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中国历史上最早污染环境的名人
2007-03-06
  王羲之是我国晋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楷书、草书都写得非常好,特别是草书有很高的造诣。他那篇《兰亭集序》使之流传千古,成为不朽之作。然而,王羲之在成为一代书法大师的同时,他对环境所造成的污染在当时也是非常厉害的,《洗墨池》就是历史见证。
  
  相传王羲之七岁开始练习书法,并达到痴迷的程度,为练好字常常废寝忘食。当然,他所用笔砚也就十分可观,尤其是他经常去家后面的池塘清洗笔砚,常常引起邻居们的不满。一池清澈透明池水眼看一天天变黑,邻人渐渐不敢到池中清洗蔬菜和衣物,池塘的鱼虾也相继死去,水中散发出难闻的气味来。久而久之,这个池塘叫他洗笔涮砚弄成满池污水,成了毫无用处的一潭死水。王羲之用此污染为代价换来了自己在书法上的长足进展,小小少年就赢得人们的尊敬和刮目相看。这在历史书中也有所记载。

洗墨池遗迹

  如果王羲之仅仅只是污染这一池水,那么他的书法也就只能停留在一般书法爱好者的水平上。王在他二十三岁时,曾经出任过一段江西临川太守,他来到这里不到半年时间,又把屋前的池塘给染黑了。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文学名篇《洗墨池》有这样的记载:“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
  
  “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由此可见,王羲之每到一处笔砚不离手,所以他每走一处都给当地带来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当然,他的书法水平也因此而跃上一个新台阶。我们不难看出,他的书法成就是以牺牲池塘水为代价的,他所到之处必有污染;千百年来人们只记得他留下的脍炙人口的《兰停集序》,却很少提及他对当时环境的污染,如果用现代思维方式评判他,他要算是对环境污染最早的历史人物了。
  
  笔者之所以这么认为,是因为一千多年前,在那个没有工业的年代,许多地方还处于比较原始的状态,尤其是像池塘,当时人畜可以共饮,洗衣、洗菜给人们带来很多的方便,由于王羲之一人之爱好,便将清澈的池塘变成恶臭的黑水,导致大家都跟着他遭受环境污染之苦。当然,王羲之对待书法的执着追求,和不言放弃的精神,终使其登上颠峰,成为一代杰出的书法家,也为后人留下了难得的精神食粮和宝贵的书法遗产,这些都值得我们为之骄傲的。
  
  但是,倘若我们今天用现代环境观念和意识形态来分析,回过头去看看那些曾经被王羲之污染过的池塘,难道说他没有给当地环境造成污染吗?说他不惜将墨池或其它池塘作为牺牲品,成就其一代书法大师之美名亦不为过。

来源:情愫论坛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