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中华文明比作人体的话,那么汉字就是构成人体组织的细胞。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根,也是活化石(她是目前世界上惟一传承的已有3000年历史的古文字),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最精美绝伦的伟大贡献之一。
我们常说的汉字泛指繁体字,1956年中国大陆推行了简化字(台湾和香港、澳门以及海外华人一直沿用繁体字)。那么简化字有哪些特点,她的实施究竟有什么意义和影响呢?让我们简要分析一下。
一、汉字简化的时代背景:
上世纪初,国力衰微,一些精英救国心切,误以为汉字是中国落后之因。说汉字“难识、难记、难写”,是“僵死的文字”(钱玄同);“汉字真正是世界上最龌龊、最恶劣、最混蛋的中世纪的毛坑”( 瞿秋白);“野蛮”、“又笨、又粗、牛鬼蛇神的文字”(傅斯年); “汉字不灭,中国必亡”(鲁迅)。陈独秀、钱玄同、傅斯年、瞿秋白、吴稚晖、鲁迅等皆主张废弃汉字,拼音化。
1949年新中国建立,1951年拟《第一批简体字表》(收555字),次年2月5日成立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1954年拟《汉字简化方案(草案)》(收798字,简化偏旁56个,废除异体字400个),1955年2月2日发《汉字简化方案(草案)》(把其中261个字分3批在全国50多种报刊上试用),7月13日成立汉字简化方案审订委员会,10月全国文字改革会议通过《汉字简化方案(修正草案)》(收515字,简化偏旁54个),1956年1月31日在《人民日报》公布,全国推行,这就是中国大陆使用至今的简化字(1964年5月文改委出版《简化字总表》,分三表:一表是352个不作偏旁用的简化字,二表是132个可作偏旁用的简化字和14个简化偏旁,三表是经过偏旁类推而成的1754个简化字,共2238字,因“签”、“须”两字重见,实际为2236字。后有微调)。
五十年代,拼音文字进入西方人发明的电子计算机。八十年代初,大陆语言学界有人称“方块汉字在电子计算机遇到的困难,好像一个行将就木的衰老病人”,“历史将证明:电子计算机是方块汉字的掘墓人,也是汉语拼音文字的助产士”。还有学者说汉字是“伪科学”。
虽然都是为了强国,但是对汉字的认知差异太大,所以意见相左。如果真以拼音文字代替汉字,不但众多的专家教授将成为文盲或半文盲,而且全民族正确掌握汉语将成为一场空前灾难(汉语同音字、同音词实在太多,拼音无法一对一准确辨别;中华五千年优秀的文化典籍将成为一堆废纸,之后能读懂的人将寥寥无几,中华文明、文化之传承将因此而断送!)
2001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明确规定:《汉语拼音方案》不是拼音文字,汉字是唯一的国家通用文字。(1985年12月16日,文改会改名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但仍有学者主张以拼音文字代替汉字,还有学者主张“实行双轨制的文字系统”,即“汉字为第一法定文字,拼音字为第二法定文字”的所谓“一语双文” 制)
小结:
选择汉字简化而不是拼音文字的战略观是正确的,出发点也是为了迅捷而轻松的掌握汉字——但是我们并没有抓住根本。因为我们没有找到汉字的基因(DNA)。
汉字是一套完备的系统:字根、字族体系(如著、煮、猪、诸、褚、翥、箸等就是一群以“者”为字根的字族)。相同的字根,是字意的核心,配以不同的偏旁或部首就构成了表意文字(表意文字本身就蕴涵了文化信息基因DNA),这和西方的表音文字很不相同。
迄今我们对汉字的研究还是以《说文解字》为最。其最大的问题是就字论字,没有更科学地以字根、字族为基础系统地研究。目前国内较系统地研究字根、字族的文字训诂学家是陕西省委党校已退休的任学礼教授。
二、简化字方案及特点
简化字借鉴了笔画相连、删减、异体、草书结构等多种途径。
1、简化偏旁部首
1.1草字头:由篆书而来,花、草,现把断开的草字头横画连成一笔,约300字(其中约100字字根等又有简化,如兿为艺)。
另有:勞简化为劳,葉简化为叶,舊简化为旧,蘭简化为兰。
1.2走之旁:连、速等约160字(其中约30字又有简化),省却一点。
1.3绞丝旁:纸、丝等约270字,按草书笔法省却三笔。
1.4金字旁:铜、铝等约350字,按草书笔意省却三笔。(釜、鑫除外)
1.5门字旁:闷、问等约80字,省却多笔。(門)1.6仓字族:舱、苍等。(倉)1.7仑字族:论、囵等。(侖)1.8见字族:现、苋等。(見)1.9贝字旁:贻、狈等。(貝)1.10真字族:填、滇等。(没有按照贝的技巧)1.11马字旁:骗、骏等。(馬)1.12长字族:帐、仗等。(長)1.13专字族:转、传等。(專)(草书结构)1.14车字旁:轻、轴等。(車)(草书笔法,不对称了)15三点水简化为两点水的:凌、净、盗等等…… 一点改为两点水的:冰(水)(笔画反而增加了)
2、 二字合一的(约30字):
云(说话)、雲(云彩)统一为云;發(发展)、髮(头发)统一为发;
后(皇后)、後(后来)统一为后;斗(计量单位)、鬥(争斗)统一为斗;丑(牛)和醜(难看)统一为丑;寜和统一为宁;雜和统一为杂;關和 统一为关;總和统一为总;畫和统一为画;裏、裡统一为里;囬、迴、逥、廻、廽统一为回;餘、余统一为余;松、鬆统一为松;谷、穀统一为谷;几、幾统一为几;徵、征统一为征;曲、麯统一为曲;表、錶统一为表;衝、沖统一为冲;歷、曆统一为历;幹、乾统一为干;復、複统一为复;舉和擧统一为举,游和统一为游等等……
3、取繁体字局部的(约百余字):
飛(飞)、廣(广)、開(开)、氣(气)、雲(云)、電(电)、處(处)、親(亲)、業(业)、務(务)、霧(雾)、兒(儿)、鄉(乡)、製(制)、餘(余)、塗(涂)、鬍(胡)、鬚(须)、麽(么)、條(条)、様(样)、與(与)、麗(丽)、從(从)、時(时)、産(产)、厭(厌)、號(号)、點(点)、虧(亏)、獨(独)、類(类)、幹(干)、趕(赶)、纍(累)、畝(亩)、聲(声)、離(离)、隨(随)、墮(堕)、穩(稳)、隱(隐)、寜(宁)、標(标)、懸(悬)、縣(县)、(杆)、殺(杀)、録(录)、術(术)、係繫(系)、撃(击)、習(习)、豐(丰)、尋(寻)、窪(洼)、凖(准)、築(筑)、鬆(松)、盤(盘)、澀(涩)、殻(壳)、復複(复)、錶(表)、奮(奋)、醫(医)、雖(虽)、啓(启)、嶺(岭)、慮(虑)、匯(汇)、緻(致)等
还有取局部而修改的(约30字):
獸(兽)、傘(伞)、钱(钱)、浅(浅)、還(还)、邊(边)、顯(显)、濕(湿)、斷(断)、爾(尔)、堯(尧)、質(质)、滅(灭)等等
4、 有所创新的(会意):
泪:目之水、体(體):人之本、众:三人成众等等
三、简化字的特点及意义:
简化字约2200多字,基本为常用字,她的推行显示了中央政府极大的决心和魄力,在当时的历史时期也立下了一定的历史功绩,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可以说是功过各半。(简化字共推出了2套方案,其中1977年12月第2套方案在推出后遭到批评和抵制,于1986年废除。我们所说的是第一套简化字)
1、 优点:
不少常用字笔画变得简易,让普通百姓学文化的畏难情绪得以缓解,书写汉字变得迅捷便利。这在互联网时代之前以书写为主的年代是非常合拍的。这些合理的简化字也基本达到了简化汉字的初衷。
2、 不足:
简化字的优点也并不能掩盖其缺点,有很多简化字是很值得商榷的,究其根源,就在于没有搞清楚字根、字族系统。如:
華简化成了“华”,而“花、讹”才是化字族的,这个字族就乱了。而华、花看似相互关联,其实是不相干的;
听(聽)属于耳字族,无耳哪来的听?口和斤组合,变成斤字族了(新、欣、忻、昕等),而廳却简化为厅;
爱(愛)耻、欲等都有心。而愿(願)则加了心;
简化最多的替代符号——又
凤(鳳)、权(權)、观(觀)、汉(漢)、难(難)、叹(嘆)、仅(僅)、鸡(鷄)、邓(鄧)、戏(戲)、对(對)、树(樹)、圣(聖)、双(雙)、聂(聶)等等,完全把不同字族的简单处理了,自相矛盾;
风(風)、冈(岡)、网(網)、赵(趙)、区(區)、卤(鹵):把不同字根简化为X,意不可解,而“虱”并没简化;
跃(躍):原和耀同族,现足+夭,足夭怎么跃呢?
刘(劉),这(這):变成“文”字族,而本意与文无关;
杯,一种器皿,现在变成了木字旁,难道杯须木制?
宾(賓):宾客,宾朋,尊贵与友谊的象征,改为兵字族就不宜;
义(義),义气、义举,上为羊下为我,交叉加点,不知何意?而笔画更烦琐的羲、曦则未简化;
阳(陽)伤(傷)都是易字族(扬、杨、疡、炀等),变异了;
国(國):或字族(域、惑),现口中含玉,与或无关;
钻(鑽)、战(戰):只取形声,变成占字族了;
肤(膚):月与肤联,夫之肉?
闲:门内有月,闲情逸致,现为木,不知何解;
讲(讲)、沟(溝):讲与井本无关,沟与勾仅谐音;
罢(罷):改能为去,不知何意?
叶(葉)、兰(蘭):本属于草,现在变成意不可解;
灵(靈):巫祈祷意味,现为火族,不知何意;
划(劃):形声兼会意字,刀画为划,现为戈+刀,不解;
协(協):按此会意,则“荔”字应该简化为“苏”,而“苏”确是“苏”之简写,而勰则未简化;
卫(衛):行字族,简化后不知其意;
绷:本来是崩字族,现去掉了山,形声字变异了;
灾:火加宝盖头,是宝还是害? 等等……
四、字根、字族的意义:
研究汉字的字根是要抓住字的核心来系统地研究汉字。
如“良”字族:浪、狼、琅、锒、稂、莨、朗、郎、娘、养……
这么多的字,它们意思相差甚远,但为什么却拥有一个相同的符号“良”字呢?可见在造字伊始,“良”成为了字根,配以不同的偏旁部首又构成了别的字,这些看似不相关的字其实是相互关联的。
又如字族:鹃、捐、娟、绢、狷、涓、厌等,口为生命之门,月为肉身之体(月为部首的腿、胳膊、胸、肚、腹、腔、股等),俗语为“儿是娘身上掉下的一块肉”,此字根的意思即是如此,那么加女字旁就是美好,加绞丝旁就是婴儿肌肤之柔薄如绢,加病字头为妇女疲倦之意等等。字根通了,则字族都通了。
五、汉字之未来:
文革浩劫,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破坏是灾难性的,但这只算“斩草”,而国人内心对汉字等优秀传统文化冷落、忽视、践踏,却是真正意义上的“除根”。改革开放至今,国力日盛,我们必须要深入反思传统。
当前的互联网时代,人们从手写转向电脑打字,可以说以识别为主。这时候具备了重新认知汉字的基础和契机,识繁写简是目前最可行的选择。而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还是以字根字族来分类的繁体字(正体字)更具有中华文化信息。其实学汉字并不难,关键在于是否掌握了开启汉字密码的钥匙。对于部分合情合理的简化字我们坦然拥护,对于不合理的简化字也要思考解决的可行办法。
当前的文字工作认为全部写规范的简化字就避免了繁简混杂的局面,其实繁简混杂的原因是由于推出了简化字,而且部分简化字不合理。这些不合理的简化字看似简单了,但破坏了汉字生命的系统而科学的体系,扰乱了汉字字根孳乳的遗传信息密码,将本有构形意义的活的符号,变为死的符号,实际上成了白字工程,这样不利于心灵的锤炼,不利于智慧的开启,不利于思维的联想,不利于快速而系统的识字,不利于文化传统的承继。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二章第十七条:本章有关规定中,有下列情形的,可以保留或使用繁体字、异体字:(一)文物古迹;(二)姓氏中的异体字;(三)书法、篆刻等艺术作品;(四)题词和招牌的手书字;(五)出版、教学、研究中需要使用的;(六)经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的特殊情况。
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同时也统一了文字,这是第一次“书同文”,书同文的伟大结果,就是先秦文化的积淀得以传承下来,成为中国文化之源。现在香港、澳门虽然回归祖国,但在文化、社会交往上存在着繁体字和简化字交流的不便;台湾至今还未统一于祖国,台湾与港澳及海外华人世界,仍然使用着繁体字,祖国完全统一之日,将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书同文”,至于如何“同文”,我们应该相信,历史会在有利于文化传承的基础上做出正确的选择。
汉字应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应建立中华汉字博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