有些污染物如重金属,容易在鱼体内沉积,被这类污染物污染过的鱼,经检测能得出明确结果。有些污染物质,在鱼的体内可能无法检测,但长期食用这样的鱼,肯定会对人体造成某些潜在伤害。
“在沙湖养鱼,是典型的毒水养毒鱼。一个不容争议的事实是,吃了劣五类水养出的鱼,肯定会对身体造成极大的伤害,国家已明确规定:三类以下水体不适宜养殖。”3月6日下午,武汉市质检所化验室主任江小明向《长江商报》明确指出。
江小明表示,有些污染物如重金属,容易在鱼体内沉积,被这类污染物污染过的鱼,经检测能得出明确结果。有些污染物质,在鱼的体内可能无法检测,但长期食用这样的鱼,肯定会对人体造成某些潜在伤害。
武汉市环境监测中心水室主任周新萌认为,按照国家相关法律规定,目前沙湖水质已为劣五类,失去了水体的全部功能,不适宜养殖。且水产养殖本身也会对水体造成一定破坏。
省水产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汪亮也认为,尽管目前沙湖正在实施截污,但湖泊的底泥因长年污染,含有大量有害物质,湖泊水质难以得到根本好转,在这样的湖泊中是不适宜养殖鱼类的。
作为余家湖渔场的主管官员,武汉市洪山区渔政船检港监管理站钱站长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沙湖一直都属于水产养殖型湖泊,直到现在仍是如此,并依法办有水产养殖证。就目前情况来说,禁止沙湖养鱼是没有法律依据的。
但钱站长也记者承认:“如果依照水产养殖对水体的有关规定,目前沙湖的水质标准的确已不再适合养鱼,这样的水体中养出来的鱼,可能会对食用该湖中的鱼的人身体造成某些伤害。”
钱同时称,长期以来,环保、水质监测等部门只对沙湖水体进行了鉴定,沙湖水养出来的鱼到底对人体有何种危害,一直没有明确定论,“我们渔民也希望能早日看到这个明确的东西”。
渔民安置之难
据了解,去年年底,武汉市农业、渔政部门曾多次到余家湖村,就沙湖养鱼一事进行调研。但一旦沙湖禁渔,近300名渔民的安置是道难题。
知情人士透露,有关沙湖停止养鱼的说法由来已久,但“禁”而不止的真正障碍,还在于余家湖村近300名渔民的安置问题。
余家湖村是一个传统的渔村,村民们世世代代以沙湖养鱼为生。眼下正是休渔季节,渔民们不必到渔场上班。吃罢饭后,他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聊天。现在的余家湖村,已看不出当年渔村的样子,村里的高楼一栋栋拔地而起,原来的渔民已渐渐融入了都市生活。
据了解,现在村里的男渔民每月工资大约500多元,女渔民约为400多元。月工资虽然不高,但渔民们每年都有约数千元的分红。
行走在余家湖村,几乎家家户户门口都挂着“房屋出租”的牌子。一王姓渔民说,靠养鱼的工资只能维持基本生活,村里很多人都在外开出租车,建房子的钱多是打工和借贷凑齐的。
接受记者采访时,余家湖村相关负责人不愿就“沙湖水能否养鱼”的问题多谈,他们最关心的,是如果沙湖真不能养鱼了,渔民们该如何生存,“现在我们余家湖村共有近300人靠沙湖养鱼为生。”
据了解,去年年底,武汉市农业、渔政部门曾多次到余家湖村,就沙湖养鱼一事进行调研。但一旦沙湖禁渔,近300名渔民的安置是道难题。
“我们也知道,以沙湖目前的水质,养出来的鱼可能会存在一定的问题。” 洪山区渔政船检港监管理站钱站长说,他担忧的也是渔民的安置问题。
钱说,去年11月1日正式实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定,所有的农产品在上市之前都将进行严格的质量检验。“如果检出沙湖鱼确实存在质量问题,肯定将严格按相关法律来执行。”
记者走访时,余家湖村部分渔民也表示,沙湖养鱼已不能给他们带来更多收益,且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也会对他们自己的身体带来伤害。一张姓渔民明确表示:“我们也不是一定要养这个鱼,有危害不养就是了,村里能适当给点补偿就可以,我们也不愿做害人的事。”
据透露,沙湖地跨武昌和洪山两个中心城区,也是导致近300户渔民安置问题悬而未绝的关键所在。
3月8日下午,洪山区委宣传部新闻科科长李大庆接受《长江商报》采访时表示:“因为沙湖的污染涉及到武昌、洪山两个城区,因此,一旦决定沙湖禁渔,渔民的安置问题可能就需要市政府来牵头处理,这样才利于两个区的协调。”
武昌区一位不愿具名的官员坦承:“渔民安置原则上不是大问题,重在应该承担责任的部门相互协调好,真正考虑到渔民的切身利益。”
█对话
“劣五类水养的鱼肯定不能吃”
——访武汉市质检所化验室主任江小明
沙湖水质为劣五类,但这样水体中每年都出产数十万公斤鱼流向市场。这些产自污水的鱼,到底有没有问题?近日,武汉市质检所化验室主任江小明接受了《长江商报》的专访。
长江商报:劣五类的水体能养鱼吗?
江小明:有关鱼类养殖的水体问题,国家环保部门和渔业部门有明确规定,三类以下水体是不适合养殖的,因此,劣五类水体肯定不适合养殖。
长江商报:劣五类的水体中养出来的鱼会存在什么问题?
江小明:这要视情况而定,要看水体中存在的污染物的情况。如果水体中的污染物是重金属,那么这样的水体可能鱼类很难存活,这样养出来的鱼重金属会大量沉积,人吃了这样的鱼后,重金属也会到人体内堆积,对人体产生伤害。
长江商报:那么沙湖水中的这些污染物是不是会存在问题呢?
江小明:无论如何,劣五类水体中养出来的鱼,肯定是会存在一定问题的。就目前的科学技术,受这些水体污染后的鱼类存在的问题可能根本查不出来,但问题是肯定存在的,是一个潜在的问题,短时间内查不出来。时间一长,可能问题就会出现了。
█延展阅读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依据地表水水域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按功能高低依次划分为五类:一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二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卵场、仔稚幼鱼的索饵汤等;三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四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五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来源:长江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