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退渔还湖 洪湖打响生态保卫战
2007-02-17

    解读“抢救”洪湖

    一曲洪湖水,天下扬美名。16日,洪湖拆除围网行动全面展开,记者再次深入洪湖采访。

    船驶进湖区,人们的心情随之沉重。目光所及全是密密丛丛的竹竿和纵横交错的围网,竹竿和围网将湖面圈割成无数个相对独立的水域,如同乱七八糟的水上村庄,湖面上只留下一条狭窄的公用航道。

    与去年隆冬所见情景相比,记者发现,不少水域的水质已渐清澈,一些不知名的水草开着浅色的花儿,围网与围网交叉处,零星出现的荷丛、菰草密生,一股股清香夹杂着从湖面升腾起的水汽,迎面扑来。

    随行的洪湖市市长幸敬华告诉记者,今年,核心区大部分围网没有投苗,水草恢复得快,水质就好多了。

    船入核心保护区,一些残破的围网显示,其主人已无心在此经营,少数座船被拆除后留在湖心的水泥墩和孤零零的竹竿,说明其主人离开此地并未久远。

    在开阔地带,渔民自发地将一根根竹竿拔起,长久被隔离的水域突然开朗,壮阔的洪湖再现在世人眼前。

    当前最紧迫的是退渔还湖,建立新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当前最紧迫的工作是退渔还湖,把洪湖围网养殖面积大幅度压减下来。”湖北省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处处长罗昌文说。

    上世纪50年代,洪湖面积达114万亩,现在湖泊面积只有53.3万亩。1990年以前,洪湖水质整体上处于地表水二类到三类之间,2000年以来,洪湖局部区域水质出现劣五类的恶化现象。洪湖栖息的水禽原来有167种,现在只有40种左右。每年来洪湖越冬的候鸟,由原来的数万只锐减到不足2000只。天然鱼类由1964年的74种,减少到现在的50余种。此外,洪湖水生植物已由472种下降到现在的98种。“围网养殖遍布全湖,严重破坏了洪湖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长此以往,怎谈可持续发展呢?”15日,幸敬华在洪湖市拆围工作动员会上说,拆除洪湖围网,保护洪湖湿地势在必行。

    按湖北省委、省政府要求,到今年年底,核心保护区12.88万亩围网将全部拆除;7月底前,洪湖将完成5万亩的拆围任务(洪湖市4万亩,监利县1万亩);2007年底前,完成洪湖整个围网拆除任务。

    湖北省政府今年已拨付2701万元,用于洪湖和监利两县拆围及安置渔民。

    目前,洪湖湿地管理局和洪湖渔业管理局已被撤销,新组建的统一、权威、高效、有经费保障的综合管理机构———荆州市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已挂牌成立。

    为促进洪湖湿地协调发展,由省发改委牵头,省里多个部门参与的《洪湖湿地生态建设综合规划》正在规划编制。《综合规划》将充分体现保护第一、合理开发、永续利用、兼顾各方、分步实施的原则,做到湿地保护与调蓄、灌溉、渔业、旅游、航运、血防等方面有机结合。

    洪湖湿地保护的立法问题是规范洪湖管理、从根本上加强湿地保护的一项重大举措。罗昌文认为,原《洪湖管理章程》和《荆州市洪湖渔业管理暂行规定》已不适应洪湖湿地保护的需要,目前,《湖北省湿地保护条例》已被纳入省政府法制办今年立法计划,并有望在今年年底出台。

    洪湖面临综合污水治理、围堤整治、江湖沟通等难题,有待进一步破解

    拆除洪湖围网只是洪湖生态综合治理的开端。

    幸敬华认为,洪湖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还需要从湖区污水治理、湿地保护区升级、围堤整治等方面进行综合治理。

    罗昌文说,洪湖修建与长江隔离的围堤后,客观上有利于防洪排涝,但从长江渔汛与洪湖生态考虑,应恢复江湖联系。随着“重建江湖联系,恢复长江生命网络”的理念广泛实践,人们开始从生态角度考虑洪湖闸口综合调度机制。

    洪湖每年承纳上游及周边客水达11.3亿立方米,其中大部分是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为解决径流污染问题,罗昌文认为,要抓紧实施河湖分家工程。

    他说,四湖总干渠和洪湖围堤要加高培厚,在总干渠南堤洪湖入口处应建大型涵闸数处。主汛期开闸调蓄,其它时间上游客水直接通过总干渠入内荆河排入长江。

    要减少洪湖上游污染源,还需调整洪湖周边种养结构。业内人士认为,针对当前洪湖湿地社区复杂情况,应大力实施有利于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社区发展项目,让当地居民和相关利益者积极参与保护区的保护和建设工作,形成社区共建共管的新格局。同时,对某些不适合人居和对洪湖湿地资源依赖程度极高的重点区域和重点人群,还要下决心实行生态移民。“洪湖综合治理措施出台,体现了我们在洪湖湿地管理上观念的改变。”罗昌文认为,过去,人们对洪湖湿地重在开发和利用,走的是竭泽而渔的路子;现在,则是走重保护、合理利用的路子,这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区域经济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

    他认为,省里对洪湖湿地采取抢救性保护措施,将更好地发挥洪湖调蓄防洪、独特的物种基因保护和丰富的淡水产品养殖等作用。同时,洪湖生态治理将为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创造条件。

    他说,随着重保护观念深入人心和加强洪湖生态建设工作卓有成效地展开,洪湖湿地将迎来美好的未来。“要坚决保证洪湖现有53.3万亩的面积一分不减。力争经过5年的治理,使洪湖水草面积恢复到保护湿地的要求上来。”“力争通过3年至5年的努力,使洪湖的水质从现在的4类或5类恢复到3类。”“力争通过5年的建设和保护,使洪湖湿地的野生动植物种群和数量都有增加,并逐步恢复到上世纪80年代初水平。”

    ……谈及去年11月底省委、省政府在加强洪湖生态建设现场会议上提出的系列目标,业内人士认为,通过综合治理,风景优美、生态良好的湿地自然保护区再现洪湖之滨,不会遥远。背景洪湖生态五大突出问题

    1、水质污染加剧1998年以前,洪湖水质总体上处于地表水二类标准;从1999年起,洪湖水质渐趋恶化。目前,水体中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总磷、总氮等4项指标均已超过二类水质标准。其中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已达到三类水质标准,总磷、总氮已达到四类水质标准。

    2、自然景观严重破坏昔日“洪湖水,浪打浪”、“四处野鸭和菱藕”、“芦苇丛丛望无边,水草青青把湖盘”等自然景观已很难见到,如今满眼竹竿和围网,湖面支离破碎。

    3、鱼类种群数量减少在上世纪60年代初,洪湖有鱼类74种,到上世纪80年代初仅有54种。2003年调查仅发现27种,自然捕获量仅为上世纪60年代的1/3。大型经济鱼类越来越少,鱼类个体趋于小型化。

    4、水禽种类和栖居量下降上世纪80年代以前洪湖有鸟类167种,水禽102种;2000年有鸟类133种,水禽70种;2004年初,武汉大学胡鸿兴教授调查,洪湖仅发现鸟类45种,水禽不到20种,过去常见的珍稀鸟类已很少见,水禽栖居量由过去的上百万羽下降到2004年初的不足10万羽。

    5、湿地植被发生变化由于过度采捞水草用于养殖,使有经济价值的水生植物减少,而利用价值不大的植物繁衍迅速,形成优势物种,植被种群结构发生变化。特别是近几年来,少数人盲目引进外来物种,湿地生态受到严重威胁。背景洪湖生态破坏析因

    1、过度养殖和大量施用化肥,破坏了洪湖湿地的生态平衡和水质。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为了防止沼泽化和利用丰富的水草资源,洪湖开始围网养殖。自2000年以后,洪湖围网养殖开始失控,非法围养,过度开发洪湖水面现象屡见不鲜,目前洪湖的围养面积约占湖面面积60%以上,已远远超过湖泊的承载能力。围栏养殖投入大量饲料,加之水草被大量利用,湖泊自净能力下降。

    受此影响,野生鱼类繁衍空间减少,水禽生存栖息地被挤占,野生植物总群数量迅速下降。

    此外,由于洪湖每年承纳上游及周边客水达11.3亿立方米,大量未经处理的工农业废水和居民生活污水直排洪湖,加之水利工程年久失修,湖水交换量小,洪湖水质恶化趋势不断加剧。

    2、管理体制不顺,导致洪湖管理失控。过去涉及洪湖的管理部门主要有:荆州市洪湖渔业管理局主要负责洪湖渔业资源管理和行政执法工作;荆州市水利局主要负责洪湖调蓄工作;洪湖市、监利县的水利局和四湖管理局主要负责湖区周围的涵闸、泵站、堤段的管养工作;林业部门主要负责洪湖湿地自然资源的保护工作;公安部门负责湖区治安;环保部门负责湖区的水质监测工作。由于管理部门多,综合协调难度大,往往形成各自为政、多头管理、管湖“吃”湖的现象。链接洪湖湿地保护大事

    1996年6月,洪湖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

    2000年9月,洪湖湿地被国家列入《中国重要湿地名录》和《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并被确定为优先保护项目。

    同年12月,省政府批准洪湖湿地为省级保护区。2001年3月,保护区组织完成了洪湖湿地保护综合科考工作,编制了《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

    2002年5月,国家林业局将洪湖列入国家湿地保护与恢复示范工程建设项目,下达投资计划1177万元。

    同年10月,省林业局与中科院测地所签订了《湖北洪湖湿地保护科技支撑协议书》,启动了“洪湖湿地保护与恢复示范工程”。

    2004年7月,世界自然基金会与洪湖市人民政府签署《关于洪湖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重建江湖联系项目合作备忘录》。

    2004年6月、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俞正声就洪湖湿地保护两次作出批示。

    2004年6月、8月,省政府组织的调查组两次赴洪湖调查。同年9月、11月,省林业局牵头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又两次对洪湖湿地保护专题调研。

    2004年11月29日,省委、省政府在洪湖召开加强洪湖生态建设现场办公会,部署洪湖综合治理行动。链接洪湖湿地历史演变

    据史料记载,春秋战国时期,洪湖形成最初的静水洼地。其后,因长江与汉水多次泛滥、冲刷,使洪湖上游两侧地带泥沙逐渐堆积,中间洼地潜水不畅,壅塞成湖。

    公元1894年,洪湖的范围为“广六十余里,袤八十余里”;到1932年,洪湖宽39公里,长47公里,面积为1064平方公里(折合159.6万亩);1951年建洪湖县时,洪湖面积约760平方公里(折合114万亩)。在此之前,洪湖一直呈现天然生息状态。但此后,随着洪湖周边人口数量增加,洪湖生态经历了三次大的危机:

    1、从1955年开始,为了备战备荒,洪湖市相继修建了洪湖隔堤、新滩口排水闸等工程。江湖被隔断,洪湖四周大片滩地被围垦或分割成小湖。

    2、上世纪70年代,为响应上级“插到湖心,收到湖底”的号召,新建一座23孔、设计流量为每秒800立方米的大型排水闸———洪湖新堤大闸。通过抽排湖水,组织劳力机械围湖造田,洪湖共修筑外垸16个,造田面积近20万亩。

    3、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因过度围网养殖,水体受到污染,洪湖生态再次遭到严重破坏。

来源:湖北日报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