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 你应该了解的这些典故
2007-02-16

    虽然咱们中国人开口闭口有五千年的历史,但是很多历史典故现在知道的人越来越少了,越来越多的人只知道好莱坞电影,日本漫画。其实这些历史上真实的浪漫传说,不应该在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里消失。
   
    这些典故呢,也许可供各位酒桌上装装B,也可以供大家泡泡妞,什么都没用的话,就以后讲个自己的子孙听吧。让他们知道,我们的祖先是如何的浪漫幽默潇洒的活着,让他们知道,这些东西融在他们血里,刻在他们的脊梁上,让他们知道,五千年的历史值得他们赌上自己所有的自信与骄傲。文明,在于传承,而不在于遗忘。
   
    典故一:岳父泰山老大人
   
    首先,各位毛脚女婿登门拜见泰山老大人可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可是为什么要把妻子的父亲母亲称为岳父,岳母呢?
   
    这件事得从唐朝说起,唐玄宗曾到泰山封禅,封禅是我国古代最隆重最盛大的礼仪之一。其意义在于告命于天,必须皇帝和臣子一致认为当今天子对天下有莫大的功勋才可以告成功于天。
   
    这个就有一定难度了。首先昏庸的皇帝遇到正直的臣子是不可能的,其次吹捧的臣子和有自知之明的皇帝也是不可能的,最后,除非盛世皇帝或开国皇帝,想封禅的皇帝就得有在史书上留下昏庸之名的心理准备,不仅如此,连大臣们也要落得个阿谀奉承之名。
   
    唐玄宗应该说是一个勉强够格封禅的皇帝,这次封禅主官就是封禅使是中书令张说,即为当朝一品之职,随行人马车驾数千浩浩荡荡。封禅对于官员们也是件高兴的事,因为这是一个免费升官的机会,大家一起升一级官长一级工资是跑不了的。可是呢,有的人就乐的马子有点大,唐玄宗封禅完毕从泰山下来后突然看到身边一个侍从官(做起居注之人)郑镒一下从九品官员一下升到了五品官员,就奇怪的问:“郑镒啊,你的官怎么升的这么快呢?”郑镒当然张口结舌无法回答,这个时候呢唐代的著名笑星、俳优艺人黄幡绰就在旁边说了:“皇上,这全赖泰山之力啊。”大家哈哈一笑,这事就此抹过,因为封禅升官本来就是一个潜规则,但是为什么郑镒升的这么快,呵呵呵呵,大家猜一猜啊
   
    ……
    ……
    ……
    ……
    ……
    ……
    郑镒娶了张说的千金啊。
   
    正是仰仗了妻子的父亲借泰山封禅的机会,郑镒才有机会从九品一下升迁到五品,因此呢从此就称呼妻子的父亲为泰山,又因为泰山是五岳之首,仰仗五岳之首的力量,故称岳丈,岳母。
   
    故事之二,故剑情深
   
    这个典故现在用的已经不太多了,但是我相信如果人们知道其背后的故事,一定会为那痴痴的爱情而感动,浮想当年吧。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武功最盛的皇帝,是最大男人主义的皇帝,他可以金屋藏娇,可以一而再,再而三的废皇后,可以任意屠戮自己的儿孙,可以在晚年痛定思痛下罪己诏来反省,但是我依然不喜欢这个皇帝,也反感那些吹捧他的影视剧,正是由于他,“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之”矛盾的存在与消亡,强盛的汉就这么的去了。
   
    当然我要讲的不是他的故事,而是一个叫做刘病己的小年轻,没错,他姓刘,皇室血脉,但是这是他一生不幸的开始,在他一出生一场巫蛊之祸,死了数万百姓
    ,两个宰相,两名公主,还有皇后曾祖母,以及皇太子祖父全家。作为太子一脉的唯一幸存者,刘病己能保住这一条小命已经是一个奇迹了。
   
    即便如此,刘老猪依然不想放过自己的孙子,只因为一句:“有王气在东监”的相士之言,就派使者持三尺龙泉来取自己4岁孙子的性命,我根本无法想象汉武帝是怎么样的一种心情,他真的敢去直眼面对自己4岁小孙子血淋淋的头颅吗?
   
    所幸的是正直的监狱长保护了刘病己,当初就是他还了两个同是罪犯的乳母养育了病己让还在婴儿就惨遭灭门的刘病己(灭他的门还是他自己的亲爷爷)后来刘病己在市井中长大,娶了许平君为妻,许平君的父亲是刑余之人,是监狱长的部下,本来监狱长喜爱刘病己打算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但是毕竟恐惧于皇族的血腥政治,最后刘病己娶的是糟糠之妻许平君,这两个孩子,其实是在那监狱的深墙里一起玩大的吧。
   
    然而,刘病己与许平君剩下了一个乖巧的儿子,这年,刘病己还未到18岁,幸福快乐的生活就这样持续着,也许真的老百姓要比皇帝生活的快乐的多吧,可是,刘病己的血统注定了,这是被诅咒的血。
   
    聪明绝顶的汉昭帝刘弗陵可惜不能长寿,二十出头就撒手人寰,甚至连后代都没有留下,重臣霍光带领群臣首先迎昌邑王刘贺继位,可是仅仅继位27天,刘贺就被数落出一千一百二十七条罪状来,从此被赶下宝座。现在的皇帝不是强势皇帝,真正的强势者是霍光,这个中兴名臣。
   
    接下来继位的是……刘病己,汉宣帝。
   
    这样那光彩夺目的大馅饼突然就到了刘病己身上。刘病己那前十八年,说得好听点是接近百姓,体察了很多深宫中皇子无法体察的民情;说得难听点,对不起了,就像其高祖刘邦一样,是个市井无赖。我情愿相信这近二十的平民生活给刘病己更多的是正面影响。在掖庭中他大概也接触了不少宫闱争斗,至少是耳闻,或者是由于身份特殊而敏感,或者就是天性聪颖,刚登基的刘病己已经显露出智慧。
   
    已改名为刘询的刘病己深知霍光的位高权重。作为武帝的托孤忠臣,霍光的确是兢兢业业为汉家天下着想,但他扶起昌邑王,又把他拉下宝座的能力也不能不让刘询感激之余有几分忌惮。于是刘询对霍光是礼敬有加。“大将军光稽首归政,上谦让不受;诸事皆先关白光,然后奏御。……及昌邑王废,光权益重,每朝见,上虚己敛容,礼下之已甚。”简言之,终霍光之生,刘询对他都是言听计从,百依百顺的。
   
    就只除了一件事。一件让霍光不喜,群臣不乐的大事。这就是立皇后。当时众公卿都认为霍光之女是最佳的皇后人选,甚至于集体上书。为什么?因为霍光与皇室联姻,于霍光是固崇,于皇家则是笼络权臣,于众臣则是更加紧密的团结在以霍光为首的领导班子周围,既然老霍与天子都成了一家人,那么大家多讨好老霍也不算忤逆天子吧?
   
    这时候,皇帝却下了一道莫名其妙的诏书,我在贫微之时曾经有一把旧剑,现在我十分的想念它啊,众位爱卿能否为我将其找回来。(“上乃召求微时故剑”——《汉书》)。总算群臣也是揣摩上意的好手,开始一个个请立许氏为皇后。
   
    故剑情深的浪漫典故从此开始流传,这是中国历史上一道最浪漫的诏书,一道王子对贫女的许诺,即便我害怕霍光,即便群臣们害怕霍光,即便这个天下让我去委屈求全。但是我不能没有你,在我困顿的日子里,是你支持着我,给我幸福,给我快乐。我们那欢乐的时光,我必须让你,母仪天下,因为你才是我真正最爱的人。
   
    许平君是历史上最幸福的皇后吗?应该是,因为只有她是与自己爱的人自由恋爱,幸福生活在一起的,只有她才能感觉到故剑情深的感动,三宫六院,宫怨深深,但是这里也有一曲传诵了2000年的伟大爱情。
   
    然而,皇家的血统必然是一个悲剧的诅咒……
   
    许平君立后第三年,再一次幸福的怀上了病己的孩子,就在她生下这个帝国的小公主的时候,霍光的夫人霍显买通女医淳于衍,用产妇忌服的虎狼药送许后归了天。史书上自然不会记载刘询的悲痛,他只能接受这产后血崩的事实,把爱妻葬在了自己百年之地——杜陵的南园。南园遗爱……为什么幸福不能长久,为什么那个不懂政治只是陪伴在我身边的人要为政治而牺牲,南园遗爱,千古帝王唯一叹,中国的帝王居住在红色的血与黄色的金之中,真正快乐的能有几人。
   
    南园遗爱,故剑情深,唯一的爱也要牺牲在政治旋涡里。
   
    霍光的女儿成君如愿以偿地入宫做了皇后。不过,这只是另一出悲剧的开始,成君用一颗女孩子的心爱着自己的丈夫,悉心抚养平君留下的儿子,她的内心一定想成为一个好妻子吧——可是她是霍光的女儿。到了霍光逝世以后。刘询对于他如芒在背的积怨,再加上有关许后死因的丝丝风闻,终于到了爆发的时候。霍氏被灭族,皇后也顺理成章地被废。汉宫怨,君不见白头。
   
    被诅咒的皇家血统。被诅咒的皇家政治。
   
    可是我们却记得故剑情深,我们却记得这份不离不弃……
   
    还有南园遗爱吃醋的典故
   
    本来这个可以不用写,因为前段时间某著名老风流少年师奶杀手主演的电视剧上映,也算是台湾人不错,不敢数典忘祖,给咱们这些越来越去中国化的大圈人又解释了一个典故(类似的例子还有以前的《金牌冰人》解释了冰人这个称呼的由来)
   
    不过有几个MM非要嚷着说不知道,那我就再讲一遍吧。
   
    这回我们说的是房玄龄的老婆。
   
    这是唐代《朝野佥载》里记载的一个小故事
   
    房玄龄怕老婆
   
    很有名,一直不敢娶小妾
   
    有名到唐太宗想赏几个美女给自己的爱卿,结果连一向正直的魏征都说:“这个恐怕不妥,皇上你这是害老房啊,要是让他家那口知道了,老房不得安生啊。”
   
    皇帝不信,就怕内侍去房玄龄家里去打探口风,结果真不得了了,一哭二闹三上吊,外加一顿拳脚撕咬,老房衣冠不整几乎不能上朝,皇帝心里乐子大了,于是御驾来老房家里掺和,下旨:不可胡闹。
   
    又下旨,天子欲赐十二名女子于房玄龄照顾饮食其居,以表彰房丞相为国操劳之苦,如果你应允这件事,那么这里有美酒一杯,自此以后和和美美,如果你要嫉妒你们家老公,不允此事,嗯,朕赐你毒酒一杯,诏曰:“若宁不妒而生,宁妒而死?”
   
    房氏“宁妒而死”拿起毒酒一饮而尽
   
    结果呢?
   
    不过一杯醋而已,浓浓的酸意里却浸透着对夫君无限的爱,宁可死,也要吃醋
   
    吃醋的女人是不讲道理的
   
    吃醋的女人也不能说是错的
   
    比唇亡齿寒更寒的典故
    
    唇亡齿寒这个典故出自左传,但是在那个春秋战国混乱的时代,远远有比唇亡齿寒更寒的典故
   
    韩楚交战,韩国为小国,急谴使者外出求救,来到秦国的这个使者叫做尚靳,当时秦国的国君是昭公,但是真正把持国政的却是穰侯魏冉和昭公的母亲宣太后,无论尚靳说的天花乱坠,秦国就是不愿意出兵(具体原因,大概与秦国正在进行西进战略不愿意与楚国正面交锋有关)后来尚靳急了,居然就在咸阳著书立说指斥秦国不义。
   
    秦国脸面上也不好看,见打发不走这个牛皮糖,干脆来了个更绝的,由宣太后召见使者尚靳。
   
    宣太后是战国时期乃至我国古代的著名美女之一,青年丧夫,风韵尤存,见到尚靳进殿一双脉脉含情的眼睛在尚靳身上上下扫来扫去。
   
    尚靳本来以为宣太后召见事情大有转机,没想到一个成熟MM与自己对上了眼,被电的不知所以,所幸,国家大事在身不可耽误,当堂慷慨承词,洋洋洒洒把唇亡齿寒的道理说了个通彻,自以为可以打动这个在宫中没有见识过什么大世面的未亡妙人。
   
    宣太后终于开口了:“尚帅哥讲的好有道理哦,不过以我妇人之见……”
   
    下面就是载于历史当庭史官记录下的话语“妾事先王也,先王以其髀加妾之身,妾困不疲也;尽置其身妾之上,而妾弗重也,何也?以其少有利焉。今佐韩,兵不众粮不多,则不足以救韩。夫救韩之危,日费千金,独不可使妾少有利焉?”
   
    尚靳哭了,是的,尚靳真的哭了
   
    他被耍了个通透,秦国根本没有出兵的意思,宣太后出面不过是把无赖嘴脸摆到了及至——我们就是妇人之见,你们爱说什么说什么去吧,我们根本不在乎。
   
    秦国并非不想和楚国作战,不过确实是时机未到,没有任何的好处,后来宣MM(嗯宣其实是尊号不是名字)任用武安君白起,千古杀神,打的楚国赵国屁滚尿流的时候却一点也没有迟疑。
   
    那么宣MM当初到底说了些什么啊?
   
    这段话翻译成白话就是:
    “帅哥啊,美女我当时侍奉死老公的时候,他坐在人家身上,人家就会觉得好累的耶。可是他整个身子趴在人家身上的时候,人家却一点也不累的吗!这个是为什么呀,帅哥应该知道的咩,因为后面那个姿势是老公和人家嘿休嘿休的时候啦,老公的大棒棒插的人家好舒服啦。那么帅哥你要我们去帮韩国,发兵少了没用,发兵多了日费千金,你们韩国又能给我们什么象嘿休嘿休一样爽的好处呢?喏,帅哥你说对不啊。”
   
   
    两千年后,清朝的王士桢对宣太后这段语录唉声叹气,说:“此等淫亵语,出于妇人之口,入于使者之耳,载于国史之笔,皆大奇!”
   
    所以说王士桢永远都登不上朝堂之高,你管它说的都是些啥呢,只要达到了国家目的,就都是管用的话。
   
    尚靳拿嘴唇牙齿来打比方,谁知道宣太后水准更高,全身都上阵了,区区唇齿部分岂能敌得过全身乎哉?再说宣太后的道理浅显易懂,只要是正常人就不敢说自己听不明白。于是尚靳不得不败下阵来。
   
    妇人之见远比唇亡齿寒更寒
   
    典故之钱可通神
   
    钱可通神这个典故隶属于一个贵族家庭,河东张。不知道大家认识不认识前段时间的汝南周公子,这河东张便是和汝南周一样赫赫有名的高门六大姓之一。
   
    高门六大姓到底牛B到了一个什么程度,也许以后我们讲的一个典故:皇帝的女儿也愁嫁里会讲到。当皇帝赐婚高门六大姓都不屑一顾的时候,那才真正是把清高的贵族气质展现了个淋漓尽至。
   
    河东张在唐朝时又被称为三相张家。
   
    第一代张相乃是开元名相张嘉贞,第二代张相其子张延赏,第三代张相其孙张弘靖,爷孙三人上演宰相帽子戏法,不仅在唐朝,在中国古代也是仅此一家别无分号的。再加上,张延赏的老丈人苗晋卿苗相,女婿韦皋(挂中书令衔,享受宰相级别待遇),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什么叫真正的权势熏天。正因为如此,李肇在他的《国史补》一书中评选张延赏的夫人苗氏为唐朝最为尊贵的妇女(当然这个评选的第一条标准是剔除了皇族,否则的话,武媚娘公公是皇帝,老公是皇帝,儿子是皇帝,孙子是皇帝,本人是皇帝,别的MM根本无法比啊)
   
    然而,就在这样的权势下,钱可通神这个典故却是出自第二代张相张延赏身上。
   
    说张延赏在地方任地方官员的时候,有一次下决心要查一个积年弊案,下属们都纷纷反对,反而激起了张延赏的雄心,没想到第二天一早上,张延赏楼下一匿名人士回帖:不要查了,我给你三万mp摆平这事好不好?
   
    张延赏大怒,立刻把所有属下找来要求全力查案,没想到过了两天,匿名人士又回帖了:五万,你罢手吧。
   
    张延赏这次看完后冷冷一笑,把手下抓来打了顿板子:“三天,三天内给我结案。”
   
    没想到的是隔天的清早,张延赏来到办公室的时候却发现匿名人士直接另发一帖在他的桌子上:“姓张的,不要不识抬举,十万贯拿去,此案休提。”十万贯是什么概念?不知道,也许,相当于一个小县的全年GDP吧。
   
    张延赏这回真的沉默了,再也没有过问过,后来有人提起此事,张延赏一声长叹:“钱至十万,可通神矣,无不可回之事。吾惧及祸,不得不止。”
   
    当钱一旦到了足够的数量,便可买通鬼神,即便是三相河东张,也不得不考虑其中的分量了。
   
    运笔到此,少许疑惑,我party又不信鬼神,难道良宇、晓华同志也害怕钱可通神吗?
   
    典故之才高八斗,学富五车
   
    这两个典故通常一起使用,用来比喻一个人学识丰富,才具逼人。但是我个认为:才高八斗的水准要远远高于学富五车。
   
    学富五车语出《庄子·杂篇·天下》篇:‘惠施有方,其书五车。’惠施是战国时哲学家,是名家的代表人物。当时的书籍多为竹简,堆积到一起就要用车载牛拉,汗牛充栋,书多,又能学进去,当然可以称的上是一个大学问家,王安石《赠外孙》诗云:“年小从他爱梨栗,长成须读五车书。”提倡不要压抑孩童爱玩个性,到入学年龄再塑造可造之才可以为十一世纪的素质教育改革家。
   
    但是,学富五车与才高八斗,根本就不是一个水准的。
   
    为什么?
   
    这是刻苦勤奋者与天才之间的差距。
   
    我们小时候常常听老师说爱迪生叔叔说过:成功就是九十九分的汗水加一分的天分。年少无知的我们倍受鼓舞,自以为可以通过九十九分汗水的努力可以成为下一个一生发明上千,凭专利可以吃到重孙子那辈大发明家。可是长大以后再一翻书,我们才绝望的发现,人家爱迪生叔叔还说了,可是最重要的就在于那一分的天分……
   
    我现在吧就是觉得把后面半句删掉的人有点不太厚道,虽然鼓舞人努力是劝人向善,但是所有人都应该从小知道自己到底能吃几碗干饭,不是每个人都是天才,一个社会需要的是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专长。我一从小学到初中同班的同学曾经梦想能成为一名绘画艺术家,甚至放弃学业去师从美院教授画画,现在也仍在画画,在大街上开着清洁车画画,这当然不能和相声里所说的是一样一样的,我认为凭借该同学的勤奋与理想,画家不一定是他最适合的职业,但是他完全可以象他曾经暗恋过的一名女生一样报考园林环境专业……
   
    闲话扯的有些远了。
   
    才高八斗的那个是五千年历史上的风流才子,并不是所有人能学来的。其人是谁,正是诗圣曹子建。呵呵这里卖了个大大的关子,顺便讲点小常识,杜甫称诗圣这个据考据颇为晚近,甚至有提法认为是我朝建国后以杜甫诗歌明民间疾苦,体现阶级斗争才尊其为诗圣,这个说话颇近荒谬,老杜休提三吏三别,独一览众山小一句既可超凡入圣。总之在杜甫之前,被尊称为诗圣的人是小帅哥曹植。
   
    曹小帅也算是千古风流人物,意淫自己大嫂搞出了绝世名篇洛神赋,这个境界可比我们现在有些喜欢边看A片边打手枪的宅男高出不知凡几。甄密这个绝代MM也从此从悲剧的命运中走出,走向了封神的圣坛,洛神甄密,我想在漫长的黑夜中,她必定是无数士大夫心目中的武腾兰。她有些轻佻,有些神秘,有些庄重,有些可爱,她是炎黄一族共尊的性感女神,为了人不识XXX,便做皇帝也枉然。
   
    当然,贪恋大嫂美色是要负出代价的,同为文学家的大哥曹丕文字功夫比不上曹小帅,政治手腕却要比曹小帅强了太多,于是又有了我们这个民族可以在无数个夜晚讲个自己后代的伟大故事:七步成诗。
   
    七步
   
    诗成
   
    不成
   
    则杀头
   
    除了天才,还又谁能做到?虽然三国志等史书记载的七步成诗与我们现在流传的典故有很大区别,但是曹子建的才气,无疑震撼了整整一代人,震撼了以清高自居的建安风骨,震撼了千百年后的我们,只有读洛神赋,我们才知道原来思念可以这么美,原来单恋的情愫可以附在文章上感动千年后的读者;不仅仅是洛神赋,曹子建留给了我们太多的惊讶与震动,原来天才就是这样,仿佛如上天派来的缪斯,他是神邸,来向你宣布艺术的力量。
   
    正是这样具有震撼力的天才,最后在我们的历史上又为我们留下了才高八斗的典故。
   
    “天下之才共十斗,曹子建独居八斗,我得一斗,他人共分一斗”
   
    这话出自谁之口?狂放不羁的谢灵运,我认为他说的也对也不对,确实即便今天,天下的大多数人的才华加在一起连给曹植提鞋也不配,但是我们的民族里不仅有一个才高八斗的曹子建,我们有无数的天才,无数的英雄在历史的天空中为华夏点亮了星光。
   
    才高八斗,学富五车。
   
    华夏千年天才在上,天下学人当共勉之。
   
    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典故
   
    三人同行七十稀,
    五树梅花廿一枝,
    七子团圆正半月,
    除百令五便得知。
   
    这是明朝《算法统宗》里记载的一首诗,看似怪异,实际上却蕴涵着一个叫做“中国剩余定理”的东东,民间流传的典故“韩信暗点兵”就与此有关,看来韩信不仅是军事天才,也是个数学天才,聪明人一至如斯。
   
    但是我们今天讲的不是韩信,关于韩信的故事我们有很多机会再去讲。我们今天讲的是人生七十古来稀。
   
    现代人大都知道古稀之年,也知道杜甫有诗云“人生七十古来稀”
   
    但究竟为什么杜甫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呢?这与他当时的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唐朝规定,官员七十致仕,就是到了七十岁你就可以退休了。但是大家也知道以古代人的卫生水平平均寿命,又有几个能活到七十岁呢?即便到了七十岁又有能安稳的做一辈子官。或罢免,或外放,或株连,在皇帝的帝王家术里,臣子并不一定是值得信任的,综观二十四史,能善始善终者又能有几人?霍光?张居正?生为名臣,死后族灭,情何以堪。故而,人生七十古来稀,是在感叹人生到了七十的那种境界吧。
   
    当然,人生七十古来稀也不是一味的沉重。武则天大周朝的时候,兵部尚书候知一年满七十了,上面通知老候致仕,没想到老候不愿意退,上了道表示自己欣逢盛世,心情舒畅,身体健康,再干上几年也不成问题。为了证明这一点,侯知一在百官上朝时当着圣上的面展示自己的身体状况,史书上是这样形容他的这一举动的:“踊跃驰走,以示轻便。”七十岁老头,还要来个大运动量的showtime,让人忍俊不止。
   
    还有唐中宗时的唐休璟八十多岁时被返聘,任命为太子少师。景龙四年清明时节,中宗组织了一场游园拔河比赛,计有一品文官十人,大将军三人,驸马两人参加(史书上确实是这么记载的,至于公平不公平完全不知道)唐休璟一屁股摔地上半天爬不起来,唐中宗、韦后笑得直不起腰来。连我等千年后阅到此段,也半是嬉笑半是怜惜,真可怜一老头。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尤其是在唐朝那讲究出将入相的年代,人生七十也并非稀有啊,狄仁杰,柳公权,郭子仪这些朝廷重臣到了七十也不准退休的。中下层官员就惨了点,不光是年龄硬杠杠,还要求精神面貌愉悦,长相不能显老,否则一律开路,为什么?朝廷不是每年还发你们化妆品吗?就不能把自己收拾的俊美一些吗?我觉得吧,F4回到唐朝,保不准也能当个大官什么的,再不济,可以跑去给唐朝那些风骚的公主们当当面首。说笑了。
   
    人生七十古来稀,说到底,还是对长者的敬重——这个长者,不仅仅是年长者。
   
    阿堵物和孔方兄的典故
   
    大家都知道钱是个好东西,还有不少人知道钱有两个带讽刺意味的别称:阿堵物和孔方兄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我们不得不又一次提到高门六大姓,上次天涯周公子事件登上南方周末头版头条后,我曾经郑重的和朋友讨论过中国究竟有没有所谓的贵族这一概念。本来以我朝的观点,中国的历史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历史,但是高门六大姓的存在确确实实告诉我们中国的贵族史,远比欧洲的贵族渊源流长的多一些。
   
    王谢堂前燕,我记得在以前的课本注释里含混不清,并没有特别指出这其实是两大姓氏,这次讲的这个故事就是发生在琅琊王氏,高门六大姓之一。呵呵,在我后续的笔调里,琅琊王氏还将多次出现在各位的眼前,情有独钟,清谈误国,信口雌黄,东床佳婿,宁馨儿……连我自己都不知道到底有多少个我们常用的典故与这个琅琊王氏有关。
   
    言归正传,王家既然是大家族,人上一百,行行色色,既有王戎这号爱财如命的,也有一个对金钱避之不及,这个人呢叫王衍。
   
    与王戎的守财奴德行相反,王衍似乎很不爱财,不爱财到了近乎变态的程度。他老婆郭氏贪财如命,他虽然不加干涉,却也非常反感,于是:决口不提一个钱字。某天他老婆好奇心大炽,决心拿老公作个试验。一天,趁王衍睡熟,她让奴婢把钱撒了王衍一卧室,起床后王衍怎么也绕不开,只好大叫:“把阿堵物拿开!”“阿堵物”就是“那东西”,王衍到底也没提“钱”字。
   
    王衍这个人,在中国政治历史上名声很坏,是晋朝虚无主义的开山祖师,大约就是岳不群那一类的伪君子了,如果他真的不爱财产,为什么不节制自己老婆的敛财行为呢?
   
    且不谈王衍是不是真的不爱财,总之他凭这一句话入了幼学琼林,成了我们国家的一个典故。阿堵物从此成了钱的一个别称。
   
    钱又称孔方兄,这个来历就比较简单。晋朝鲁褒作文讥讽当时士大夫空谈敛财:“钱之为体,有乾有坤,内则其方,外则其圆。其积如山,其流如川。动静有时,行藏有节。市井便易,不患耗折。难朽象寿,不匮象道,故能长久!为世神宝。亲爱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强。无翼而飞,无足而走。解严毅之颜,开难发之口。钱多者处前,钱少者居後。处前者为君长,在後者为臣仆。君长者丰衍而有馀,臣仆者穷竭而不足。诗云:“哿矣富人,哀哉茕独。”岂是之谓乎?”笔调过处,针砭时弊。
   
    这里再给列位看官增加知识一道,美圆dollar这个单词并非是美国人首创,至于最早在哪里出现,有兴趣的人可以去翻翻《麦克白》,一找便知。
   
    中流击楫:
   
    自从匈奴人占领中原,北方有许多人避难到南方来。刘琨的好友祖逖也带了几百家乡亲来到淮河流域一带。在逃难的行列中,祖逖主动出来指挥,把自己的车马让给老弱有病的坐,自己的粮食、衣服给大家一起吃用。大家都十分敬重他,推他做首领。
   
    到了泗口(今江苏清江市北),祖逖手下已经有一批壮士,他们都是背井离乡的北方人,希望祖逖带领他们早日恢复中原。
   
    当时,司马睿还没有即皇帝位。祖逖渡江到建康,劝琅琊王司马睿说:“晋朝大乱,主要是由于皇室内部自相残杀,使胡人乘机会攻进了中原。现在中原的百姓遭到敌人残酷迫害,人人想要起来反抗。只要大王下令出兵,派我们去收复失地。那么北方各地的人民一定会群起响应。”
   
    司马睿并没有恢复中原的打算,但是听祖逖说得有道理,也不好推辞,勉强答应他的请求,派他做豫州(在今河南东部和安徽北部)刺史,拨给一千个人吃的粮食和三千匹布,至于人马和武器,叫他自己想办法。
   
    祖逖带着随同他一起来的几百家乡亲,组成一支队伍,横渡长江。船到江心的时候,祖逖拿着船桨,在船舷边拍打(文言是‘中流击楫”),向大家发誓说:“我祖逖如果不能扫平占领中原的敌人,决不再过这条大江。”他的激昂的声调和豪壮的气概,使随行的壮士个个感动,人人激奋。
   
    到了淮阴,他们停下来一面制造兵器,一面招兵买马,聚集了两千多人马,就向北进发了。
   
    祖逖的军队一路上得到人民的支持,迅速收复了许多失地。当时,长江以北还有不少豪强地主,趁中原大乱的机会,占据堡坞,互相争夺。祖逖说服他们停止内争,跟随他一起北伐,对不听号令、依附敌人的,就坚决打击。祖逖的威望就越来越高了。
   
    刘琨在北方听到老朋友祖逖起兵北伐,也很高兴,说:“我夜间枕着兵器睡觉等天亮,
   
    就是一心要消灭敌人。现在祖逖跑到我前面去了。”
   
    公元319年,陈留地方的豪强地主陈川投降后赵国主石勒,祖逖决定发兵进攻陈川。
   
    石勒派兵五万援救,被祖逖打得大败。接着,后赵的将领桃豹和祖逖的部下韩潜又争夺蓬陂(在河南开封市附近)城。战斗了四十天,相持不下,双方的军粮都发生了困难。
   
    有一天,祖逖用布袋装满了泥土,派一千多名兵士扛着,运到了晋营,装作运粮的样子。最后又派了几个兵士扛着几袋米,运到半路上,故意停下来休息。
   
    桃豹在赵营内看到晋兵运来那么多的米,自然眼红,就趁晋兵休息的时候,派了大批兵士来抢。晋兵丢下米袋就逃。赵营里早已断了粮,抢到了一点米,只能够勉强维持几天,但是大家看到晋营里军粮那么充足,军心就动摇起来了。桃豹赶快派人向石勒求救。
   
    过了几天,石勒派了一千头驴子装运了粮食接济桃豹。祖逖早就探得情报,在路上设下伏兵,把后赵的粮食全部截夺下来。这样一来,桃豹再也支持不住,连夜放弃阵地逃跑了。
   
    祖逖领导晋兵艰苦斗争,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全部领土,后赵的兵士陆续向祖逖投降的也很多。晋元帝即位后,因为祖逖功劳大,封他为镇西将军。
   
    祖逖在战斗的艰苦环境中,和将士们同甘共苦,自己的生活很节约,把省下的钱尽量帮助部下。他还奖励耕作,招纳新归附的人。即使是跟自己关系疏远和地位低下的人,他也同样热情地对待。生地的百姓都很拥护他。
   
    有一次,祖逖举行宴会招待当地父老。人们高兴得又是唱歌,又是跳舞。有些老人流着眼泪说:“我们都老了,今天能够在活着的日子里看到亲人,死了也可以闭上眼睛了。”
   
    祖逖一面操练士兵,一面扩大兵马,预备继续北伐,收复黄河以北的国土。哪儿想到昏庸的晋元帝对祖逖竟放心不过,怕祖逖势力太大了不好控制,派了一个戴渊来当征西将军,统管北方六州的军事,叫祖逖归他指挥。祖逖辛辛苦苦收复失地,反而受到朝廷的牵制,心里很不舒坦。
   
    不久,祖逖听说他的好友刘琨在幽州被王敦派人害死,又听说晋元帝跟王敦正在明争暗斗,心里又是忧虑,又是气愤,终于得病死了。豫州的男女老少听到祖逖去世的消息,像死了自己的亲人一样伤心。
   
    祖逖虽然没有完成恢复中原的事业,但他那中流击楫的英雄气概,一直被后代的人所传诵。
   
    朱衣点头的典故
   
    某家当年高考的时候,七月天,艳阳高照,偏偏邻座一个MM穿的是耀眼的红裙,敢于穿艳丽颜色的MM必然有超然的自信,这个MM也算达标,一笑一颦间总令我回头瞟上几眼。考完后把这段事当做考场戏闻告诉父母,母亲怪我考试时注意力不集中,父亲却哈哈大笑:“朱衣人点头,吾子必得高中尔。”
   
    于是俺就顺利的考入了一所重点的211的有百年历史的以恐龙满地爬闻名于全国的以恐龙满地爬闻名于全国甚至有人编出流行歌曲加以传唱的工科院校。前面有人说我是学文的,惭愧了,小生确实是工科毕业,不信者可以一多重积分试之。
   
    朱衣人点头,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典故呢?
   
    这件事得从北宋时候说起。
   
    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做为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学家,欧阳先生留诗云:“文章自古无凭据,惟愿朱衣一点头。”这朱衣点头的典故就着落在欧阳修身上。
   
    《天中记》卷三八引宋赵令畤《侯鲭录》:“欧阳修知贡举日,每遇试卷,坐后常觉一朱衣人时复点头。然后其文入格……始疑侍吏,及回顾之,一无所见。因语其事于同列,为之三叹。”
   
    另一说记载于《纪录异·朱衣吏跃出》:元稹私第独坐,有朱衣吏入曰:“相公今日登庸。”言论,趋出;命左右退之,咸曰:“无人。”入朝果有制命。
   
    这两本书的普刻本上都已经找不到这两段话,只有天一阁本有欧阳修遇到朱衣人的记述。
   
    古代科举,关系一个知识分子一生的命运,那才是真正的一考定终生,在科举里有太多我们想说和不想说的故事,科举制度几乎已经成了唐宋以来中国文化人的一个缩影。因为科举毕竟不是现在的标准答案考试,而是看应试者的文才和所作的作品是否符合主考人乃至皇帝的胃口,所以,即使子不语怪力乱神,士子们也多多少少把飘渺的希望寄托在文圣,寄托在文昌帝君身上,也许真正的把这些说开去,又将是如泣如诉的《儒林外史》,然而小子无才,只能拾前人牙慧,讲讲这朱衣人的典故。
   
    欧阳修遇朱衣人点头这一遭,可说真是一榜奇人,朱衣人连连点头。连宋仁宗都按捺不住兴奋,回到后宫就向章献太后报喜,朕这一榜为后世子孙提拔了王佐之才啊。确实不假,这一榜有宋以来,不,哪怕是中国千古也不曾见过这么多天才同榜及第,一篇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就可以让主考梅尧臣连称要虚位避让这些后生。从此以后,“朱衣点头、朱衣点额、点头朱衣”等就泛指科举中选或被考官看中,以“朱衣使者”称考官。汤显祖《牡丹亭》第四十一出里就有:“且当青镜明开眼,惟愿朱衣暗点头。”民间又以文昌五帝君中的第三位塑造成朱衣人形象。

来源:西陆社区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