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恋不舍的乡情─自然步道协会美浓原乡之旅
2006-03-10
远离台北盆地的凄冷,南台湾暖暖的冬阳,羞怯怯的挂在美浓平原的上方,那凄迷如幻静境的山光水色,那美丽的绿野红墙田园风光,还有那浓浓的客家情味,都让我们这批北部客如沐春风。
当我们一行三十五人,从盆地南端袋口的的旗美,开始进入久慕芳名的原乡时,那满山遍野无限延伸的绿意──一区区的青青禾浪、一洼洼的绿绿烟波,还有正在结实累累的毛豆、红豆园,从马路两旁一直绿到山脚下,于是绿人的心就开始雀跃起来──美浓,客家人的原乡,荖浓溪畔丰饶的大地,前些日子以来就让绿人朝思暮想的地方,热情的把我们拥抱起来。
除了烟叶、蓝衫、油纸伞嘴典型的美浓招牌之外,十年来声誉鹄起的客家美食,也如雨后春笋一样在大街上招摇起来,我们何其幸运,在两天行程之中,在淑英老师安排下,享受三天丰盛的美筵。
满金女士与淑英老师的么妹,她跟同是客家人的夫婿,在乡间的大圳沟旁,开了一家饮食店,简单的门面看来并不起眼,等到一盘盘地道的客家风味──大封、小封、冬瓜封、高丽菜封、客家猪脚、客家小炒、姜丝大肠、白斩土鸡、端上捉时,总是引起一阵惊呼,我们这桌「长官桌┘因为有前后任的理事长──淑英与伯清,还有献身于妇运、环保界多年的来红夫妇,所以吃相斯文一些,其它两桌──特别是解说元那桌,总是先大呼鬼叫一番,然后是众人评头论足起来──他们从各式菜色,认识客家人的生活习惯,然后开始怀疑,怎么拥有这样好的两夫妇,不去大街上开一家大的店,那可能赚更多前钱?
其实,美浓人也曾经赚很多的钱──十几年前,我率外景队来此地拍摄「大河之歌高屏溪┘纪录片时,专研客家传统建筑的李允裴就告诉我,荖浓溪畔的美浓、旗山两镇,在50与60年代就以盛产烟叶、香蕉闻名全台,那时候烟农与蕉农赚了钱,就把旧房子翻修为钢筋混凝土的新楼,当地人称之为「烟草屋┘「香蕉屋┘,可是素仆的客家农人,仍然没有背离祖先的传统──乡间各村庄各角落,仍然在田园风光中,点缀着三合院落的红砖红瓦房,按照比例对衬的横屋,厚实的马背,正厅大门上方「堂┘字在中央的特殊书写方式,再再印证美浓人的客家纯度,以及坚持传统的美德。
那种坚持,就是客家硬颈的经精神,还表现于保乡卫土十年有成的「反美浓水库运动┘上。
在高速公路的游览车上,淑英老师就为大家介绍,当年省政府为了解决南部水荒,在官商勾结下准备兴建美浓水库,就被这群保守的纯朴的客家乡亲挡下来,小虾米对抗大黥鱼居然全胜而归,成了地方自主性反抗运动的典型。当时登高一呼担任「美浓爱乡协进会┘理事长的笠山文学传人──锺铁民先生,现在是高雄县客委会主委,也是旗美小区大学的主任。当时推展运动的三建将,永丰、允裴、秀梅,现在或为文化首长,或为学院讲师教授,而当时还是学生的生祥、秀妃、志扬几人,也都个个头角峥嵘,现在成了官方、民间机构重要领导人。
江山代有人出,美浓人才如此之多,除了从反队运动蓄积的能量,与长期的工作历练之外,美浓的地灵人杰,或许也是因素之吧?
这次连续两天的美浓之旅,淑英老师特别安排两个当地有心人,为我们导览解说,他们精辟详实的内容,以及言词与举手投足之间,传达出挚爱这片土地的浓浓乡情,让人感受尤深。
林俊清先生也是从参与反水库运动之后,开始关切自己生活的家园,现在他的哥哥英清先生,目前担任爱乡会的理事长,他自己则经营「美浓民宿┘,为慕名而来的旅客提供服务。他带我们认识美浓农业源泉的水圳,沿途中介绍美浓农业的变迁、反焚化炉的抗争过程,谈来生趣横生。参观百年老古董的竹仔门发电厂,则让大家开了眼界──这幢建于明治41年,台湾地区第三座水利发电厂,仿欧式巴洛克建筑风格,虽然经过翻修,仍然保有旧时代的典雅气质──特别是经过近一个世纪的沧桑之后,至今它还老牛拖车的继续发电,即使发电量仅有二千瓦,却是能躲过历年来地震风灾的浩劫,现在是全世界最古老的现役发电厂,因而名列古迹之林,令人感慨之余,不得不佩服日本工程师的敬业精神。
黄老师担任我们第二天的解说员,他带大家到美浓第一街看古厝,赏玩街头巷尾的客家风情,那澑转的四县腔客家话,以及如数家珍的娓娓解说,你一定以为她是在地的客家妹──然而,她却是外地嫁过来的福佬妈,刘孝声老师的夫人。
当年我来美浓拍片时,正是反水库运动风起云涌的年代,孝声与廷栋两位本地籍的老师,为我做生态解说──包括美浓溪生态、双溪母树林、黄蝶翠谷时,他们的专业和对于土地的热情,就让我深深动容,想不到十余年后,阿栋随另一美浓子弟吴锦发先生,双双到文建会任职,而我从刘夫人身上,再一次领受美浓人浓郁的乡情。
随后,黄老师带我们到尖山的锺理和纪念馆,参观先辈作家的创作与手稿,由理和先生的长公子──铁民老师亲自解说,让我们对理和先生的生平,以及他在贫病交迫下仍然执着的笔耕文学荒地,最后泊血于案上的稿件上,树立一代文学大师的典范,令人肃然起敬。个人并在文学步道上细细品味,许多台湾文学前辈作家的碑林,读着他们经典的文句,想起前人诗句「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一股思古之悠情油然而生。
这一天风和日丽,又巧值爱乡协进会的后生们,在纪念馆广场举办音乐季活动,特别请来xx歌手xx,一首首悦耳动听的乡村摇滚歌曲,穿越族群与语言的籓篱,融汇文学书香以及和熙的冬日阳光,是丰实的难望的艺术飨宴。
离开美浓平原那天下午,我们饱餐之后,人手一袋的下田,实地体验拔萝卜的乐趣,许多女绿人一辈子没下过田,不知从何拔起,好不容易拔起来,竟是一根根的小箩萝卜,于是四周传来一阵校声,那笑声嚷我想起年轻时期的农村生活,那银铃般的笑声呦──混杂着十二岁的稚气,二十岁的青春梦,三四十岁的汗酸臭,五十岁的安适自在情,以及花甲之后的人生沧凉与、满溢的甘苦与悲欢。
离开美浓平原那天下午,我们心里装着满满的行囊──是眼睛的惊艳,是耳根子安然闲适,是嘴巴里的口齿留香,是心里头暖烘烘的人情味,是大自然中客人与原乡土地之间的恋恋不舍...。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