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桃符题辞是中国最早的楹联
2007-02-26

 敦煌藏经洞出土的编号为S.0610V的唐代文书不但有丰富的桃符题辞,而且可能是中国迄今发现保存最早的楹联。

挂楹联、贴对联是春节的一项重要民俗活动,专家们研究发现,敦煌藏经洞出土的编号为S.0610V的唐代文书不但有丰富的桃符题辞,而且可能是中国迄今发现保存最早的楹联。

民俗专家、天津文史研究馆馆员张仲介绍,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经久延续下来的民族风俗文化,是中华文化重要的一环。

春联最早是由避邪的桃符演变而来的。早从周代开始,中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后来桃符又渐渐简化,以方形红纸画个桃形,再写上“神荼”、“郁垒”的名字代替。到唐朝以后,又在这红纸上写些吉祥话,再修饰对仗,慢慢就形成今天的春联。

编号为S.0610V的文书总长100余字,其中的部分内容为:“岁日:三阳始布,四序初开。福庆初新,寿禄延长……立春日:铜浑初庆轨,玉律始调阳。五福除三禍,万吉殄百殃……书门左右,吾党康哉。”

敦煌民俗专家敦煌研究院研究员谭蝉雪说,从时间上看,“岁日”、“立春日”正是挂桃符之时,从内容看,全是祈福禳灾内容,从句式看,四言、五言对仗,正是楹联格式,而且文中有“书门左右”的明确交代,由此断定该文书为桃符题辞,也就是后来所说的楹联或对联。

过去研究者普遍认为,五代时期后蜀孟昶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流传下来最早的桃符题辞或楹联。

谭蝉雪说,敦煌桃符题辞抄写在文书的背面,该文书的正面还抄有一篇《启颜录》,上有“开元十一年八月五日写了”的末题。根据这一明确纪年和文书的字体、纸张等可以断定,文书中的敦煌桃符题辞抄写年代不晚于唐代,开元十一年即公元723年是其抄写上限,这一时间,明显早于后蜀孟昶所处的五代时期。

来源:网易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