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来清渭上,凝似楚江边。鱼网依沙岸,人家傍水田。”很多陕西人或许不知道,这首诗中描写的旖旎情景,正是古时的渭河两岸。3月5日,正是“河边看柳”的初春时节,记者在西安市区周边寻访那曾经的“生命河”、“母亲河”,沿途所见所闻令人心情沉重。
地点:草滩附近的渭河大桥
印象:一河污水向东流
新修建的渭河大桥气势壮观,大桥下,不少地方的河床裸露在外,一道狭窄的、看不清颜色的污浊河水裹挟着污物慢慢东流。提起渭河,附近的年轻人几乎没什么反应,在他们眼中,渭河一直都是脏兮兮的。
但在老一辈心目中,渭河曾经那么光彩流动。草滩镇上的李师傅回忆说,过去庄稼靠渭河水来浇灌,水中的鱼虾也是人们餐桌的美味。他小时候经常和小伙伴们在河里游泳,捉鱼……随着城市的发展,现代化工业的污染,鱼虾渐渐死光了,粮食收成大大减少了,村里人都不敢用河水浇地。污染还直接危害到了村民的健康,附近村民近十年来患上喉癌、胃癌的不断增多。
地点:河昆明路段
印象:城市的污水排放沟
河是渭河最大的支流,记者驱车沿河边行驶了五六公里,虽然河堤上依依杨柳吐着嫩芽,仍掩饰不住河水的恶臭扑鼻,不时看到排污口向河内倾泻污水,而且颜色各异,有接近透明的绿色、红锈色,还有黑色,漂浮着白色的泡沫,很多路人皱着眉头掩鼻走过。至于河水的颜色,已经没有准确的词语能够描述,有的地方泛红,有的地方泛黑。
“红的是印染厂的污水,黑的是造纸厂的污水”,住在北何村的何师傅说,现在刚过完年,有些厂还没生产,过上两天来看,排的水才脏呢。
沿着河路行至昆明路段,正巧碰到西安河管理中心三名工人正在清理河道上的污物,工人张师傅说,这里是市政污水进入河的入口,整个城市的吃喝拉撒都流入了河,最后都流进了渭河。
来源:华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