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度关注:34路电车的“保卫战”
2007-02-27

  一条无轨电车线路,一个长期受污染困扰的城市以及它的绿色希冀;一个民间的草根组织,一种不同凡响的执著:2006年7月底,兰州公交集团发布消息,准备撤销兰州市唯一环行运行的34路电车!一石激起千层浪,此后至今的半年多时间里,一场由环保斗士发起的电车保卫战“硝烟”不断……

  在某科研单位上班的赵中参与拨打了市长专线,打完电话后,他并未就此罢手。赵中是一个地道的民间环保“斗士”,他的另一个身份是甘肃唯一的民间环保组织———甘肃绿驼铃环保志愿者组织的负责人。几天后,“绿驼铃”发起了一场“保卫电车行动”。

  一则小小的新闻报道,引发一次不同凡响的“战斗”:2006年7月底以来,一场由环保斗士发起的“电车保卫战”在兰州持续至今。

  2006年7月22日,兰州某媒体刊登了一篇有关“部分公交线路调整”的新闻报道,消息称,兰州市将于2006年7月26日正式撤销32路电车,并将于10月26日撤销34路电车。这则看似不起眼的消息一经媒体传播,立即引起了很多市民的关注。

  “34路电车是兰州市唯一的环行线,几乎没有任何污染,为什么要停运?”消息刊发的当天,有市民就将质问电话打到了兰州市长专线。此后的很多天里,市民挽留34路电车的电话接连不断地打到了市长专线。在某科研单位上班的赵中也参与拨打了市长专线,打完电话后,他并未就此罢手。赵中是一个地道的民间环保“斗士”,他的另一个身份是甘肃唯一的民间环保组织———甘肃绿驼铃环保志愿者组织的负责人。几天后,“绿驼铃”发起了一场“保卫电车行动”。

  “起初挽留34路电车,我们只是主观上认为此举不利于环保,但没有技术以及专业的论证,因此,活动开始的时候,我们的工作都是悄然进行的。”赵中说,此前,“绿驼铃”在一次收集废旧电池的环保志愿者行动中,由于对理论知识掌握不够,结果使活动陷入了被动。

  “早在1958年,兰州就开始筹建无轨电车线路,1959年,兰州拥有了第一条无轨电车线路,经过近50年的发展,电车是否真该到淘汰的时候了?当时,我们听到了几种不同的声音,首先是有人反对在城市中保留电车,理由是电车经常性地造成交通堵塞,技术过时落后,兰州公交汽车大多数已更换成天然气,而天然气也属于一种相对清洁的 能源;其次有人认为架设在道路上空的电车线路造成了视觉污染,影响了城市的美观……电车的环保效应和综合经济效应,究竟哪个更重要?”有了上次的教训,赵中乃至每一位“绿驼铃”的志愿者对“保卫电车行动”慎之又慎,他们必须要为自己的行动找到有力的理论支撑。

  2006年8月初,绿驼铃环保志愿者组织同时开展了三项主要的工作:一是向全国各地的公交网站发帖,寻求有关电车环境效益的权威资料;二是向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N RDC )发出求援,希望对方提供电车清洁与否的权威信息以及广泛开展绿色交通项目的工作前景;三是联合兰州门户网站———兰州信息港共同开展了“您对兰州取消部分无轨电车线路的看法”的在线调查(w ww. lzxxg. com)。

  很快,“绿驼铃”所做的这些努力得到了各方的积极响应。重庆一家名为“绿色联合会”的民间环保组织给“绿驼铃”发来了2002年该市“保卫电车行动”的活动情况及相关技术资料,南京、上海等地的电车支持者纷纷以网络留言及来电的方式支持他们的行动。西安的一位环保专家还通过自己的实地调研,向“绿驼铃”提供了有关汽油车、 柴油车、天然气车以及电车四类车的环保效益情况。不久,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N RDC )专家钱京京也给“绿驼铃”发来了权威的技术信息。钱京京称,无轨电车的环境效益是明确的,而天然气车在运行中没有无轨电车洁净,而且还面临天然气资源短缺和价格上涨问题。专家同时认为,大城市中心区保留、更新一定的无轨电车线路,就和保留一些旧建筑一样,有保存城市历史的意义,也有利于旅游业。另外,来自兰州信息港的网络调查结果显示,参与调查的800多人中,66%的被调查人群明确表示支持发展电车,仅17%的人表示反对电车发展。

  至此,兰州34路电车“保卫战”已引起了国内乃至世界环保志士的关注,而引起如此支持和关注的理由只有一个:环保没有地域界限,污染严重的兰州更需要清洁的交通运输工具。

  2006年10月12日,在获得了大量的技术资料后,甘肃绿驼铃环保志愿者组织向兰州公交集团递交了《关于保留并发展兰州无轨电车的倡议书》。公交集团接收了“绿驼铃”的倡议书,但也说出了自己的困难:34路电车线路目前配车15部,平均上座率不到40%,长期处于严重亏损运营状态。对于34路电车的撤消与否,公交集团没有表态。

  当晚8时30分,这十余名年轻人又出现在了兰州车站,并乘上了西行的34路电车末班车。

  十多分钟后,电车行至中山林站,这些年轻人纷纷离开座位准备下车。当驾驶员打开车门之际,这些年轻人齐声大喊了一句:“我爱34!”随后便在车上其他乘客诧异的注视下依次下车,各自散去。面对着这突如其来的场面,没有思想准备的驾驶员及其他乘客都惊奇地看着这些年轻人,一位乘客说:“唉,这些娃娃又在搞恶作剧……

  2006年10月25日这天并不特别,但对于那些长期以来一直关注环保、关心电车发展的环保志愿者来说,这是很不平常的一天,因为这是兰州公交集团公布撤销34路电车的最后期限———此前的消息发布后的3个月时间里,公交集团没有向外界透露任何有关更改撤销34路电车的消息。

  当日中午1时许,一支十余名青年男女组成的特殊小分队在永昌路北口乘坐上了一辆东行的34路电车。“你好!”、“你辛苦了!”……这些青年男女上车后,一边打卡买票,一边礼貌地和女驾驶员打着招呼。也许在行车过程中从来没有接受过如此的礼遇,女驾驶员有点诧异,但还是很有礼貌地回应着。电车开动了,但这些人并不“规矩”,他们拿出相机时而在车厢里合影,时而又把镜头瞄准到车厢之外……这群举止怪异的青年男女引得其他的乘客时时侧目。半个小时后,34路电车到达终点(始发)站——兰州车站,这伙年轻人下车后,转身又走上另一辆西行的34路电车。一个小时后,他们乘着环行的34路电车又回到了兰州车站。

  当晚8时30分,这十余名年轻人又出现在了兰州车站,并乘上了西行的34路电车末班车。十多分钟后,电车行至中山林站,这些年轻人纷纷离开座位准备下车。当驾驶员打开车门之际,这些年轻人齐声大喊了一句:“我爱34!”随后便在车上其他乘客诧异的目光中依次下车,各自散去。面对着这突如其来的场面,没有思想准备的驾驶员及其他乘客都惊奇地看着这些年轻人,一位乘客说:“唉,这些娃娃又在搞恶作剧……”

  第二天早上,很多兰州市民在阅读了当天的报纸后才知道,这群年轻人的怪异举动并非恶作剧,而是兰州的部分网友为挽留即将停运的34路电车而策划的一次“快闪”行动。“快闪”是新近在国际上流行开的一种嬉皮行为,可视为一种短暂的行为艺术。这次“快闪”活动的参加者大多来自兰州市一家户外俱乐部,当他们听说10月25日有可能是34路电车最后一天运营时,便在网络上发起了此项活动,目的就是表达对34路电车的留恋。没想到活动一经倡议,就得到了很多兰州网友的支持,于是便有了这次“快闪”行动,而口号“我爱34!”则是大家在网上讨论所定。而此前在34路电车上拍照留念等活动,也是他们策划的告别34路电车的活动内容之一。

  “当天下午,我们乘坐上34路电车后,大家的心情都很复杂。对于很多的兰州人来说,我们对34路的概念并不只是乘坐时的舒坦、稳当以及环保,而更多的是怀念这辆车给这座城市留下的记忆……”曾参与那次“快闪”行动的网友“小鱼”这样说。

  另一位参与“快闪”的网友“半牙”告诉记者,当天乘车期间,他们多次向驾驶员打听有关34路电车停运的消息,但驾驶员都说没有接到通知。下午,他们又多次向公交集团打电话,还是没有得到明确答复。当晚“快闪”行动结束后,公交集团才有了明确的答复:自公布撤销34路电车的消息以来,许多市民希望能保留34路电车,媒体多次报道,市长热线也多次收到了保留电车的反映……因此,10月26日将暂不取消34路电车!

  对于半年多来的“保卫电车行动”,赵中终于流露出了满意的表情:“有了政协委员的提案,34路电车能否保留、兰州能否大力发展无轨电车等问题肯定会有一个确切的答复,但我想,‘绿驼铃’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保留电车而保留电车,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能在兰州开展一项持久的绿色交通行动,引导人们选择更加绿色和环保的方式出行。”

  每年的12月到来年的1月,是兰州污染最严重的日子。2007年新年前的半个多月里,连续的重度污染让兰州城消失在烟雾中。

  如同这冬季里灰蒙蒙的天,赵中以及所有绿驼铃志愿者的心情压抑到了极点,因为在此之前他们进行了几个月的“保卫电车行动”的效果并不明显:公交集团虽然做出暂不撤销34路电车的决定,但将来是否撤销仍是个未知数。同时,公交集团还表示,2010年,兰州市目前运营的大部分电车将面临报废,是否购买新车“现在还很难说”。2006年12月28日,“绿驼铃”向兰州公交集团递交了《关于保留并发展兰州无轨电车的第二封倡议书》。

  2007年1月的一天,一组来自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的最新数据引起了兰州市政协委员、兰州市归国华侨联合会秘书长周迎平的注意。数据显示,构成兰州污染的元凶由“煤烟型”已经渐渐转变为“尾气型”。为进一步研究现今兰州市冬季大气污染状况,相关大气监测部门采集了不同功能区大气颗粒样品,并对污染源进行了新的研究。结果发现,机动车尾气已经成为兰州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窗外灰色的天空依旧像锅盖一样罩在兰州上空,一个沉重的问题突然涌堵上周迎平的心头:既然机动车尾气的污染危害如此之大,那么为什么兰州再三地叫喊着要撤销电车呢?想到这里,周迎平拿起了案头上一份由甘肃绿驼铃环保志愿者组织送来的《关于保留并发展兰州无轨电车的倡议书》……之后的几天里,周迎平带着“绿驼铃”的几名志愿者先后向兰州市政府、市建委递交了《关于保留并发展兰州无轨电车的倡议书》。

  2月2日,在刚刚召开的政协兰州市第十二届一次会议上,周迎平向大会提交了“建议保留并发展兰州无轨电车”的提案。5日晚8时,该提案顺利通过提案审查委员会的审查。

  “其实,早在2002年,兰州市政府就提出了大力提倡发展绿色交通的思路,并计划将兰州的无轨电车线路由3条增加至9条……但仅过了几年,公交集团却改变了当初的计划,转而准备停运无轨电车,这究竟是为什么?”今年58岁的周迎平曾被媒体评为“ 维权英雄”,近十年间提交有关社情民意的提案100余件,对于公交集团提出的撤销34路电车的方案,他怎么也想不通。周迎平称,对于兰州这样一个重污染的城市来说,无轨电车从生命周期、环境保护、城市可持续发展、旅游业发展、提高公众生活质量等综合效益方面都优于使用柴油、汽油甚至天然气的公交车。

  “34路电车效益差的真正原因,是公交本身的线路重复设置、车辆太多所致,要解决这一问题,优化电车的公交线路是关键。”周迎平说,在此次有关“建议保留并发展兰州无轨电车”的政协提案中,他重点对优化兰州电车线路布局问题提了不少建议。比如,他设想将34路电车改为连接兰州车站—雁滩大桥—北滨河路—银滩大桥—南滨河路—天水路—兰州车站的旅游环行线,此线路既能改善目前34路、31路两路电车线路重复的问题,同时也可方便游客游览兰州黄河风情线。

  再见赵中,记者发现他的精神好了许多。对于半年多来的“保卫电车行动”,赵中终于流露出了满意的表情:“有了政协委员的提案,34路电车能否保留、兰州能否大力发展无轨电车等问题肯定会有一个确切的答复,但我想,‘绿驼铃’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保留电车而保留电车,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能在兰州开展一项持久的绿色交通行动,引导人们选择更加绿色和环保的方式出行。”

来源:兰州晨报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