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背景长江论坛共话长江“健康”
2007-02-16
  长江,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国发展的生命河。

  当前,长江流域社会、经济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三峡、南水北调等大型工程,把长江治理开发和管理推向了新的历史阶段,也对长江的保护与发展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新的任务和新的要求。

  明天,首届“长江论坛”将在武汉召开,来自长江干流11个省市、16家单位的领导和专家齐聚江城,共话新时期长江的保护与发展。

  会议前夕,记者采访了有关方面的领导和专家……

  滚滚长江几多愁

  洪湖:长江“病态”的一个缩影


  洪湖市螺山镇杨柴湖村130多户人家,一条船一张网,世代漂泊于洪湖水面。上世纪50年代上岸定居,仍以捕鱼为生。后来湖里鱼少了就围堤养殖,养鱼不行养螃蟹,搅捞湖中水草。渐渐地,洪湖水质坏了、水草少了。

  然而掠夺式的生产并未带来人们的富裕,一位张姓妇女说:“去年水大,只卖了2000多斤鱼,亏了1万多元。”一位姓蔡的老汉说:“围一块湖,要买几千块钱的网。如果水太大,养的鱼和螃蟹全冲走了,肯定亏本。”曾经担任过村支书的秦道生介绍,村里80%的家庭有借贷,债务总额200万元左右。

  鱼类物种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目前,洪湖天然鱼类种类数只有60年代的70%,捕获量仅为60年代的1/3,大型经济鱼类越来越少。水禽的多样性指数已由1988年的1.766减少到0.755。

  江湖隔断、围湖造田、过度养殖、违背生态的生存方式导致人与自然的“双输”。从去年3月到今年4月,记者3次来到这里。在同村民的接触中发现,交通、饮用水质、排灌,是他们最为关切的问题,群众的环境意识也开始觉醒。

  村主任肖新元希望“建一个泵站,改善饮用水质量”。村支书肖存发说,大家都希望改善这里的生活环境。

  村民蔡昭武说,“要恢复洪湖的天堂美景,就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都盼望那一天早日到来。”

  村民的期盼,不仅是“千湖之省”“病态”的一个缩影,更是长江流域“病态”的一个缩影!

  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告急

  长江流域80%以上的土地面积适宜于人类的生活、生产和各类社会经济活动,在全球流域面积上百万平方公里的大江大河中举世无双。至2003年底,长江流域已建成江河堤防7.2万公里,保护人口1.16亿,保护耕地9673万亩,水利工程抗御洪涝灾害的能力进一步增强。长江的治理开发为流域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但是,伴随着长江流域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由此而带来的生态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目前,长江流域接纳的污水总量逐年增加,湖泊萎缩、湿地减少,血吸虫病疫情有所回升,服务功能下降,资源无序开发引发新的生态环境问题。

  主要表现在8个方面:

  ——水资源总量巨大,但时空分布不均,局部地区仍存在供需矛盾;

  ——干流水质总体良好,但局部污染严重,整体有恶化的趋势;

  ——干流泥沙淤积基本平衡,但部分湖库淤积严重,水土流失仍未得到有效控制;

  ——水生物多样性丰富,但局部生境破坏严重,鱼类生物多样性保护任务艰巨;

  ——中下游水系的连通性和完整性较好,但上游及部分支流生物通道受到一定影响,城市化及围垦导致湿地萎缩严重;

  ——长江中下游河湖蓄泄能力大,但与洪水来量仍不相适应,综合防洪体系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

  ——总体河势稳定,但局部河势变化较大,且三峡建成后面临新的问题;

  ——服务功能得到一定发挥,但开发利用程度不高,无序开发引发新的环境问题。

图:生活在石首天鹅洲长江故道中的麋鹿。记者陈勇摄

  世界自然基金会项目官员李利锋在武汉说——长江流域治理的问题与挑战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中国分会淡水与海洋项目官员李利锋从流域管理的角度谈到了长江治理。

  他说,长江管理需要一种新的战略和新的思维,目前管理上:水资源、水电、渔业、航运、水土保持、森林、湿地等自然与社会要素,分别归属于不同的部门管理,造成职能交叉、责任不清、信息资源不能共享,缺乏从流域整体和国家需求的战略高度对上述要素进行科学、系统的综合管理。

  流域管理应在目前要素管理的基础上实现综合管理。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流域综合管理课题组在系统总结国际流域管理的经验,研究了长江流域部分河流湖泊等案例后,对中国流域管理,特别是长江流域管理的法规、体制、政策、科技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挑战与机遇进行了分析,并征求了水利部、国家环保总局、全国人大环境资源委员会等部门和专家的意见,形成课题组主报告。报告有如下主要结论:

  一、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生态与环境问题不断累积和扩大,其中跨地区的流域性生态退化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成为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挑战。

  二、现有的流域管理机构职能单一,管理手段不完善,无法承担起流域综合管理的职责。

  三、通过跨部门与跨地区的协调管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土、生物等资源,最大限度地适应自然规律,充分利用生态系统功能,实现流域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福利的最大化以及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四、在推进流域综合管理的过程中,应贯彻依法管理,管理机制要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经济手段与行政手段相结合。协调流域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促进广泛参与。保障信息公开与决策透明等原则。

  报告对推进长江流域综合管理提出建议:改革长江流域管理机构,完善流域综合管理体制;制定《长江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保护条例》,完善流域法规体系;尽快启动长江流域综合规划的修订工作,协调河流的经济功能和生态功能;开展流域综合管理的试点,促进长江一级支流与重要区域的流域综合管理;巩固“32字”方针的成果,促进长江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设立长江流域发展与保护论坛,完善公众参与机制。

  新时期“治江策”

  四大战略目标、四大体系建设长江流域的主要矛盾,就是保护与发展的矛盾。

  新时期的治江策:以“维护健康长江、促进人水和谐”为宗旨,统筹保护与开发,协调生态与发展,加快防洪保安、水资源综合利用、水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管理四大体系建设,实现保障防洪安全、合理开发利用、维系优良生态、稳定河势河床四大战略目标。维护健康长江的主要任务维护健康长江的主要任务:保障防洪安全、饮水安全和生态安全。维护健康长江的核心维护健康长江的核心: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

长江生态问题引起媒体广泛关注

  河流健康与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密不可分。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能源问题、生态环境问题,保障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需要进一步治理和开发利用长江。

  同时应看到,水利水电开发也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特别是掠夺式开发,不仅会对长江健康造成“器质性”伤害,而且可能导致长江河流生态系统的崩溃,那样,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也就失去了保证。维护健康长江的关键区域维护健康长江的关键区域:生态脆弱的源头区;水电开发主战场的上游地区;与饮水安全息息相关的重要水源区;洪水威胁严重的中下游平原区;重要湿地与河口地区。———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马建华

  重建江湖联系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是受中国政府邀请最早到中国开展环保工作的国际非政府组织。

  受汇丰银行“投资大自然”项目支持,2002年9月,WWF与湖北省政府签署了五年合作框架,2003年5月,正式启动“重建江湖联系,恢复生命网络”项目。

  截至目前,世界自然基金会共在涨渡湖、洪湖和石首天鹅洲3个湖泊湿地开展了各具特色的项目合作实验——

  涨渡湖:

  基于社区的湿地保护及合理利用。

  采用科技与生产资料扶持和政策引导等方法,与社区群众共同探讨产业结构调整。

  目前,在湖边小丘陵地区用滚动发展资金资助农民种植的雷竹长势喜人,用其他项目方法帮助农民开展的特种水产品养殖也有了良好起步。

  该实验旨在与当地政府及社区共同探讨基于社区的湿地资源合理利用模式,鼓励群众寻找诸如生态渔业、生态旅游业的湿地生态型产业,减轻现有产业对环境的压力。

  天鹅洲故道湿地群:

  江湖联系与水生生物保护。1998年,天鹅洲故道建坝后,故道湿地自然漫滩过程消失。近几年监测结果显示,故道湿地正逐步退化。项目已在2004年6月的渔汛季节开闸纳苗,并同步开展泥沙、水文、鱼苗和血吸虫等相关监测研究工作。

  该实验旨在与相关机构共同探讨阻隔湖泊与长江生态、水文的有效联系模式,建立考虑生态需求的闸口调度机制模型,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实现阻隔湖泊的季节性通江,减少现有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洪湖:

  湿地保护区及网络建设。由于建闸筑坝及围垦等原因,洪湖面积锐减,同时由于高强度的围网养殖,今日洪湖水质恶化,湖泊呈现富营养化。

  项目自2003年起配合国家湿地恢复示范工作,在核心区里的5000亩水面里开展湿地生态环境改造与恢复示范,同时开展社区共管等工作。

  这里的实验是重点配合地方政府推动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与地方政府和社区共同探讨阻隔湖泊类型湿地的管理机构建设及社区共管模式,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保护区管理能力等。

  湖北省水体保护行动

  我省水系发达,湖泊众多,除长江汉江外,全省5公里以上河流4228条。近几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水体保护工作,采取点面结合的综合治理,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长江源头

  全省水污染防治立法与执法力度加大。省人大通过了《湖北省汉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等法规,连续两年开展清理整顿不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专项行动,立案查处了710家企业。

  组织编制《湖北省水功能区划》,加强入河排污口的管理,为进一步做好水资源保护提供依据。

  开展水质监测,强化取水许可水质管理。经常性地对全省六大类212个断面的水质进行监测评价,同时严格取水许可水质管理,达不到标准的吊销取水许可证。

  有效保护城市饮用水水源,加快生活污水治理。对全省18个20万人口以上城市的36个水厂、32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进行监测,全省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厂17座,日处理能力111.6万吨。

  水污染防治重点工程进展顺利。

  积极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推广生物降解农药等技术,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

  工业污染治理成效显著,进一步巩固了“一控双达标”成果,稳定推进污染源在线监控建设。

  截至目前,湖北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共制定和批准环境资源保护方面的地方性法规35件,这些法规与国家法律法规相配套和衔接,为促进湖北环境资源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省三峡库区获国家批准水污染防治项目57个,总投资16亿元,已完成项目14个,完成投资约8亿元。批准污水处理能力38万吨/日,完成8.15万吨/日;批准垃圾处理能力900余吨/日,完成400余吨/日。

  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丹江口水库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及水土保持列入国家优先项目,环保总投资32.92亿元,我省14.87亿元;水土保持总投资34.17亿元,我省10.40亿元。目前项目进展顺利。

  湖北最大湖泊——洪湖的生态恢复建设备受各级重视。去年11月,湖北省委、省政府召开洪湖生态建设现场办公会,提出逐步恢复洪湖湿地面积,恢复洪湖湿地自然生态环境,改善洪湖水质,恢复洪湖湿地的生物多样性等目标任务。目前恢复工作进展顺利,近日,将拆迁12.8万亩的围网养殖面积。

  东湖是我国最大的城中湖,以前每天接纳生活污水30万吨。经过建设和启用为其截污配套的污水处理厂,现排向湖中的污水有七成实现截流。去年,东湖7种污染物的超标程度大幅下降。

  读者评说

  12日,本版刊登《“油菜大省”的光荣与梦想》,武汉重型机床厂读者余中华来信说———用工业理念发展湖北油菜

  湖北油菜有着独特的优势,去年产量占到全国的1/6,但产值仅57.2亿元,在全省GDP中是微乎其微。如何把油菜产业做大,我认为要用工业理念发展湖北油菜。

  一是在深加工上做文章。菜油可加工制成色拉油、调和油、保健油等,特高芥酸(>55%)菜油的耐热性好,可制成舰船、航空、铸钢等机械工业的高级润滑油,应加大技术引进转化力度。

  二是加强龙头企业建设。华益、天颐产值都不过亿元,与其他省份农业产业化的大型企业相比,块头明显过小,更不用说在国际市场上竞争了,其对农民的带动也非常有限,应该考虑向武汉这样的大城市集中,取得区位、信息、科教上的优势。

  三是向国家争取相关政策。去年9月,玉米期货在大连鸣锣上市,为东北农业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湖北应积极争取油菜期货在武汉尽早开锣。读者zhangliangbing来信说希望专家指导

  清明回老家扫墓,看到今年天气冷,风又大,油菜倒地了很多,产量将会很低。明年这种情况如何处理,希望专家到汉川指导,或推荐浅显的资料或书。

  另外,由于人力问题,包括棉花的秸秆都打籽后烧掉,很浪费又污染空气又降低肥力。在油菜综合利用方面,国外已有上百家秸秆发电厂:秸秆发电占丹麦能源消费量的24%,日本利用酵素菌和酶制剂发酵秸秆,大规模生产有机生物肥料,出口很多国家;有的国家还用秸秆种蘑菇、制沼气,做一次性餐具。但在我省,每年数百万吨秸秆大多“一把火烧掉了”。希望我省开发油菜的企业不断壮大,政策支持,实现综合利用。

来源:网易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