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目睹中国环境现状之耕地的流失与超载
2007-03-02

    寻找丢失的耕地

    一架直升飞机在万里晴空中匀速巡航……

    飞行状态有些奇特,显然在搜寻什麽……

    机舱里,坐著以中国国家土地局副局长李元为首的一干人马,手里的照相机、录影 机始终在紧张拍摄……

    模型似的河流、村落和土地从机腹下缓缓流过……

    ——这是一架奇特的"侦察机"。管理中国土地的最高政府部门正在侦察自己所管 理的土地。由於官僚机构的层层虚报隐瞒,无论是国家总理、省长还是各级土地局 长,今天已没有谁能够说清或查清自己权力范围内土地使用的基本情况。在这种不 明不白的状况下,中国的可耕地急速流失。1995年8月,总理李鹏在听取国家土地局 官员的"模糊"汇报时,突然想起他有一次从飞机上看到大量土地闲置的情况,便 亲自调拨了直升飞机,要他们从空中去调查。这位一直被民间讽刺为智商过低的总 理,这次终於找到了一个绕过自己手下庞大官僚机构的妙方……

    中国的耕地面积是一个难解之谜。

    官方公布的耕地面积是"约15亿亩"。只见耕地不断被鲸吞蚕食,但报上来的统计 数字永远是"约15亿亩"

    ——平安无事,没有警讯。就象一个人只看见自己遍体流血却丝毫不觉疼痛一样, 预警系统失灵,最高当局不能不感到某种恐慌。八十年代中期,《人民日报》发表 《实事求是摸清土地家底》,指责说:

    ●"目前,全国人口这本"大账"已经查清。但土地资源长期以来没有准数,至今 仍然家底不明。现有耕地面积不实,草地、水面和各种建设用地缺乏精确统计。不 少地方实有耕地数比上报数大,当地的农业单位面积产量掺了水分,并不反映真正 的生产水平。 一些上级机关,明知下面土地面积不准,还层层上报。……"

    对各级地方官员来说,隐瞒耕地面积有明显的利益:提高单产,以示政绩;少报建 设占地,隐瞒中饱;基层乡镇政府还可把私瞒的土地变成自己的"小金库",以应 付各种黑色和灰色开支。对中央政府也不是没有好处,比如可以不断宣布"用占世 界7%的耕地基本上解决了占全世界22%人口的温饱问题",以证明社会制度之成功。 但既然是"计划"经济,隐瞒到当家人头上就太过分了。

    有人根据一些典型调查分析,估计各地实有耕地面积一般比上报数字多出20%左右;

    有人根据近年来的部分遥感照片推算,估计全国耕地面积可能高达22~23亿亩;

    官方公布,四十年来,年均净减耕地400万亩;

    有人估计,近年耕地减少数应在年均2 500万亩以上……

    ——这还真成了一个猜不透的谜。

    从八十年代中期算起,中央政府至少进行了长达十年的努力,仍然理不清这团乱麻 。就在这期间,农业危机应接不暇,农村骚乱暴动此起彼伏。邓小平发出警告:九 十年代要出问题就出在农业上。但情况不明,如何进行行政干预?最高执政者被层 层地方官员蒙上了眼睛。

    於是就有了直升飞机清查土地的一幕。

    这是一个根据多个消息来源拼接而成的故事:

    国家土地局检查组从飞机上轻而易举地看到了大片闲置的土地,并发现了一系列问 题:一些批准建设的土地实际上处於撂荒状态,许多村庄边沿空地面积超过村庄, "空心村"大量存在,公路两侧建筑成串,砖瓦窑"吃地"严重……照片和录影拍 了不少,但清晰度不够,也无法定位定量,更不能反映全局。於是,国家土地局向 中科院购买了卫星资料,联合几所高校,开始制作17个城市的监测图。

    ●"这些卫星照片一做出来,国家土地局上上下下大吃一惊--耕地的损失大大超过 统计数字,城市的发展盲目而不合理,闲置撂荒的土地也大大超过统计和地面监测 的资料……卫星照片明白地告诉人们:近年来,我国城市的盲目扩展和耕地的快速 减少,呈现了一种可怕的趋势。国家土地局决定将这个监测成果向中央领导同志汇 报。"

    有趣的是,当国家土地局正在制作卫星图片的同时,另一个同样具有权威性的机构 --国家统计局--於1996年10月发布最新统计资料,宣称中国耕地面积比上年增长1. 3%。这可能是多年来有关耕地的少有的好消息,但随即被卫星图片证明这是又 一例关於官方统计数字的笑话。

    1996年末,卫星照片两次进入中南海,得到了级别越来越高的重视。

    1996年的最後一天,国务院办公厅作出反应,向全国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对土地现 状进行调查,严令各级地方政府不得弄虚做假,否则将严厉处理。看来最高当局对 庞大的官僚机器,还心存一线幻想。

    等不及新的调查结果,八天之後,1997年1月8日,江泽民提出要看更大的照片。於 是,17张卫星图片被 进中南海的会场。这是国家土地局利用美国的一颗资源卫星 TM於1987、1991、1995年三个时间段的监测结果所制作的大型展板,直观形象地显 示了17个城市侵占耕地的规模和速度。TM卫星的解析度是30米乘30米,任何一小块 土地所发生的变化都逃不出它的监视。严峻局势终於震动了峰层。江泽民惊叹道: "不听不知道,一听吓一跳。"

    2月14日,国家土地局和监察部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对土地变更调查资料严格核实, 对於隐瞒实情者,要追究个人责任。这种连发"红头文件"之方式和严厉之口气, 实际上可算作仁至义尽地暗示了。

    2月18日,卫星图片第4次进入中南海,中国最高决策机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 议立即作出决定,用世界上最严厉的措施来保护耕地。

    4月,国家土地局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立即停止批地,坚决制止突击批地。突击 批地一律无效,突击批地造成严重後果的,要追究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通知:从即日起,非农业建设项目占用耕地冻结一年。 各地必须严格做到耕地只能增加不能减少,并努力提高耕地质量。10月底之前,必 须完成占地情况的全面清查,并依法处理。这种快刀斩乱麻的非常措施,显示了局 势之严峻。

    6月,国家土地局设立了"违法占地举报电话",向全国公布了电话号码。——从这 种鼓励基层民众直接检举揭发的非常举措来看,北京对自己的官僚机器已完全丧失 了信心。

    7月,国家土地局发布通知:非农业建设用地,从严控制十五年。百万人以上城市建 设用地(特别是耕地)原则上不予批准,五十万人以上城市建设用地从严控制。

    ——中央政府的紧急处置事出有因:稍後由国家统计局保护耕地专题组向国民公布 :非农业用途所占用的耕地,是上报数字的2.5倍。

    基本国情与数字

    中国是一个多山之国,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国土总面积65%。难以利用的高 寒荒漠、石山、冰川、沙漠、戈壁等占去总面积1/3,可开发为耕地的面积极为有限 。

    耕地面积约为20亿亩左右,占国土总面积约14%;人均耕地1.6亩,仅为世界人均5. 5亩的1/3稍多;在全世界26个人口超过五千万的国家中,中国耕地总面积与美国并 列第二,人均耕地面积则为倒数第三。

    ……

    按照官方公布的数字,中国耕地总量是15亿亩。但早就有专家怀疑,认为实有耕地 数字可能大得多。在卫星图片四进中南海之後(1997),15亿亩之数更不可靠。

    据香港《南华早报》最近报导:大陆国家统计局一直坚称,大陆的耕地仅有9 500万 公顷(合14.25亿亩),即以世界上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上23%的人口。美国的卫 星照片显示,大陆的耕地面积几乎与美国相等。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组织的65位元 专家,在调查後证实了非官方的估计,即大陆的可耕地在1.3亿公顷(合19.5亿亩) 以上。也就是说,官方数字低估了27%。

    中科院国情研究小组估计的数字是20.89亿亩(八十年代末数字)。何搏传披露的数 字是22~23亿亩(八十年代末数字)。美国农业部认为应有20.52亿亩(九十年代初 数字)。作家马役军报导,飞机航片判读的耕地数大於统计数的一些个案:湖南省 桃源县大45.6%,江西省鄱阳县大75%,山西省吉县大85%,黑龙江某些县大1倍。

    综合分析以上数字,我倾向目前耕地总量为20亿亩左右。

    耕地实有数比官方统计数超出很多,可作何种理解?何搏传先生在十年前就说过了 :"这似乎多少有点可喜。不过,如果这个情况属实,更进一步说明我国农业生产 效率比统计公布的要低得多。而除了在耕地损耗净尽的计算时间上会稍有延长之外 ,并无其他更大好处。"这个"可喜"仅仅是看上去的,因为调查数字之虚 实,不会影响到基本事实。把"用占世界7%的耕地"解决吃饭问题,改为"占世界 10%的耕地"解决吃饭问题,并不意味著中国土地的承载力还有多大潜力。"中国土 地承载力已接近极限"的结论,首先得自於长期的粮食困境,而不是数学计算的结 果。实际上,中国土地承载力已经超过极限。西方学者认为,按照发达国家的农业 生产水平,耕地面积如果达不到人均6亩,是很难长期合理解决粮食问题的。这里的 "合理"二字,应该是包含了生态平衡因素。认为中国土地承载力已"接近"极限 ,显然是只说粮食而不管生态。如果"土地承载力"定义的前提是"在能够维持生 态平衡的状态下",则中国早已超越极限。

    一方面是耕地的承载力已超过极限,另一方面是耕地还在急速减少。

    1994年,李瑞环在一次政协常委会上作了一个关於农用土地的专题讲话,指出中国 正面临"人口日益膨胀,耕地却在急剧减少"的严峻形势。他所披露的统计数字是 :"从1957年到1986年间,全国累计减少耕地6.1亿亩,净减少2.3亿亩,平均每年 净减少790万亩。"这些刚刚统计出来的惊人数字,促使中国政府在精简机构 的同时,即刻设立了一个与土地使用部门没有利益关系的国土管理机构——国家土 地管理局。

    耕地减少量之谜

    耕地是国土的精华。

    综合各种因素,中国每年大约要丧失多少耕地呢?

    这又是一个难解之谜。

    国家统计局保护耕地专题调研组披露:1986—1995年九年间,非农建设占用耕地2 960万亩,并作了一个重要的补充说明:实际数字可能是统计数字的2.5倍。这样一来,九年间非农建设占地就成了7 400万亩,年均占用耕地820多万亩。作家 马役军报告了一个更大的数字:在二十年间,城市、公交、基本建设占用农地5亿亩 (大多是近郊良田),年均2 500万亩。——这两个数字差了3倍。还有,如 果说对於1997年前发表的有关土地使用的统计数字都需要乘以隐瞒系数2.5,那麽李 瑞环讲的三十年累计减少6.1亿亩是否也要乘以2.5呢?

    我查阅了许多资料,竟无从下手:1997年前的统计数字都疑点重重,并极为混乱。 可以说,利用这些差距很大的资料,研究者可以得出任何想要的结论。看来,除了 挣脱这团乱麻,从较为可信的基本数字出发之外,已别无他途。

    ——结果,我得到的答案是令人难以置信的:近年来,每年减少(非净减少)的耕 地竟然约7900万亩。

    本应将计算过程铺陈於正文,就教於学者专家,但考虑到可能对一般读者造成阅读 障碍,只好移入注释,敬请行家赐教。

    以损失大小为序:

    一、城镇扩张侵占耕地约4 500万亩/年; 二、乡镇企业占用耕地约1 000万 亩/年;三、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约800万亩/年; 四、水土流失损失耕 地约600万亩/年;五、农民建房占用耕地约500万亩/年; 六、各类 开发区占用耕地约300万亩/年;七、沙化耕地约200万亩/年; 八、暂不计算部分:废弃土地累计2亿亩,污染土地3亿亩。

    据以上不完全的估算,近年来,每年减少(非净减少)耕地约为7900万亩。

    这一估算显然缺乏权威性支援,其最重要的原因是,自1997年卫星监测结果公布之 後,数十年间建立的中国土地资料系统发生动摇,几乎所有数字都需要重新核定。

    但也有两个"模糊"支援上述估算的旁证:……

    ——到此,可以为近半世纪中国耕地减少的形势勾画一个大轮廓了:

    五十年代初期,中国耕地为16亿亩以上;人均耕地2.7亩,为近半世纪最高值。

    九十年代末,在经过近半世纪大量流失和高强度开荒之後,维持在20亿亩上下;人 均耕地降至历史最低值1.6亩。

    近半世纪流失的耕地,累计数可能高达将近20亿亩。

    根据以上数字,可计算出,近半世纪以来,可能共开垦後备耕地和复垦抛荒地共24 亿亩左右。

    ——简而言之:

    近半个世纪以来,由於以人为破坏为主的各种因素,我们丢掉了近20亿亩安身立命 的耕地。

    在急剧增加的人口压力下,我们又被迫以破坏林地、草地为代价,开垦了24亿亩耕 地,勉强维持著民族生存。

    在统计上,永远会存在一点点微不足道的後备耕地,事实上,从大量开垦林地草地 陡坡地开始,中华民族的後备耕地资源已然耗费殆尽。

    对於一个世界大国这种巨系统,生态环境的变化是渐进的,很难确定那个灾难性的 临界点究竟在何处。事情也许发生在六、七十年代之交。其标志是:毛泽东号召" 农业学大寨",以阶级斗争的方式强行开垦山地,增加粮食产量。从那时起,快速 衍生的生态灾难,终於摧毁了民族生存与环境限制之间极为脆弱的平衡,决定性地 使中国坠入整体性的"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深渊。

    至为悲观的是,在由人口、资源、生态容量、社会制度所给定的大格局下,我们看 不到任何挣脱怪圈的希望。

    《谁来养活中国?》引发的车轮大战

    用一小节篇幅谈粮食。因为耕地危机的直接表现就是粮食短缺。

    1995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著名学者莱斯特R布朗出版了他的新著《谁来养活中国》。预言:在世界粮食产量与捕鱼量增长趋缓或停滞的大背景下,由於下列原因,中国将进入一个粮食短缺的世纪:

    人口持续增长和生活水平提高使粮食需求量急剧增加; 耕地减少的趋势难以避免, 至2030年将降到不足人均1亩; 复种指数已接近最高点,即将开始下降; 本世纪中 叶以来,水资源年消耗量已增长了5倍,将出现更为严重的短缺; 化肥使用量已超 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已接近回报递减阶段; 单产已接近世界最高水准,难以大 幅提高; 几十年过去,大幅度增产的新品种并没有产生;

    ——结论:至2030年,因人口增长和粮食产量下降,中国将缺粮2.07亿吨,等於19 94年世界粮食出口量总和;如果再加上生活水平提高,粮食缺口将高达3.69亿吨, 为目前世界粮食出口量的2倍;到那时,即使中国有足够的外汇,也没有地方能买到 这麽多粮食;中国的粮荒将冲击世界;谁来养活中国?--谁也养活不了中国--只能 寄希望於中国自己。

    布朗在敲过警钟之後,满怀热望地写道:

    ●"虽然这是一个很大的难题,但中国已做好应付这一难题的充分准备,中国在其 历史的大部分时期处於世界科技及工业发展的领先位置,目前也确定了自己的发展 道路。这个发明了造纸术和火药的国家,如今有可能在建立持续发展的经济方面再 次领先於西方,如果成功,中国有可能成为世界其他国家羡慕和仿效的榜样;如果 失败,则整个世界都将为之付出代价。"

    遗憾的是,一些中国学者判定:"由於近年来国际上某些国家和个别人别有用心地 散布‘中国威胁论’的腔调,不管其(布朗--引者注)初衷如何,在客观上恰恰起 到了迎合这部分人心理的作用,从而使其结论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

    1996年10月,中国国务院发表了粮食问题白皮书,批驳布朗。

    同月,国家统计局发布上文提到的那个笑话资料,宣称耕地面积比上年增长1.3%, 其中粮食作物的耕地面积成长2%,以此来驳斥布朗。

    11月,李鹏在罗马"世界粮食高峰会议"上发言,以提高单产和改变食物消费结构 来解决粮食问题,反驳"中国粮食威胁论"。

    同时,一些善於依眼色行事的中国学者也作出了迅速反应。

    有的号召"中国长期从事相关研究的学者应该正确评判布朗的观点"(陈锡文), 有的乾脆反唇相讥:"其实在环境和资源问题上,最应该反省的正是布朗自己的国 家"(康晓光),有人刻意淡化粮食危机,还有人在"养活"一词上作文章……但 时代不同了,大部分参与"评判"布朗的学者,并没有实行政治批判,也有少数学 者公开支援布朗。刘志仁认为,布朗的预测主要涉及了供给及需求两大领域,但实 际上流通领域的问题更为严峻。流通领域的混乱把粮食问题逼上悬崖。发展中国家 解决粮食问题的五大难点(人口增加、耕地减少、政策失灵、投资不足及流通混乱 ),中国均存在。如果不全方位重视农业,重新认识粮食问题的严重性,那麽,中 国粮食出大问题的可能性并不是不存在。权威的《经济参考报》也指出," 土地危机正在逼近我们……假如耕地以目前速度流失下去,中国将在二十一世纪的 初期面临严重的食品短缺问题"。

    这场围攻布朗的车轮大战实质何在?

    我以为,问题的实质是中国的国土承载力极限。

    布朗的反对派们虽然都承认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是粮食净进口国,但又认为中国的粮 食危机将在造成全球灾难之前的某一点上紧急刹车,并以这种惊险的杂技姿势永续 平衡。不管这种论证多麽科学严密,所证明的也是悬崖边上的恐怖的"安全"。其 实,这种论证以及这场"新麦之争"本身,恰恰证明了中国国运已如临深渊、如履 薄冰。虽然,在悬崖边上刹住和掉下去毕竟有所不同,但是,就国土承载力这一问 题而言,粮食(土地资源)再重要,毕竟也只是指标之一。其他诸项指标,比如水 资源、能源、矿物资源、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等等,如果都处於灾难性局面,便是 大势已去。国土承载力是一个巨系统,其崩溃并不需要全部子系统崩溃,甚至也并 不需要其中一个子系统全面崩溃;巨系统中任何一环断裂,都可能引发全系统的崩 溃。承载著我们民族的巨型方舟,早已是险况百出:超载、缺油、船体严重倾斜、 四处漏水、发动机带病运转、传动系统失灵、方向控制系统锈死、海图老旧、雷达 失准、船员苦乐不均酗酒怠工、存粮存水严重不足、船长戒备著集体哗变、高级船 员纷纷或随时准备卷款弃船、救生艇数量不够且已有人驾艇潜逃、乘客们纷纷私撬 船板以备不时之需……——无视全面危机及其不断加重之趋势,而仅在某一单项上 反复缠辩,至少是意义不大的。

    一方面,我也认为布朗的粮食预测大可商榷。到时候,中国可能既无钱买粮也无力 运粮;布朗过於乐观了。另一方面,我基本赞同布朗对中国基本生存状态的悲观预 测,虽然他还是过於乐观了。

    超载的极限

    以一种全史观念看问题,可能避免缠绕细节而把握整体。

    由於国土辽阔而人口稀少,十八世纪前,中国不存在整体上的资源与人口的矛盾, 人均耕地无论升降起伏,与承载力基本无关。

    …… 我们在这里所讨论的土地承载力极限,实际上是指有限土地上的最大人口承载 量。何搏传曾画过一条"最可怕"的中国人口曲线:……

    何清涟说,十八世纪中叶就达到了危机点;我们现在可以补充说,从那时开始,中 国就一直挣扎在这个危机点上。抵抗人口压力,加大土地承载力的途径,不外乎提 高单产和开垦荒地。前者,中国早已采用了世界上最细密而强悍的措施提高单产( 取消传统农业的轮作休耕,提高复种指数;改广种薄收为精耕细作;扩大灌溉面积 ;推广高产品种;超量投入化肥与石油;限制农民改业;以行政指令控制粮食生产 ……等等),在目前条件下,土地的潜力已接近极点。後者,在长期大规模开荒之 後,中国的可开垦荒地已耗尽。如果人口持续增长,而提高单产与扩大耕地已无多 大可能,突破土地承载力临界点的时间已经到来。如果真如国内外专家所言,在可 以预见的将来尚看不到农业科技的重大突破,就等於是说,中国因国土承载力超过 极限而导致社会崩溃的局面--不是即将--正在到来。

    全国人大环境委员会主任曲格平和国家环保局顾问、生态经济学家李金昌指出:" 按照中国的国情,中国最适人口数量为7亿左右,最大(极限)人口数量为16亿左右 ,超过这个数量,就会发生全面崩溃"。

    中国科学院国情研究小组於1988年郑重宣布:

    ●"本小组研究表明,我国目前土地资源生产力--年生产量约32亿吨乾物质,包括 8 000亿斤粮食,其合理的人口承载量为9.5亿人,超载人口约1.3亿人;2000年土地 资源生产力约为35亿吨乾物质,包括9 200亿斤粮食,合理人口承载量为11.6亿人, 超载人口约1.4亿人;我国土地资源潜在自然生产力——年生物生产量约为72.6亿吨 乾物质,按温饱标准计算,其理论的最大承载人口能力约为15~16亿人。在严格控 制人口的条件下,203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资源承载极限;若按目前人口发展趋势 看,2015年中国人口将提前突破这一极限,此後,除非大规模地输入农副产品,缓 解农业资源压力,或者大规模向世界各国输出人口,否则别无他途!"

    这里有三个数字:7亿、9.5亿和16亿。7亿显然是生态平衡点,9.5亿左右是不计生 态代价的粮食安全点,16亿则是生态容量耗尽引发总崩溃的临界点。

    有了这三个参照点,我们目前的状况便不难定位:

    第一,中华民族早已不可挽回地越过了国土正常承载力; 第二,我们正在向生命支 援系统的总崩溃步步逼进; 第三,距离中国崩溃的生死界线,人口是3、4亿,时间 是十五至三十年; 第四,最悲观的预测是:由於中国生态环境各子系统全面告急, 任何时候都会因一环断裂而引发总体崩溃; 第五,最乐观的预测是:人口可能在这 条生死线上停步,亦即中国有可能免於崩溃,而长久地在生死边沿挣扎。

    "以诚实和科学的态度,不抱有任何偏见和幻想,使我们得出一个这样的结论:我 们的国家和民族正处在前所未有的多重危机之中。"

    中华民族曾历经诸多劫难,但没有哪一次如此危重。极而言之,旗帜可易 ,山河不变。遍览历史,无论多麽可怕的劫难,都不曾像今天这样毁掉民族生存的基本条件。

来源:智维网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