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自然基金会项目官员李利锋在武汉说——长江流域治理的问题与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中国分会淡水与海洋项目官员李利锋从流域管理的角度谈到了长江治理。
他说,长江管理需要一种新的战略和新的思维,目前管理上:水资源、水电、渔业、航运、水土保持、森林、湿地等自然与社会要素,分别归属于不同的部门管理,造成职能交叉、责任不清、信息资源不能共享,缺乏从流域整体和国家需求的战略高度对上述要素进行科学、系统的综合管理。
流域管理应在目前要素管理的基础上实现综合管理。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流域综合管理课题组在系统总结国际流域管理的经验,研究了长江流域部分河流湖泊等案例后,对中国流域管理,特别是长江流域管理的法规、体制、政策、科技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挑战与机遇进行了分析,并征求了水利部、国家环保总局、全国人大环境资源委员会等部门和专家的意见,形成课题组主报告。报告有如下主要结论:
一、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生态与环境问题不断累积和扩大,其中跨地区的流域性生态退化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成为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挑战。
二、现有的流域管理机构职能单一,管理手段不完善,无法承担起流域综合管理的职责。
三、通过跨部门与跨地区的协调管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土、生物等资源,最大限度地适应自然规律,充分利用生态系统功能,实现流域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福利的最大化以及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四、在推进流域综合管理的过程中,应贯彻依法管理,管理机制要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经济手段与行政手段相结合。协调流域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促进广泛参与。保障信息公开与决策透明等原则。
报告对推进长江流域综合管理提出建议:改革长江流域管理机构,完善流域综合管理体制;制定《长江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保护条例》,完善流域法规体系;尽快启动长江流域综合规划的修订工作,协调河流的经济功能和生态功能;开展流域综合管理的试点,促进长江一级支流与重要区域的流域综合管理;巩固“32字”方针的成果,促进长江流域生态系统
新时期“治江策”
四大战略目标、四大体系建设长江流域的主要矛盾,就是保护与发展的矛盾。
新时期的治江策:以“维护健康长江、促进人水和谐”为宗旨,统筹保护与开发,协调生态与发展,加快防洪保安、水资源综合利用、水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管理四大体系建设,实现保障防洪安全、合理开发利用、维系优良生态、稳定河势河床四大战略目标。维护健康长江的主要任务维护健康长江的主要任务:保障防洪安全、饮水安全和生态安全。维护健康长江的核心维护健康长江的核心: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
河流健康与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密不可分。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能源问题、生态环境问题,保障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需要进一步治理和开发利用长江。
同时应看到,水利水电开发也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特别是掠夺式开发,不仅会对长江健康造成“器质性”伤害,而且可能导致长江河流生态系统的崩溃,那样,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也就失去了保证。维护健康长江的关键区域维护健康长江的关键区域:生态脆弱的源头区;水电开发主战场的上游地区;与饮水安全息息相关的重要水源区;洪水威胁严重的中下游平原区;重要湿地与河口地区。———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马建华
重建江湖联系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是受中国政府邀请最早到中国开展环保工作的国际非政府组织。
受汇丰银行“投资大自然”项目支持,2002年9月,WWF与湖北省政府签署了五年合作框架,2003年5月,正式启动“重建江湖联系,恢复生命网络”项目。
截至目前,世界自然基金会共在涨渡湖、洪湖和石首天鹅洲3个湖泊湿地开展了各具特色的项目合作实验——
涨渡湖:
基于社区的湿地保护及合理利用。
采用科技与生产资料扶持和政策引导等方法,与社区群众共同探讨产业结构调整。
目前,在湖边小丘陵地区用滚动发展资金资助农民种植的雷竹长势喜人,用其他项目方法帮助农民开展的特种水产品养殖也有了良好起步。
该实验旨在与当地政府及社区共同探讨基于社区的湿地资源合理利用模式,鼓励群众寻找诸如生态渔业、生态旅游业的湿地生态型产业,减轻现有产业对环境的压力。
天鹅洲故道湿地群:
江湖联系与水生生物保护。1998年,天鹅洲故道建坝后,故道湿地自然漫滩过程消失。近几年监测结果显示,故道湿地正逐步退化。项目已在2004年6月的渔汛季节开闸纳苗,并同步开展泥沙、水文、鱼苗和血吸虫等相关监测研究工作。
该实验旨在与相关机构共同探讨阻隔湖泊与长江生态、水文的有效联系模式,建立考虑生态需求的闸口调度机制模型,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实现阻隔湖泊的季节性通江,减少现有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洪湖:
湿地保护区及网络建设。由于建闸筑坝及围垦等原因,洪湖面积锐减,同时由于高强度的围网养殖,今日洪湖水质恶化,湖泊呈现富营养化。
项目自2003年起配合国家湿地恢复示范工作,在核心区里的5000亩水面里开展湿地生态环境改造与恢复示范,同时开展社区共管等工作。
这里的实验是重点配合地方政府推动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与地方政府和社区共同探讨阻隔湖泊类型湿地的管理机构建设及社区共管模式,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保护区管理能力等。
湖北省水体保护行动
我省水系发达,湖泊众多,除长江汉江外,全省5公里以上河流4228条。近几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水体保护工作,采取点面结合的综合治理,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全省水污染防治立法与执法力度加大。省人大通过了《湖北省汉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等法规,连续两年开展清理整顿不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专项行动,立案查处了710家企业。
组织编制《湖北省水功能区划》,加强入河排污口的管理,为进一步做好水资源保护提供依据。
开展水质监测,强化取水许可水质管理。经常性地对全省六大类212个断面的水质进行监测评价,同时严格取水许可水质管理,达不到标准的吊销取水许可证。
有效保护城市饮用水水源,加快生活污水治理。对全省18个20万人口以上城市的36个水厂、32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进行监测,全省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厂17座,日处理能力111.6万吨。
水污染防治重点工程进展顺利。
积极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推广生物降解农药等技术,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
工业污染治理成效显著,进一步巩固了“一控双达标”成果,稳定推进污染源在线监控建设。
截至目前,湖北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共制定和批准环境资源保护方面的地方性法规35件,这些法规与国家法律法规相配套和衔接,为促进湖北环境资源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省三峡库区获国家批准水污染防治项目57个,总投资16亿元,已完成项目14个,完成投资约8亿元。批准
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丹江口水库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及水土保持列入国家优先项目,环保总投资32.92亿元,我省14.87亿元;水土保持总投资34.17亿元,我省10.40亿元。目前项目进展顺利。
湖北最大湖泊——洪湖的生态恢复建设备受各级重视。去年11月,湖北省委、省政府召开洪湖生态建设现场办公会,提出逐步恢复洪湖湿地面积,恢复洪湖湿地自然生态环境,改善洪湖水质,恢复洪湖湿地的生物多样性等目标任务。目前恢复工作进展顺利,近日,将拆迁12.8万亩的围网养殖面积。
东湖是我国最大的城中湖,以前每天接纳生活污水30万吨。经过建设和启用为其截污配套的污水处理厂,现排向湖中的污水有七成实现截流。去年,东湖7种污染物的超标程度大幅下降。
读者评说
12日,本版刊登《“油菜大省”的光荣与梦想》,武汉重型机床厂读者余中华来信说———用工业理念发展湖北油菜
湖北油菜有着独特的优势,去年产量占到全国的1/6,但产值仅57.2亿元,在全省GDP中是微乎其微。如何把油菜产业做大,我认为要用工业理念发展湖北油菜。
一是在深加工上做文章。菜油可加工制成色拉油、调和油、保健油等,特高芥酸(>55%)菜油的耐热性好,可制成舰船、航空、铸钢等机械工业的高级润滑油,应加大技术引进转化力度。
二是加强龙头企业建设。华益、天颐产值都不过亿元,与其他省份农业产业化的大型企业相比,块头明显过小,更不用说在国际市场上竞争了,其对农民的带动也非常有限,应该考虑向武汉这样的大城市集中,取得区位、信息、科教上的优势。
三是向国家争取相关政策。去年9月,玉米期货在大连鸣锣上市,为东北农业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湖北应积极争取油菜期货在武汉尽早开锣。读者zhangliangbing来信说希望专家指导
清明回老家扫墓,看到今年天气冷,风又大,油菜倒地了很多,产量将会很低。明年这种情况如何处理,希望专家到汉川指导,或推荐浅显的资料或书。
另外,由于人力问题,包括棉花的秸秆都打籽后烧掉,很浪费又污染空气又降低肥力。在油菜综合利用方面,国外已有上百家秸秆发电厂:秸秆发电占丹麦能源消费量的24%,日本利用酵素菌和酶制剂发酵秸秆,大规模生产有机生物肥料,出口很多国家;有的国家还用秸秆种蘑菇、制沼气,做一次性餐具。但在我省,每年数百万吨秸秆大多“一把火烧掉了”。希望我省开发油菜的企业不断壮大,政策支持,实现综合利用。
来源:网易